情緒

{別阻止你的孩子哭泣}


         小時候我記得,我很愛哭,高興的時候哭、難過的時候哭、生氣的時候也哭,然後會有跟告訴我,哭什麼?不要哭!我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小小聲的問自己一句:為什麼不能哭?然後那時候的同儕社會告訴了我,因為哭代表你懦弱,自此之後如果我知道我要哭了,我會關起門來,但有時我還是會當眾不小心掉淚😅然後慢慢的有一天我發現我哭不出來,甚至有一天我遺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哭?
      長大之後的某一天,因為遇到了一些事情,我當眾哭出來了,那時候有人笑笑說了一句「愛哭包」那時候的我在心裡很大聲的告訴自己:「哭又怎麼了?誰說成人不能哭,哭完了,再解決不就好了!」對耶,哭完了,再解決就好了!然後我發現到一個人的韌性是這樣被磨出來的。
      為什麼身為人流眼淚,會被冠上「弱」的標籤?不流淚把情緒放在心裡的人,可以被稱為「堅強」?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氛圍,使我們都隱藏了自己最真實的情緒?承受的壓力不是自己如何帶情緒給自己,而是在意外界給予你「弱」與「強」之分?

關係相處-磨合篇

米雅覺得12月是冬日裡最浪漫溫馨的時節(-^〇^-) 冬至、平安夜、聖誕節、跨年 都聚集了身邊各個重要之人的真心 餐敘、禮物、卡片、心意多數會在這個時分傳遞給對方 因為感受到濃烈的愛 幸福感油然而生

但頻繁的表達、和人來往的過程中也容易造成誤會 有些狀態原先就不太和諧的關係 甚至會演變為 什麼都可以吵的局面…

所謂的磨合【絕對不是】一昧單方面 無條件配合回應對方所有需求 而另一方只是予取予求;而是【雙方同時】往相同的中央基準線前進 這樣才能互相走進心裡啊!

那麼到底在自己與一段關係當中 要如何拿捏 取得自我、對方、彼此之間3者的平衡呢?

貪瞋癡慢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

貪瞋癡慢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
貪吃、貪財、貪小便宜、貪對方的愛
只要擁有卻不滿足想要更多都是貪

瞋其實就是從比較生成的嫉妒心
對方有而你沒有便有了嫉妒
亦或是被搶走屬於自己的人事物也會產生嫉妒

癡其實就是對人事物的執著心
明明不屬於你但是你不肯放手

慢其實就是傲慢自大
當有了能力、金錢與權利比其他人多的時候
不懂得謙遜便開始輕視看不起別人就是傲慢

雖然我們都知道貪瞋癡慢疑不好
但是偏偏我們都有只是多寡而已
若除去貪瞋癡慢疑是否也等於除去七情六慾呢?
那麼就成為機器人也不是個人類了
有了這些使你產生更多情緒你知道有何用意嗎?
最大的用意是要你認識你自己
接納你自己原本的樣子

什麼造成你心情不愉快呢? 是他人嗎?

什麼造成你心情不愉快呢?
是他人嗎?NO。是你自己造成的。
你專注在他人身上再來不停地抱怨他人
造成你心情不愉快那就改變心態試試看

如何改變心態呢?
專注在自己身上以及當下做得事上
當你開始想著他人導致自己不愉快
就是適合練習轉念的時候

如何轉念呢?
譬如:對方做得不好或指責你的不是、對方做得沒有多好卻來對你指手劃腳等等,此時內心鐵定很多小聲音,然後就會開始把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這個時候可以先逃避逃跑沒關係,或是跟對方正面對決情緒當下抒發出來也行。
不過逃跑的那一位要特別注意,逃避逃跑完還是要來面對,不然下一次還是會不斷出現一樣的課題,逃避只是個緩兵之計,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跟別人抱怨問題依然還是沒有解決,放在心裡發酵也不是個長久之計。
這時候將專注力集中在自己心輪裡,將所有不屬於你自己的一切通通擠出去,無論是過去不愉快的畫面也好,還是委屈難過憤怒的情緒也罷,全部擠到外面去,我們不要了!直到內心平靜下來為止。
過去就讓它過去別緊抓發生過的人事物,除非過去有什麼值得你學習成長的,可以撿起來吸收使用,否則就是往前看就行了!一直往後看多沒有意思不如好好往前看,做到哪算到哪,多說不如多做,讓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好嗎?

別讓「負面情緒」牽制

目前社會上有兩大風潮︰一、去除所有標籤,性別、族裔、社經背景全部不談,認為這些造成歧視,有礙我們真切理解事情本質,但一觸及他們渴望搶佔的論題時,又拿這些分類作為框架,提出理論。二、甚麼事都加上標籤,尤其是「正面」、「負面」,有如倉庫分類,一件件貨物封存於紙皮箱內,魚貫運來,論者熟練地貼上「正面」或「負面」的標貼,然後硬要擡舉正面一類,負面一類則棄若敝屣。凡事分正面、負面,並貶抑負面,應用於情緒之上,就是鼓吹「正面情緒」之好,排拒「負面情緒」,有關做法實屬片面。

 

焦慮是禮物?

