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與付出

活了數十個年頭,人難免會有回顧過去、思考人生的衝動。鏡中人,此時此刻未算白了少年頭,也幸好沒有空悲切的感慨,想著想著,竟對回報與付出,有比平日更深的體會。

回報不一定是金錢

小時候,「只求付出,不求回報。」這句話,不知在耳邊縈繞過多少次。直到有一天,不知是誰賜給了我智慧,我竟然問自己:我一直忙個不停,到底我得到了甚麼?一直不求回報,是否明智之舉?回想那些教我不求回報的人,他們似乎一直都在求取回報,只是那些回報不一定是金錢,也不一定是短期的回報而已。

父母愛惜子女,為他們付出一切,好像不求回報。莘莘學子埋首苦讀,為知識已知識,也好像不求回報。如果有一天,你很富有,大宴親朋,不取分毫,似乎也是不求回報的表現。但想深一層,父母希望子女幸福、學子希望學有所成、請客的人希望與朋友歡聚,這些不就是他們希望得到的回報嗎?「我不求回報的,我只希望子女幸福。」這句話既說不求回報,又明確指出希望得到甚麼回報,多多少少有點兒矛盾。

要承認自己有求取回報的心

有些人不肯承認自己希望得到回報,好像覺得做事前先考慮有甚麼回報,便是功利,甚至是市儈的表現。然而,我們做事總不能凡事都不求回報,漫無目的、欠缺規劃地付出,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有求取回報的心。試想想,一個人隨隨便便報讀了一個課程,但事先不去預計自己會取得甚麼學問,也不去預計自己會取得甚麼資歷,更不去預計自己會否取得「滿足求知慾」這個回報,還是否高尚的「不求回報」的表現?若以投資來做例子,我們購買一個投資產品,又會否對回報率漠不關心,甚至連它價格的變動都不去理會?如果凡事都「不求回報」,簡直是欠缺規劃、浪費時間、浪費金錢。人生有多少個年頭?如果不好好規劃,當走到人生盡頭時,才知道自己一生都不求回報,最後也真的沒有甚麼回報,那就後悔莫及了。因此,我們不要害怕去承認自己有求取回報的心,要坦誠面對求取回報的想法。

要明白自己須要付出

清楚知道自己有求取回報的心,就更加要明白自己須要付出。這一點似乎簡單不過,但好像沒有多少人明白。《怪誕行為學》提及到一個現象,就是本來打算買優質襪子的人,一旦看到有免費的劣質襪子送,便會馬上打消購買念頭。這個現象看似很正常,不用付出便有襪子,打消購買念頭好像很明智。可惜,這個舉動並沒有使人得到他原本想得到的東西——優質襪子。

類似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群人都想學習演講技巧和領導才能。聽到可以與某個國際性的協會合辦後,大家更雀躍。然而,當聽到要交會費後,便有人問為甚麼要入會,為甚麼要繳交會費。還有人提出,不要與該協會合作,只要一群人定期開會、練習便可以了。當然,要成立演講學會並不一定要與某協會合作。然而,本來想得到該協會幫助、得到該協會專家指導的「回報」,就因為不想「付出」而無法得到了。這又是一個因為不想付出,而取不到預期回報的例子。因此,我們不但要承認自己有求取回報的心,還要明白自己須要付出的道理。

要有策略地付出

明白到要有求取回報的心,知道自己須要付出,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了解所付出的是否與預期回報有關。有些人只知付出,卻不知道所付出的能夠換取甚麼回報,這種付出一點策略都沒有。舉例說,一個希望改善演講技巧的人,在加入了演講學會後,不怕吃虧,努力付出,不停地幫忙做聯絡、買茶點、為會議佈置場地。我們並不能說這個會員沒有付出,但這種付出與他期望得到的回報,根本沒有直接關係。要憑這種毫無計劃的付出,而得到預期的回報,是不可能的,至少可以說是沒有效率的。故此,有求取回報的心是須要的,願意付出的心也是須要的,而因應預期回報而有策略地付出,也同樣是須要的。

小結

要有回報便要付出,這個道理顯淺不過。然而,有些人就是不肯承認自己有求取回報的心,甚至以為一談到回報就是不要得的功利表現。有些人明白到自己希望得到甚麼回報,但就不願意付出,或者沒有針對預期回報而付出。這些行為都欠缺規劃,使平日的工作成了漫無目的的行為。因此,要使人生有方向、有計劃,便要承認人須要有求取回報的心,然後了解自己想取得甚麼回報,再做好須要付出的心理準備,接著有策略地因應預期回報而付出。

本文由作者【克里斯】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