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負面情緒」牽制

目前社會上有兩大風潮︰一、去除所有標籤,性別、族裔、社經背景全部不談,認為這些造成歧視,有礙我們真切理解事情本質,但一觸及他們渴望搶佔的論題時,又拿這些分類作為框架,提出理論。二、甚麼事都加上標籤,尤其是「正面」、「負面」,有如倉庫分類,一件件貨物封存於紙皮箱內,魚貫運來,論者熟練地貼上「正面」或「負面」的標貼,然後硬要擡舉正面一類,負面一類則棄若敝屣。凡事分正面、負面,並貶抑負面,應用於情緒之上,就是鼓吹「正面情緒」之好,排拒「負面情緒」,有關做法實屬片面。

 

把情緒粗分為正面、負面,只憑直覺,並不切合現實。很多人認為悲傷、憤怒、憂慮就是負面情緒,皆因經歷這些情感時,人總不可能舒適,於是界定它們為壞的、不欲遇上的。若這些情緒纏繞太久,處理不善,或許會構成實在問題,例如抑鬱症、人際關係破裂、自我形象差劣等。然而這是源於維持情緒過久和處理不當,並非情緒本身。心理學家稱適當的憂愁可促進同理心和細密思考,反倒長期愉快,則難以達致相同效果,如是憂愁帶來益處,可謂正面;快樂帶來停滯,才是負面。興奮喜樂算是公認的「正面情緒」,無數人終日追尋,姑勿論狂喜亢奮,若只是長期處於歡愉,太少感受令人痛苦的情感,容易忽略他人,繼而削弱感他人所感的能力。無數慘劇由不加節制的興奮造成,暢快容易導致頭腦簡單,胡天胡帝做出低智舉動,後來釀成意外,涉事人等定過神來,就驚覺自己居然作出失常行為,追悔莫及。究竟何者正面、何者負面,根本無謂分辨,看待問題的正確路徑是注視處理情緒的方法。

 

把情緒分為正面、負面,還是當今常見逃避問題的手法。某些機構追求業績,為青少年搞一場活動,令他們半推半就參加,參加者死蛇爛鱔,身為成年人的搞手威逼利誘兼施,難動對方一根毫毛,弄得不愉快,青少年惡言相向,終究只是直率。搞手直指少年「有負面情緒」,該當好好處理,把籌辦活動、勉強他人參與等環節的錯誤全推卸在「負面情緒」上。公司的管理層制訂政策,惹來各方批評︰工作量超乎負荷、分配不公、影響士氣、掩藏反映已久的問題等,管理層召開大會,商討事宜,擺出和善應對的姿態,豈料開口埋口說「我們能感受大家的負面情緒」、「希望安撫大家」,把各方對於政策的理智討論,說成一頭一頭失控野獸的咆哮,背後當真想像自己是馴獸師,一手拿肉,一手執鞭,準備調教面前的被統治者。明明自己犯錯,一心鑽空逃避,就拿顯微鏡挑出對方瑕疵。面對不合理的待遇,產生惡劣情緒,乃人之常情,不代表自己的錯誤就可抹去,於是把有關情緒說成「負面」,罪責彷彿一筆勾銷。因為負面就是不妥當,情緒是負面就是不妥當的情緒,不妥當的是抱持負面情緒的人,該糾正的是這些情緒和有情緒的人,既然懷有負面情緒的人甚不妥當,當然毋須追究我的責任了。這種倒潑污水,抹黑對方,一面高喊自己潔淨無垢,一面一走了之的無賴逃遁方式,是否司空見慣?

 

人本身複雜多變,對人的研究並非回答「1+1=2」就了事,文史哲至現代的心理學,學院的研究與民間通俗演繹經常相距極遠。單論「負面情緒」,學院的理解與上文所引的錯誤應用南轅北轍,甚至不該用「負面情緒」這含混的名稱。適逢當今東一句正能量,西一句正向思維,所謂「負面」被正面糾察逮個正著,固然被打成天理不容,還要「負面自有負面用」,成為遁詞的重要素材。眼見華麗的面譜輪轉,又深知暗藏虛偽,捩橫折曲,高唱正面,心智正常的人能忍受嗎?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