進入了30而立的階段,深深的感受到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金錢焦慮」、「職涯焦慮」、「結婚焦慮」。

一方面還在「後青春期」的探索裡;所以有一小部分的人,在這個階段選擇「離職」、「轉職」;希望可以開創在儒家思想對我們「三十而立」的期許底下,有新的篇章。

當然會有一群人在30而立的時間關口,跑進了結婚和生小孩的下一個闖關項目;然而社群媒體的鎂光燈效應底下,人們傾向會把經過濾鏡、美化的漂亮輝煌時刻攤在鏡頭底下,選擇掩蓋那些自己並不是很舒服的黑暗時刻;

因此這些還沒跑進世俗關卡的跑者;就會產生「焦慮和空虛」;

「焦慮和所有情緒相同,都是一種能量。能量會在你的內心與身體佔據空間。當你照料焦慮,而它開始消逝時,焦慮先前佔據的空間就會釋放。

留下來的,往往是一種空虛感。

我們的文化鼓勵人們保持忙碌,並把空下來的時間和空間都填滿(不過無可厚非,人類的大腦先天就是愛找樂子);因而當大多數人覺得空虛時,都急著找出問題出在哪裡,接著常會再用絮絮不休的想法,再把它填起來。

然而,與其把想法一股腦倒進那個空間,我鼓勵你只要在旁邊陪伴就好,為空虛挪出一個位置;不要去抗拒平靜的空間,*要抗拒的是認為「空虛就是有問題」的文化信念。」—擷錄至《焦慮是禮物》

努力的同時,記得關心自己

「心好累,
為什麼事情總是不如預期?」

想必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這樣的念頭,不論是在人際關係上的矛盾,又或是工作上達不到標準,往往都令人感到沮喪。

在碰壁的時候,心力交瘁的無力感總是湧上心頭,不禁負能量滿溢,人不可能一直保持樂觀,如果有這樣的人類,我願意稱他為超人。

明明努力地想完成,待辦事項卻又停滯不前,為了滿足好奇心,爆肝尋找解決辦法,感覺沒有找到最想要的答案,就好像無頭蒼蠅一樣,迷茫在這廣大的人世間。

「這種過程什麼時候才要結束?」
「奇怪,這麼努力到底為了什麼?」

心中的惡魔,常常在手足無措的時刻,直擊最脆弱的領域,開始懷疑努力的價值,懷疑是不是有這個必要。

此時的情緒已經盪到低谷,不知如何是好時,先把事情暫緩吧!舒緩緊繃的心情。

帶自己出門去喝個咖啡,享受愜意的下午,咖啡廳內的香氣總是令人感到放鬆,晚上回家,早早洗澡,窩在床上滑滑手機,給自己一點休息。

隔天可以整理思緒,更了解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努力,自我的關心,可以成為打破現狀的助力。

『 成為管理好情緒的大人,天天快樂並非真實感到快樂 』

不論生日或是平常,或是些雞湯
總期望擁有『 天天快樂 』的人生
但人有七情六慾,有不同情緒存在著。

在天天快樂的氛圍下
也許是隱藏真實的自己
也許是害怕受傷的自己
也許是假裝很好的自己
也許是社交面具的自己
又或許是怎樣的你自己

樂觀與開朗也是我對自己的底氣
認清自己,也讓人感到就是如此
但不保證自己能夠 『 天天開樂 』 
總有憤怒的時候、哭濕枕頭的時候
感到煩躁無力的時候。

不常發怒不代表永不發怒
不常掉淚不代表永不哭泣

生而為人的存在
面對自己的情緒時
該何時何地如何展現
就怎麼去面對那個情緒
沒有必要堵上自身的那扇窗
每個情緒都是屬於自己的顧客
更不需要趕走只獨留快樂的存在
否則很痛苦也讓自身感到身心疲倦。

恐懼保護我們 : 它讓我們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弱點,希望我們努力嘗試克服它

恐懼意思為畏懼,害怕,英文則是Fear。恐懼,是一種每人都會有的情緒,人恐懼的東西有形形式式,像有人害怕昆蟲、有人害怕高的地方、有人害怕快速的機動遊戲。有人則害怕恐懼,認為恐懼是不好的東西,認為它會拖垮自己。我從小就害怕在眾人面前演講、匯報、分享,每次當我要說話時都害怕得手震腳震,面紅耳赤,心跳快速得猶如坐上過山車,說話異常地快,恨不得快點兒完成。雖然每次我都很害怕,但我仍會努力去完成。我以前從未想過害怕、恐懼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有這種的情緒?你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何會恐懼某些東西?

恐懼其實是人類生存的保護機制。適當的恐懼,身體會啟動副交感神經,令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得以大量分泌,激發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令身體有較多資源去應對危險。

但強烈的恐懼則會造成副交感神經活動紊亂,導致身體出現心率變慢、血糖降低,眩暈甚至休克。無論如何狀況,恐懼的出現提醒我們有危險,讓我們大腦中的下丘腦(Hypothalamus)可以作出「戰鬥或逃跑」的反應。

有時我亦會很討厭這種恐懼,恐懼像一把鎖把我牢牢的鎖上讓我無法像正常的一樣自由地做自己,有時使我為無法好好地完成事件感到羞愧。

如何掌握負面情緒

面對負面情緒時,你是否也會選擇否定,覺得這樣是不好的,甚至選擇壓抑,不攘負面情緒出現。但過度的依靠自制力壓抑,會導致壓力,當那跟線斷掉時,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反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負面情緒跟正面情緒都是必須且必要的存在。

暢銷書,情緒致勝一書中有提到:

正向的情緒讓我們與他人連結,

負向的情緒提醒我們避開危險。

情緒會引導,甚至推動我們的抉擇,其目的不是阻擾,而是幫助我們完成目標—前提是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情緒來處理問題。

情緒可以是成功人生極重要的「助力與動力」,只要我們去覺察、接納,透過反思發現背後的需求和期待。

例如:

『厭惡』代表我們覺得這東西對我們不好,保護我們不受傷害

『憤怒』與「恐懼」告訴我們有威脅靠近,必須要反擊。

『焦慮』可能是代表你看見了潛在的危機,必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