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

米雅書單-親密恐懼

米雅推薦書名: 親密恐懼

作者: 周慕姿

出版日期: 2023/11/27

出版社:寶瓶文化

「其實,我真正最想被拯救的是:有人可以告訴我,即使是這樣不夠好的我,也是有價值,也是值得被愛的。那可能才是我一生的渴望。」

這本書提供一個機會 讓我們能以第三方視角去看待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的面貌 雖然書中採用〝愛情〞腳本這個詞彙 但米雅認為相同的模式也會潛移默化的複製在友情、親情…等各種人際相處

內容通俗易懂 沒有深難艱澀的文字或概念 也因為這樣在閱讀的過程 將經驗一場直面內心深處的冒險 平日裡我們極力掩飾的傷疤、不願承認的脆弱 一一揭穿 我們會展露無遺的看見那住在心裡的孩子 他是活潑歡快地和夥伴一起玩耍嗎? 還是不安的蜷曲在一角用餘光偷偷觀看大家呢?

關係相處-家事篇

上週中元節剛過 忙完普渡拜拜 緊接著又要開始張羅準備中秋節 禮盒、家族聚會、烤肉、祭祖等… 還要照顧日常起居、環境整潔 上班工作之餘 還要處理繁瑣的家務雜事 蠟燭已經不只兩頭燒 這應該是近期多數家庭的寫照 也習慣逢年過節就是這樣子 有人一起分擔是幸運 沒有的話 一個人也是必須得包辦所有事 因此身心俱疲 對許多人來說是常有的事 可是真的應當是這樣嗎?

朋友們都問過米雅 我和老公怎麼分配家事? 會不會為家事吵架? 完全沒有過喔! 回想起來我也覺得很神奇 以前住在家裡一天到晚和爸媽爭執 心裡不平衡 但我總認為這是件”正常”的事 應該家家戶戶不時都會上演這齣戲碼吧? 也曾經擔心當發生在我和伴侶間、婚姻生活時 該怎麼協調才最好 沒想到在各種柴米油鹽醬醋茶中 我們一直非常和諧愉快

仔細思考到底有什麼小訣竅後米雅歸納出以下5點:

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在這個充滿浪漫的季節裡,愛情總是讓人心醉神迷。杜甫在《赠花卿》一詩中,寫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表達了對愛情的執著和無怨無悔的付出。💘

愛情是一場不論結果如何,都願意全心全意投入的冒險。在愛情裡,我們或許會為對方付出無數的心血,即使讓自己憔悴不堪,也心甘情願。💗

衣帶漸寬,象徵著為愛瘦身,而憔悴則是為了愛情而消瘦的身影。在這場愛情的旅程中,我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只為了心中那份深愛的人。🌈

無論人生路途多麼坎坷,愛情總是讓人願意勇往直前,為那一份真摯的感情奮不顧身。🔥 讓我們感激那些讓我們願意為之付出的愛情,並珍惜每一次與心愛之人相遇的奇蹟。🌟

#愛情 #杜甫 #赠花卿 #浪漫 #付出 #無怨無悔 #珍惜

愛的迷失與回歸:讀魯易斯的《四種愛》

古希臘人關於「愛」的詞彙有四種:storge,philia,eros,和agape。不過,這四個詞間的差異以及可以如何來混用,現代的我們已經不是非常確定。魯易斯(C. S. Lewis)則借用了這種四分法,來談論人在四種不同的關係中,所產生的愛:親情、友情、愛情、聖愛(信仰之愛)。他很細膩的談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的一些我們都稱之為「愛」的經驗,以及人們可以怎麼樣保留其優點,而避開其中的危害。是一本生活中實用的小冊子。

不過,或許我們還可以想想:我們常常會用「愛」這一個字,來提到以上這幾種不同的關係,這是為什麼?在與親人、與朋友、與情侶、與神祇的不同關係中,我們在自己的心中所感覺到,那種類似並都被我們稱之為「愛」,的現象是什麼?

「有所求之愛」與「無所求之愛」

當我們說到「愛情」時,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這種形象:我,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我遇見了她,她身上有對我來說可愛的地方,於是我「選擇」了她、愛上了她。魯易斯將這種由我主動、我所抉擇的愛,稱為「無所求之愛」(gift-love)。而我們因為自己的需求,而愛那些可以滿足我的需求的人,則稱作「有所求之愛」(need-love)。

如何才能感受幸福--五個方法幫你走向自己的幸福時刻

你是否正陷入低潮,對任何事情都感到無力,覺得自己似乎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甚至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幹勁,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在”用對情緒可以幫自己療傷“一書中提到,有七個特別的時刻能讓人感到幸福的存在:

 1.真實的自己被認同時。

 2.與他人心有靈犀時。 

3.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幫助時。 

4.自己覺得『這樣也挺好』時。

 5.被某件事情深深打動時。

 6.體驗自己融入大自然時。

 7.品嘗真正美味食物時。

 

 知道了這七個感受幸福的時刻,那又該如何去做,才能得到幸福呢?以下分享幾個方法,試著去做做看,用心去感受,你會發現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1.多花時間與親友相處。 

回報與付出

活了數十個年頭,人難免會有回顧過去、思考人生的衝動。鏡中人,此時此刻未算白了少年頭,也幸好沒有空悲切的感慨,想著想著,竟對回報與付出,有比平日更深的體會。

回報不一定是金錢

小時候,「只求付出,不求回報。」這句話,不知在耳邊縈繞過多少次。直到有一天,不知是誰賜給了我智慧,我竟然問自己:我一直忙個不停,到底我得到了甚麼?一直不求回報,是否明智之舉?回想那些教我不求回報的人,他們似乎一直都在求取回報,只是那些回報不一定是金錢,也不一定是短期的回報而已。

父母愛惜子女,為他們付出一切,好像不求回報。莘莘學子埋首苦讀,為知識已知識,也好像不求回報。如果有一天,你很富有,大宴親朋,不取分毫,似乎也是不求回報的表現。但想深一層,父母希望子女幸福、學子希望學有所成、請客的人希望與朋友歡聚,這些不就是他們希望得到的回報嗎?「我不求回報的,我只希望子女幸福。」這句話既說不求回報,又明確指出希望得到甚麼回報,多多少少有點兒矛盾。

施比受更有福

從小便經常聽到「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說話。當時的理解很單純和片面,就是「多付出會更幸福」,但深層的意義和真正的感受卻一點都理解不了。直到長大以後,結交了不同朋友,擁有了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關係中飾演不同的角色,才開始慢慢理解到這句話深層的意思。如果你感到生活很累,很無力,不妨閱讀以下的文字,想想「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其實比起「索取」,「給予」能讓我們更快樂。

 

每一段關係都有付出和接受,需要和被需要的一方,這種角色關係不是既定的,會隨著我們每個人的經歷,成長而有所改變,是一個見證。最簡單的例子便是我們的父母。從小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們付出,都是被需要的一方,當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某程度上亦需要他們幫助也接受著他們的付出。而在我們慢慢成長,有更多經歷之後,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便會開始有所改變。我們可以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在父母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可能只是很少的一件事,例如手機某些功能不會用的時候我可以教他們。這種轉變見證著我們越來越有能力去做到「大人」該做的事,而再也不是一個要讓父母操心的小孩。當我慢慢體會到在家中角色的轉變時,我不只沒有感到壓力,我反倒覺得很幸福,因為這證明了自己有能力了,父母才能很放心的依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