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

「神童殞落? "躺平青年"KOL是怎樣煉成的」

今年28歲的張炘煬於小學就展現出一定的數學才能,中小學期間多次跳級,他10歲就參加國內高考,成為中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 其後更於16歲在北航升讀博士課程,被國內媒體譽為「神童」,惟其後來花了8年才完成博士課程。

從講師職位離任後,至今他無固定工作,需父母不時匯錢接濟,但認為此乃理所當然,因為父母約十年前沒有聽從其在北京購房的要求,他更透露其銀行卡現時只剩下數千元人民幣。然而,張炘煬對此現狀感到滿意,他表示「混吃等死能幸福一輩子」,同時「不用看別人的臉色」。

一時之間他的名字及曾發表的評論已成為"金句";各種改圖已在互聯網傳閱,廣泛流傳於華人圈子,儼然成為躺平青年代表。

 

- 揠苗助長 ,媒體造神

從訪問視頻中得悉,張父因其年輕時的升學資源有限,致其職涯受阻,遂張博士自小就不斷被其父督促學習,以升學為其人生目標,童年期間無玩樂時光,亦謝絶親友探訪。

經過不斷的解題與考試練習,張炘煬於小學時期確實展示出高於同儕的數學才華,引起了張家對其加強培育,使其出人頭地,成就一番事業的期望;經過數次的跳級,張博士於初中一年級時學習進度已無法跟上同儕而於班上幾乎處於最後的名次。避免望子成龍的願望落空,張父為其申請離校自學,同時亦離職陪讀,直至張炘煬完成本科學業。

緊張?焦慮?關關難過關關過!文憑試(DSE)放榜實用小貼士!

辛辛苦苦捱過文憑試(DSE),輕鬆左一排,話咁快又到一眾莘莘學子放榜季節,筆者距離放榜原來已經五年,諗返起當年第一年考範文,都算係摸住石頭過河,作為過來人,都想同大家分享下當年嘅經驗。

真係「一試定生死」?

相信唔少人都視放榜為人生一個好大嘅關口,特別喺香港,由細到大我地都比人灌輸「讀好書、搵好工=成功人生」嘅方程,臨近放榜先開始有啲心理輔導機構或者大專學校賣下廣告話你知人生有其他出路,放榜成績失利並非末日,雖然係事實,但霎時間就要人改變比人洗腦十幾年嘅諗法,相信無咩人接受到。

讀大學/大專到底係咩一回事?

放榜成績合符預期固然可喜可賀,但如果成績未如理想,只是心儀學系的「擲界位」,心情不免忐忑。如果你考入該學系嘅意志十分堅定,呢個時候通常可以選擇Retake或者由大專考上大學,另一方面,有啲人會選擇退而求其次,揀另一收分較低嘅學科,務求拎到一個大學學位。先講前者,其實喺中學畢業嘅時候就搵到一個清晰嘅方向係一件好叻同好幸福嘅事,有啲人可能出左嚟做野五至十年先一路行一路摸索到,所以就算成績未達標,千祈唔好比呢個挫折打擊你嘅決心。筆者入到大學之後,遇到唔少人都係大專升上嚟,Year 3 嘅時候我就遇返一個同屆中學同學,原來佢喺大專升返上大學,最後我地都一齊喺同一個大學Program 畢業,所以「條條大路通羅馬」係真嘅。

升學同行

升學預備課堂每年六月也比較緊張,因為第一輪升小面試已開始,K2學生和家長為作好準備已忙過不停。另一邊廂K3學生的家長亦為叩門四出奔走,今年升小派位獲派首3志願 滿意率創11年新高但叩門查詢仍然不斷。家長們總想將最好的安排給小朋友,不過都要提醒家長避免將過分緊張的情緒帶給小朋友。

過去八年幫助小朋友和家長一起準備升學的過程,令我深知道選擇適合小朋友的學校,遠比盲目追捧大眾認為最好的學校更重要。令大眾趨之若鶩的神校,固然受歡迎,但究竟是否一定適合自己的小朋友? 同樣是一線學校, 到底學術型? 還是自主學習型才是自己小朋友的最佳選擇?  每一位小朋友也有特性,除了追求學校名氣,家長從小可多跟他們一起探索專長發揮潛能, 從而選擇適合他的學習模式。

為了升學要預備的路是很漫長,但家長和小朋友一起探索同行定必能找到最適合的路線。


Miss Noel
升小面試專家

【新加坡】淺談新加坡私立大學

到新加坡讀書,很多家長都偏向選擇公立學校。事實上, 新加坡的私立學院除了教育質素受到認證,預算亦非常合理,學費連食宿約16萬至25萬港幣不等。以私立學校來說,新加坡的私立學院比起其他歐美國家的學校可說是「平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