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你眼中的藝術(3)- 畫中之意

媽媽是,

當女兒學懂一些事,

就算是有多基本,有多微不足道,

媽媽,仍然為你做到,

而感到驕傲:

 

『媽媽可以讀那些字嗎?』

『為甚麼他們被打?』

『那你可以掃那個二維碼嗎?我想聽聽講乜呀?』

看見你對畫作的好奇心,

甚至想理解畫背後的事,

媽媽,深感安慰;

 

無論是當代作品,

或是文藝復興前後,

主題可以是希臘神話,

或是聖經故事,

作品,都是在訴說著一個個小故事,

那些故事放在一起,

就成了一種文化,

而那些作品放在一起,

就成了一段時期的藝術;

 

女兒還小時,

帶她到博物館,

很多時候被受質疑:

『佢會明咩?』

『佢都唔會知講乜架啦!』

『你唔覺得好嘥時間咩?』

盡管這些佔很少數,

但我有時也在懷疑,

這,對她好嗎?

 

當天,

女兒走進了一組導賞團,

我告訴她不要打擾別人理解作品,

然後她說:

『我也想聽!我也想知!』

快閃深圳有感:中洲灣C Future City與K11 MUSEA雖定位相近 惟吸引力大相逕庭

距離香港不遠,而且交通方便的深圳,近年一直深受港人歡迎。自從疫情過後並恢復通關後,每逢連假的時候,在各大口岸總會看到準備「北上」的人潮,我早前亦與家人一同前往深圳並進行了一次「快閃」的一日遊行程。雖然在有限的時間下能夠到訪的地點不多,不過已足以感受到深圳比香港更吸引的地方。舉例說深圳的中洲灣C Future City與香港的K11 MUSEA雖然定位接近,但是在teamLab、蔦屋書店及MMC的加持下,前者的吸引力卻遠勝後者。

中洲灣C Future City

當天的首個目的地是位於福田區的中洲灣C Future City商場。這個商場於2022年才正式開業,期望可以打造出一個以「YOUNG FASHION & ART 年輕時尚與藝術」為定位的「未來城市」,並巧妙地在商場內融入科技、藝術、自然等元素。在藝術方面,在商場內的三場地方亦展示了日本著名藝術團隊teamLab所打造的巨型公共藝術作品,包括《花與人之立方體堆砌》等,作品內的細節更會因應現場人群的靠近而出現變化。除此以外,在商場內的植物與藝術品一樣隨處可見,例如在商場的不同角落亦展出了由不同藝術家創作的大型藝術品,包括全球唯一一件《結晶的青銅皮卡丘》雕塑、深受歡迎的BE@RBRICK等,而且在旁邊亦會附上簡單的介紹,成功將商場變成像美術館一樣的存在。

《抽象畫到底怎麼看?》

去年我的第一篇文章有和大家聊過《如何欣賞抽象畫?》,但還是有很多人會害羞地私下跟我說他們看不懂抽象畫,不知道要怎麼去欣賞抽象畫,今天就來用我個人的觀點,認真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要了解抽象畫,我們就要知道「抽象」的定義是什麼,讓我們看看網路找到的解釋是怎麼說的!

抽象化(英語:Abstraction)是指以縮減一個概念或是一個現象的資訊含量來將其廣義化(Generalization)的過程,主要是為了只保存和一特定目的有關的資訊,由實體抽離出概念思考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簡化或轉化過後的一種呈現方式,抽象既然是種概念性的呈現,因此只要透過感覺通常就能體驗到一般藝術品表現的抽象。舉個例子:大家看不到、聽不到空氣,但對空氣有一定的概念,知道我們鼻子吸進肺裡的氣體叫空氣,這就是對空氣的一種認知概念,那既然看不到也摸不著空氣,我們又怎麼去理解空氣呢?

除了鼻子自主呼吸之外,我們可以透過感受,像是在山林的空氣特別清新,明明和平常在家裡呼吸一樣用鼻子,但就會有一種特別不同的感受,這就是一種細微的內在感受,我們的身心靈都是精細的,因此把心靜下來就可以對外感知到很多情感的訊息,欣賞藝術的方式也是一樣!

米雅書單-心流

米雅推薦書名: 心流

作者: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譯者: 張瓊懿

出版日期: 2020/04 (初版十一刷)

出版社:行路(遠足文化)

心流是什麼? 米雅的理解是: 身心靈和諧一致的享受在當下 全神貫注眼前手上的事物 感覺怡然自得 充滿平靜的喜悅感。在心流的體驗中 彷彿全世界只有自己 和正在做的事 時間的流逝與我無關 也可以說像是靜止了 跳脫到另一維度 待回過神 回到現實中才發現 原來在屬於心流的時空中 我待了那麼久 周遭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呢!

