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學習 π

三月十四日,某些地區把它列為「圓周率日」(π Day、Pi Day),源於圓周率取至小數後兩位是3.14。一九八八年三月十四日,美國物理學家拉利.梳爾(Larry Shaw)在三藩市科學藝術館與同事舉行慶祝活動。二零零九年,眾議院通過無約束力的議案,議決三月十四日為國家圓周率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十年後,定該日為「國際數學日」。無論何方何時訂立與 π 或數學有關的紀念日,都與推廣數學教育、提升公眾認知有密切關係。今日在華人社會中,一邊廂高舉數學如何充當富國強兵的要任,另一邊廂貶抑大部分數學教育的內容沒有實際用途,現在值得我們反省數學,以至其他範圍的學習所為何事。

 

π 多方造就人類社會,它令人類能倚靠理論而非經驗和瞎猜,來計算圓周和圓面積,在抽象的科學領域以及工程、統計等技術領域影響殊深,這是 π 令人為它訂立紀念日的原因之一,尤其直接。亦因如此,聯合國另立國際數學日,而與圓周率日合流,也是順理成章。然而,謂 π 等於3.14,不過約數,即使運用當今計算能力最強的電腦,也未能算盡它的精確數字,小數後似乎無窮無盡。這就是數學之純粹和奧妙,令人望洋興歎之處。所謂推廣數學,當然不只它帶來效益、考慮短期功利的部分,還包括追求純粹學問、開拓思維、探究世界,可謂非關利害的部分。

 

「神童殞落? "躺平青年"KOL是怎樣煉成的」

今年28歲的張炘煬於小學就展現出一定的數學才能,中小學期間多次跳級,他10歲就參加國內高考,成為中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 其後更於16歲在北航升讀博士課程,被國內媒體譽為「神童」,惟其後來花了8年才完成博士課程。

從講師職位離任後,至今他無固定工作,需父母不時匯錢接濟,但認為此乃理所當然,因為父母約十年前沒有聽從其在北京購房的要求,他更透露其銀行卡現時只剩下數千元人民幣。然而,張炘煬對此現狀感到滿意,他表示「混吃等死能幸福一輩子」,同時「不用看別人的臉色」。

一時之間他的名字及曾發表的評論已成為"金句";各種改圖已在互聯網傳閱,廣泛流傳於華人圈子,儼然成為躺平青年代表。

 

- 揠苗助長 ,媒體造神

從訪問視頻中得悉,張父因其年輕時的升學資源有限,致其職涯受阻,遂張博士自小就不斷被其父督促學習,以升學為其人生目標,童年期間無玩樂時光,亦謝絶親友探訪。

經過不斷的解題與考試練習,張炘煬於小學時期確實展示出高於同儕的數學才華,引起了張家對其加強培育,使其出人頭地,成就一番事業的期望;經過數次的跳級,張博士於初中一年級時學習進度已無法跟上同儕而於班上幾乎處於最後的名次。避免望子成龍的願望落空,張父為其申請離校自學,同時亦離職陪讀,直至張炘煬完成本科學業。

重返媽寶時代

《舊約聖經.傳道書》有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大抵是智者鑒察古今,綜覽世事,發現事物的性質類似,眼前某國興衰,有如重複多年前另一國興衰。相同相異,取決於參考的時代有多廣闊,以及採取甚麼角度觀看、抽取甚麼特點比較。近來香港發生三件佔據公眾視野的事件,不談古今,單講幾十年內,都屬罕見。

 

第一件是紅山半島被指僭建。九月中華南大雨,香港政府依據統計推算,這場暴雨是「五百年一遇」,多處水浸、山泥傾瀉。紅山半島是位於港島南區白筆山的獨立屋建築群,大雨連綿導致七十四號屋底層以下的土壤流失,地牢外露,揭發有關屋宇甚具僭建嫌疑。僭建時有聽聞,至少港府在過去幾年聲稱「違法就是違法」,前行政長官、時任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更稱會整頓所有違章建築。暴雨洗刷過後,弄得樓宇藏污納垢處原形畢露,甚至有倒塌之虞,則多年不見。

 

家長、教育、家長教育

間中網民不論拍攝影片抑或以文字敘述事件,記載見聞父母如何不當管教子女,就有人興起「生仔要考牌」的斷語。一邊廂,有人慨嘆很多人不夠資格為人父母,養育各式巨嬰;另一邊廂,有人只管製造下一代,面對全不認識的事,仍一頭栽下去,糊裡糊塗充當家長。「生仔要考牌」此話,值得進一步思考。

 

按字面解,「生仔要考牌」不當,所謂「考牌」即夫婦先要取得准許,才可成為父母。(本文按普遍狀況,假定父母即一男一女生育下一代人士)該等准許由權力機構發出,該機構的權力從何而來?如何構成?為何它具備這等權力?稍加追問,配以近年社會狀況,假使設立類近發牌機構,相信沒多少香港人信任它。退一步說,「考牌」只是比喻,解作符合一定資格,這仍然脫離不了誰定標準的問題,結果能當父母的準則人言人殊,有人認為要學貫中西,能拓展子女知識的潛能,教曉他們知書識禮;有人認為要通曉生活技能,自己仔女自己湊,以身作則,令子女在日常生活領悟自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勿作少爺公主;有人認為要經濟條件充裕,在現實的金錢世界中供給子女所需,終究各種問題都是資源問題,要妥善解決,總離不開銀行戶口結存多寡。這樣開壇論辯,無遮大會,焚膏繼晷,也不會取得共識。

