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更有福

手寫字:Dino

從小便經常聽到「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說話。當時的理解很單純和片面,就是「多付出會更幸福」,但深層的意義和真正的感受卻一點都理解不了。直到長大以後,結交了不同朋友,擁有了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關係中飾演不同的角色,才開始慢慢理解到這句話深層的意思。如果你感到生活很累,很無力,不妨閱讀以下的文字,想想「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其實比起「索取」,「給予」能讓我們更快樂。

 

每一段關係都有付出和接受,需要和被需要的一方,這種角色關係不是既定的,會隨著我們每個人的經歷,成長而有所改變,是一個見證。最簡單的例子便是我們的父母。從小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們付出,都是被需要的一方,當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某程度上亦需要他們幫助也接受著他們的付出。而在我們慢慢成長,有更多經歷之後,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便會開始有所改變。我們可以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在父母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可能只是很少的一件事,例如手機某些功能不會用的時候我可以教他們。這種轉變見證著我們越來越有能力去做到「大人」該做的事,而再也不是一個要讓父母操心的小孩。當我慢慢體會到在家中角色的轉變時,我不只沒有感到壓力,我反倒覺得很幸福,因為這證明了自己有能力了,父母才能很放心的依賴我。

 

在職場裡,總有些人是比較自私的,不願把所學所知告訴你,總有著教會了別人就會吃虧或者功勞被搶了等等的想法。有沒有發現大部分有著這種想法的人,工作時都會有較大的壓力,都比較暴燥?相反在職場中樂意教導工作中的伙伴他們不會的地方,分享彼此的學識的人,會讓工作變得更輕鬆更有效率,團隊也能一起進步。這道理和我們上學考試時,和同學一起溫習一樣。彼此點出困惑的地方,在分享的同時不但能重溫課本還能因可幫助到別人而有成就感,同樣的道理只是放到職場上什麼都變得有「競爭」的味道。

 

有時候付出的影響力遠超過我們所想。有「正向心理學明日之星」之稱的Adam Grant在他的著作《給予和索取:成功的革新方法》中談到一位會計教授的經歷。這位教授是給予,付出的一方,雖然就教師而言他好像只是在做份內事,但他其實他花很多時間精進自己的教學方式,課程,為求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掘他們的潛力。這位教授也沒想到他的付出會造就很多在會計領域中不凡的佼佼者。儘管他教授的課程知職有所限制,但他帶給學生的影響卻是無限的。

 

付出和給予的同時讓我們調整眼光心態,不再因為專注於自己的缺乏的東西而感到失落。有時候我們總會想著自己沒有什麼,想得到什麼,但其實在我們給予別人,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其他方面時,反倒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擁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我們一定會對自己有不滿意,覺得不足的地方,但同樣我們也擁有讓別人羡慕的地方。給予我們能付出的,讓別人得到我們擁有的使我們更懂得知足。

 

施與受是一個循環,不是單向的。就如我們從父母,老師,上司中學到的做人的道理,知識,做事方式等等,到我們長大,懂事便是給他們最大的回饋。他們也因為而收獲到滿滿快樂幸福和心靈的富裕。有時付出看似在失去,但其實付出比我們所想的收穫更大。我們給予的幫助和善意終究有一天會回饋到我們身上。有瑞士的科學家證實,當我們興起對別人慷慨的念頭,就會啟動大腦快樂的反應。簡單而言,即是在付出的時候我們會更快樂。

 

我們大部分人都比較著重於物質上的快樂,但其實心裡的富有滿足快樂也同樣重要。不要想著自己缺乏什麼,多去給予和付出,才能知足快樂。

本文由作者【Gloria】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撰寫文案,設計排版,海報,創意專題,中英翻譯,音樂製作,影片剪輯。 Australia NAATI accredited translator   Social Media Marketing - Updating social media platform......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