皮克斯電影—靈魂急轉彎 Soul 裡面 各個天才音樂家、藝術家、表演者 在創作的過程中 靈魂超脫本體的概念 我想就是一種心流

《角落》

在這個開始與病毒共存的時代,接著放寬出入境的時間點上,某天我坐在某個不起眼的早餐店裡,戴著口罩等待著樸實無華的早餐。

我看向某個角落,發現那裡有個不起眼的綠植盆栽,盆栽旁邊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外面來去的汽機車,耳邊傳來一些吵雜的人聲和店裡播放的音樂,可以確定是某一首中文歌曲,因為我聽得懂!但因為我沒有很在意,因此也說不出歌名。

這個瞬間讓我推回到疫情發生之前,我在法國的每個不起眼的角落都能發現驚喜,在餐酒館的結帳櫃檯上看到插滿不知名紅花的大花瓶,或是在窄小的石磚街道上某個公寓的大門有著蜥蜴雕刻,也可能是轉角麵包店裡自由飛舞的蜜蜂們,又或者是一臉厭世的冰淇淋店員。

我不經好奇,此時此刻我是否也能讓自己的心境如同當時出國一樣,像一個出生不久的孩子對世界充滿驚喜與好奇。

於是我試著想像自己就在陌生的國度裡,試著聽不懂耳邊傳來的聲音,柔焦所有來去的臉龐。

那一刻我確實感覺到抽離,我開始觀察並欣賞著店員擦桌子的熟練樣子,我開始觀察角落盆栽長得有多高有多綠,落地窗外來去的車影也變得浪漫起來,所有的嘈雜人聲成了一種陌生的異國情調,雖然偶爾還是會被中文歌拉回現實,但我想這確實是個有趣的體驗!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跟我一樣愛想像的經驗呢?

火燒作品:Fire rose

「畫作理念」

剛接觸藝術方面的我以為只能靠畫筆來創作,但我有一天看到了國外的藝術家利用了身邊很多物品來創作所謂的藝術品。

於是我就開始想「我身邊現在有什麼東西是我可以拿來利用的?」

後來靈光一閃發現我可以利用身邊最常見的打火機跟A4紙。

而我一直很喜歡花,所以第一次嘗試用打火機燒紙並疊加在一起,發現效果很好。

但燃燒的不確定性反而讓我覺得這樣的創作好吸引人,以後也會繼續嘗試。

爛片如何看?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人終其一生不過幾十載,有前官員抱相當樂觀態度,預測不久後港人年齡達一百二十歲。就人類歷史所見,人因科技發展而變得長壽,科技發展令人類滿懷雄心壯志,冀盼做更多事,到訪地球上更多地方、從事更多活動、結交更多人物。就連娛樂,也貪多務得,於是煲劇觀影,不少人也要首先搞清楚︰這作品是否值得看,然後聽同儕的意見、瀏覽網上評價而要避開劇透部分。回想過來,這等行為出於深感人生有限,好片也有限,爛片則彷彿壞情人,一頭栽下去要脫身,要狠下心腸,回頭時也難免懊悔浪費青春。如此憂慮大可不必,只要感興趣,爛片一看無妨。

 

如果觀影(電影、劇集等)的首要甚至唯一目的是娛樂,自然只看喜歡、令自己感愉悅的作品,這樣並無不妥,但不一定是觀影領域的全部,還有可開拓的餘地,那部分是鑑賞和批判。如果視觀影為純粹娛樂,觀者期待透過影片令自己高興,因此具備賞心悅目的元素是理所當然的,一旦那些期待的元素沒有出現,則不能成為佳作;甚至與「好」的期待差距過大,則歸為「爛片」。這樣的觀影模式非常被動,只等待作品良好,在光影流聲的一兩小時或二三十個小時內,間或湧現所謂「好」的元素。本來觀看圖像已較閱讀文字被動,因為視覺被作者規限了,閱者的想像也因而被規限;觀看影片更貼近人類眼見的現實,所需的想像就更低一層;若連優劣對比的思維活動也首先自我設限,被動的程度自可預期。

為何動漫畫宜分別鑑賞?(下)︰實例篇

上回提出鑑賞動漫宜把漫畫和動畫分開,視為兩種載體,用不同方式看待。特別針對「忠於原著論」,指出這種評鑑方式忽略兩者在體裁性質、製作過程的差異,有礙真切鑑賞作品。今次以實例說明,動畫緊隨漫畫版而製作,甚或比漫畫版做得更佳,也未必叫好叫座。

 

忠實移植,終須乞食?——《Mon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