 

精銳社畜 VS 發揮所長 ?高效主義下家長對子女的 「培育」

前些日子走進洗手間時, 聽到一位約9 歲的小朋友長長的嘆氣, 感嘆地說今天終於有 1 小時的空閒時光了, 然後低著頭走出了洗手間。約9歲的小孩生活已失去了陽光的色彩, 我想他應該又是一個被父母「高期盼、高投資的產品」吧。

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好,成為未來的優秀人才。為此我們花盡心力, 精心計劃為的是讓孩子不甘後人, 充分發揮其潛能, 但是孩子不是工廠的產品, 沒有情緒, 任由擺佈, 有時候孩子像漏了氣的氣球, 對學習失去了動力, 當孩子們遇到學習困難時,往往會讓家長感到煩惱和無助。作為多年的青少年工作者, 盼能引用兩位知名教育學家的話作回應:

陶知行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被迫學習。" 這句話提醒我們,子女的學習態度和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當我們撫心自問時, 作為監護子女的成人, 我們真的知道他的興趣所在嗎? 

我們可曾留意他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呈現出喜悅嗎?  

我們是在把子女培養孩子為精銳的社畜還是真正協助孩子活出更豐盛的生命? 

{別阻止你的孩子哭泣}


         小時候我記得,我很愛哭,高興的時候哭、難過的時候哭、生氣的時候也哭,然後會有跟告訴我,哭什麼?不要哭!我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小小聲的問自己一句:為什麼不能哭?然後那時候的同儕社會告訴了我,因為哭代表你懦弱,自此之後如果我知道我要哭了,我會關起門來,但有時我還是會當眾不小心掉淚😅然後慢慢的有一天我發現我哭不出來,甚至有一天我遺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哭?
      長大之後的某一天,因為遇到了一些事情,我當眾哭出來了,那時候有人笑笑說了一句「愛哭包」那時候的我在心裡很大聲的告訴自己:「哭又怎麼了?誰說成人不能哭,哭完了,再解決不就好了!」對耶,哭完了,再解決就好了!然後我發現到一個人的韌性是這樣被磨出來的。
      為什麼身為人流眼淚,會被冠上「弱」的標籤?不流淚把情緒放在心裡的人,可以被稱為「堅強」?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氛圍,使我們都隱藏了自己最真實的情緒?承受的壓力不是自己如何帶情緒給自己,而是在意外界給予你「弱」與「強」之分?

支持青少年,他們懂嗎?

十二月二十一日,法官練錦鴻在區域法院處理律政司的上訴,內容為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警方圍攻理工大學,其中四名市民被控非法集結及在公眾地方管有攻擊性武器,練官裁定律政司勝訴,被告被判監十五及廿四個月,指稱被告到場為了協助年輕人和學生,盲目崇拜青春,只屬情感投射,甚至是近乎戀童癖的行為。只要市民具備正常理解力,常識水平又一次遭受挑戰。把早已被矢志重罰的人道支援者扣連至戀童癖,有何失當,大眾已見各式精準評論,換個角度,單論為何青少年值得支持,和如何是真正支援青少年,也值得大眾思考。

 

【華人的精英教育與主流文化】

華人父母的教育模式很多時都以自己為尊,深信只要子女按著自己的說話辦事,人生就能從此一帆風順。正因為如此,往往就忽略子女真正的需要及感受;當子女長大有了自我意識後,便對父母採取報復性行為。

 

在《野人老師》一劇中,其中一條故事線便講到一對就讀名校小學的兄弟,因長期飽受父母安排的密集式學習,終於崩潰,情緒大爆發,決定控訴父母剥削他們的人生自由。作為父母又是那句老掉了牙的標準答案﹕「這一切都是為你將來好!」說到底都是出於自利,為滿足自己愛面子的虛榮心。

 

另一條故事線講到一班即將考DSE的學生,其父母為了令他們在考試中爭取到五星星,便替他們報讀了一個強化意志的訓練營。當中導師透過貶低學生的自我價值稱他們為「垃圾」,藉此激發他們上進的意志,可是當中有一名學生不堪壓力企圖自殺。在華人社會的主流文化下,企業只在乎你有多少粒星,有沒有學位,識用什麼電腦軟件,或是在某方面擁有專業資格;若你沒有以上的本事,就是被社會視為「垃圾」。

 

誰有辱誰?中學升旗禮下的打工仔

日前荃灣聖芳濟中學勒令十四名學生停課,所持理由是他們在升旗儀式中沒有恰當表現,不尊重國旗,處罰期間一眾涉事學生被羅翠蓮副校長破口大罵。有關懲處之不當,惹來社會抨擊,校方亦已發出蒼白無力的聲明以作回應,相信校方僅作政治表態,卻不欲談政治問題,本文就只從打工的角度,分析該校管理層處理得如何不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