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精銳社畜 VS 發揮所長 ?高效主義下家長對子女的 「培育」

前些日子走進洗手間時, 聽到一位約9 歲的小朋友長長的嘆氣, 感嘆地說今天終於有 1 小時的空閒時光了, 然後低著頭走出了洗手間。約9歲的小孩生活已失去了陽光的色彩, 我想他應該又是一個被父母「高期盼、高投資的產品」吧。

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好,成為未來的優秀人才。為此我們花盡心力, 精心計劃為的是讓孩子不甘後人, 充分發揮其潛能, 但是孩子不是工廠的產品, 沒有情緒, 任由擺佈, 有時候孩子像漏了氣的氣球, 對學習失去了動力, 當孩子們遇到學習困難時,往往會讓家長感到煩惱和無助。作為多年的青少年工作者, 盼能引用兩位知名教育學家的話作回應:

陶知行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被迫學習。" 這句話提醒我們,子女的學習態度和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當我們撫心自問時, 作為監護子女的成人, 我們真的知道他的興趣所在嗎? 

我們可曾留意他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呈現出喜悅嗎?  

我們是在把子女培養孩子為精銳的社畜還是真正協助孩子活出更豐盛的生命? 

《像個孩子吧》

是否記得自己小時候有哪些特質呢?

今天我想來和大家聊聊孩子!(不是育兒經喔😆)

 

孩子有著探索與學習的慾望,不對任何人、事、物貼標籤,單純只是體驗著、感受著。

孩子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無所謂邏輯思考的小腦袋中不設限的自由想像著。

孩子的情感總是毫無掩飾,高興就笑,難過就哭,所有的情緒都如此真實。

孩子值得學習的特質太多了,值得讓我們用一生去回歸。

 

畢卡索說自己用四年畫得像拉斐爾,卻用一生來學習像個孩子般畫畫。

經常我們追尋的一切美好特質,往往到頭來都不曾離開過自己,唯有體驗與發現才能刻劃出整個生命歷程的美妙。

 

生命的流動從來都不是線性,而是循環。

當我們長大成人,學習所謂的成熟懂事,學習察言觀色,學習如何在社會上與人交際應酬,學習為了生活而犧牲一部份的自己,學習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這樣的大人也許並沒有不好,但何不讓我們輕鬆點,尋找一下孩提時代的自己,去會會那個許久不見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