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青少年,他們懂嗎?

十二月二十一日,法官練錦鴻在區域法院處理律政司的上訴,內容為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警方圍攻理工大學,其中四名市民被控非法集結及在公眾地方管有攻擊性武器,練官裁定律政司勝訴,被告被判監十五及廿四個月,指稱被告到場為了協助年輕人和學生,盲目崇拜青春,只屬情感投射,甚至是近乎戀童癖的行為。只要市民具備正常理解力,常識水平又一次遭受挑戰。把早已被矢志重罰的人道支援者扣連至戀童癖,有何失當,大眾已見各式精準評論,換個角度,單論為何青少年值得支持,和如何是真正支援青少年,也值得大眾思考。

 

據練官所言,各被告均稱到達警方鎮壓現場,皆因協助青少年和學生。其實被告只是基於人道理由,援助某些人,恰巧該等人士是青少年和學生,相信若涉事者屬其他年齡層,被告仍會出手襄助。然而為何他們會特稱支援對象為「青少年」?當時正值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雖然並非所有青少年都渴望改進社會,力求革新的也有其他年齡人士,但不少站在抗爭前沿的是青少年,可謂青少年與改革求新緊扣一起。這想法不會在任何境況都正確,但大多掌握實況。青少年思想、前路未定,仍有巨大改變的潛力;成年以上的人大部分已建立一套對世間萬事的看法,甚至是成見,固步自封、抱殘守缺者俯拾即是。從功利角度而言,若成人希望推動社會變革,押注在青少年之上,有望帶來大幅改變;寄望成年人,他們則往往講究是否可行、會否帶來動蕩、自己的利益會否受損,傾向重視阻礙多於理念。在要放手一搏的情況下,單言實效,不排拒成年人,也必加倍支持青少年,這在於改變自身和改變週遭的可能性之高低。

 

所謂支持青少年的內涵又是甚麼?無數成年人自稱關懷青少年,有些政府還特設「青年政策」,又大搞委員會,擺出重視青少年的姿態,到頭來還是用自己一代成長的觀點,來判定青少年應如何發展。常見的路向有兩條:一、「我以往靠某某方法成功,現在年輕人也該好像我一樣。」二、「我所認識的世界如何如何,取得成功的方法如何如何,所以青少年該做這些。」這兩種進路都忽略青少年真實面對的處境,更漠視他們的想法,甚至以成人的高姿態忘卻自己也曾歷青春,會刻意叛逆權威和宏闊論述,似懂非懂組織一己未必完整的人生觀(當然很多成人也不見完備);需要空間探索各個領域,開拓無限可能,標準答案只桎梏成長。擠來一大堆用以解釋世界的答案、不問為何只講如何、一條條通往想像中的天庭階梯,在青少年心目中只是全部與自己無關,除了時移世易,人事流變外,他們亟需自行經歷,找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來建立令他們心悅誠服的獨立自主性。一日限制他們建立自性,一日他們仍感迷惘、受壓、憤懣、頹廢。

 

放手予青少年自行尋索,不代表放任,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保持合適距離,但需要時會提供援助,充當後盾。上世紀有一個議題,名為「中學生可否談戀愛?」現在已沒有討論的餘地,因為觀乎事實,就知無人能阻止青春男女拍拖,轉而關注少年如何拍拖,教導兩性關係、與人相處之道,避免沉迷戀愛,荒廢正當生活,甚至構成傷害。進而有人認為難以阻止熱戀男女發生親密關係,就教導他們慎思所行帶來的後果,要擔當得起責任才行事,以及安全性行為。更進一步,預備措施來處理性關係帶來的潛在惡果,包括早孕輔導、生理檢查等。成人要告知青少年,他們大可在草原上、森林裡、海邊,盡情探索,起初成人給予指引,避免青少年遇上凶險,一旦迷路,行囊裡有個裝置,按幾個掣就接駁GPS、通訊系統,成人就會伸出援手,這些裝備大多備而不用。

 

時代轉變之迅速,不只在於科技、社會結構等器物層面,還包括上一代的人自視太高,或誤以為己所重視的,別人也該重視,終究是心靈封閉所致。如此就不是時代變得太快,而是成人原地踏步,墨守成規。就在練官裁決的同時,還有一大批人恍然大悟,得知應善用網絡搜尋器的SEO,而不是事無大小找科技公司負責人的麻煩。如果市民想瞭解練官判決之英明,紛紛在搜尋器上輸入「練錦鴻」、「戀童癖」,一段時間後,會是甚麼光景?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