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

中學派位大抽獎 為玩死家長?

由於家中的賢內助為著囡囡的中學派位廢寢忘餐, 四出奔波, 幾乎网羅所有選校的資訊, 再自行將搜查取得的個別學校資訊制作成各種明細, 希望從中能窺竊到一些數據關連性, 從而為選校排名作出最佳位置及最安全的選擇,分析的細膩程度絶對是堪比很多坊間的專家機構.

為此, 筆者也著意了解這個一直為坊間普遍垢病的中學派位的機制, 按著賢內助的思路, 望如何可以最佳化其選擇. (補充: 所說明的機制若有任何錯誤, 歡迎糾正, 以幫助大家更清楚甄選規則.)

首先, 先說明中學派位的關鍵因素: 1. 學生派位組別 2. 學生編號. 學生派位組別由校內考試成績經抽樣的平均成績調整出來("評分試"), 然后學校再參考前一屆成績的相對位置推測出該學生的估計應被編配的派位組別, 唯沒有這個評分的細節. 至於學生的編號, 則完全來自於電腦的隨機抽取的結果, 這個編號的重要性在於如果該編號愈細, 則代表其於排隊中的被選中的機會為較先.

那麼, 學生組別更是其中最關鍵因素所在. 中學派位完全先為每名學生依據評分試成績編配其所屬派位組別, 該派位組別位置就成了每個學生於派位編制的一個身份識別, 是一個學生個人等級, 及派發編制的一個最基本首先排序依據的基礎. 現時, 中學派位組別分為三級制, 分別由組別一至組別三. 

精銳社畜 VS 發揮所長 ?高效主義下家長對子女的 「培育」

前些日子走進洗手間時, 聽到一位約9 歲的小朋友長長的嘆氣, 感嘆地說今天終於有 1 小時的空閒時光了, 然後低著頭走出了洗手間。約9歲的小孩生活已失去了陽光的色彩, 我想他應該又是一個被父母「高期盼、高投資的產品」吧。

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好,成為未來的優秀人才。為此我們花盡心力, 精心計劃為的是讓孩子不甘後人, 充分發揮其潛能, 但是孩子不是工廠的產品, 沒有情緒, 任由擺佈, 有時候孩子像漏了氣的氣球, 對學習失去了動力, 當孩子們遇到學習困難時,往往會讓家長感到煩惱和無助。作為多年的青少年工作者, 盼能引用兩位知名教育學家的話作回應:

陶知行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被迫學習。" 這句話提醒我們,子女的學習態度和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當我們撫心自問時, 作為監護子女的成人, 我們真的知道他的興趣所在嗎? 

我們可曾留意他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呈現出喜悅嗎?  

我們是在把子女培養孩子為精銳的社畜還是真正協助孩子活出更豐盛的生命? 

該反省家教了

某幼稚園高班(K3)上課,帶領兒童認識各種動物,事前安排一項引入活動,請兒童把動物分成兩類,那些動物是獅子、老虎、大象、貓、狗、猴和金魚。究竟要把動物分成哪兩類、依據甚麼準則,總算由小孩自定,他們只須分好類,在課堂上分享所得。

 

看來老師明瞭面對這七種動物,分類方法多樣,各可成理。然而為求引入既定教程,課堂上仍是提供「標準答案」,貓、狗、金魚為一組,獅、虎、象、猴為另一組,劃分的準則原來是可作為寵物和不可作為寵物,即野生動物。「寵物課」過後,下一次延續動物主題,講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老師列舉三個: 森林、草原、沙漠,並在其他時間提問「野生動物在哪三個環境居住」,期待小童回答。

 

以是否寵物劃分動物,是非常粗疏的方法,不計古代帝王,現在居於廣大地區的人也有飼養獅子、山貓等大型動物為寵物的,當然這並不普遍,這就放課程設計者一馬。隨後講動物棲息地,也就是「生境」,只計香港,粗略也有八類:森林、草地、濕地、溪流、基圍、泥灘、紅樹林、珊瑚礁。老師講授再重溫野生動物住處「有三種」,雖沒有明言只有這三種,但難以期望幾歲小童在老師多次講三種生境,而能理解為現實上不一定只有三種。

 

人為何要目標設定?目標設定的三大好處!目標設定工作坊 一起來做有意義的事!——專業培訓師 Mio HUNG (Happy Mio Life) #靈性社工學 #個人成長 #生命教育 #計劃組織力 #手帳療癒

  新一年2022年剛過去幾天,你做過了什麼嗎?

  上一年有定下來目標嗎?有成功完成到上年的目標嗎?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筆者早自中三因為發現學校的手冊不能好好管理好我的生活作息,秉承著 “No schedule book, No life” 的觀念,認為組織力及計劃力對每個人的人生相當重要。筆者逐漸建構個人化的靈活生活記事簿,後來驚覺與外國興盛一時的Bullet Journal又名Bujo Note不謀而合。筆者經過多年實戰應用和調整設計,融合心理學的元素,創立了全港首本《My Story Journal》。此筆記本首次的面世於2017年的社會服務當中,對象為一般及SEN學生,授以清晰而具體的框架,帶領他們完成屬於自己的《My Stor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