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如何才能“幽默而不傷人”--三個方法讓你真正幽默受歡迎

 

很多時候覺得自己說的話很好笑,很有趣,也引來身旁人的哈哈大笑,但卻在無意中傷害了他人,那這樣真的算是幽默嗎? 

有時其實大家笑得也不是說出口的那句話,被嘲諷的人露出的窘境才真正令身旁的人大笑。若是沒有反應,甚至憤而離去,反而會被冠上沒有幽默感罵名。這不是很奇怪嗎? 幽默真的要建立在傷害別人的基礎上嗎?那幽默的到底是說話嘲笑的人,還是來自於被取笑的那個人呢? 

大陸男星黃渤一向以幽默而聞名,曾有人跟他說過:『我跟你演夫妻,我就知道我要走向丑星的行列了。』 而黃渤的回應是:『我跟你演夫妻,我覺得我要走向帥哥的行列了。』 簡單的應對卻不傷害任何人,甚至讚美了傷害你的人,這才是真正幽默該有的樣貌。

過去的我也曾經在國中時遭遇一些言語的嘲諷,或是霸凌,但最後也都用幽默讓傷害無處著力。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三個方法,說說該如何達到不失禮的幽默。 

1.最好的幽默就是自嘲。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用三個練習幫你找到生命的藍圖

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嗎?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並不孤單。根據美國研究,有2/3的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3/4的大學畢業生後來做得工作,都和自己的主修無關。 

很多時候,世俗也中的成功不一定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真正的快樂,來自打造適合自己的人生。人生可以有各種版本,生命設計也沒有錯誤答案,每一個版本都是一種嘗試、一種選擇。

在設計規劃自己的人生前,首先需要五種心態

 1.當個好奇寶寶,帶著好奇心探索。

 2.試一試,多方嘗試,做就對了。 

3.當卡住時,重擬問題,開啓新的解決方案。

 4.一切都是過程,專注於過程,隨機應變,放掉一些想法,反而做更好。

 5.請別人幫忙,利用團隊力量。 

這時代一定要強悍、張牙舞爪才能被看見嗎?周深證明了內向溫柔也能擁有強大的力量《上》

 

大家喜歡聽流行音樂嗎?

一直以來都寫職場、職涯諮詢等商業專文,知道自己很擅長策畫、架構事物,將一套套的理論轉化成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他人、或協助他人解決問題。

但其實,像我對心理學這麼情有獨鍾的人而言,「人」,才是我最在意的風景。

一個人是什麼樣的個性、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產生什麼樣的認知,做出了什麼樣的行為,造就什麼樣的人生…,這一連串的思考,不僅適用於職涯諮詢,當搞通其中勝率較高的規則,運用於商場或人生中,確實可以幫助自己在人生這條航道上,比較有方向和底氣。

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至連喜歡一個歌手(假設夠喜歡的話),不僅是聽他的歌,為想要了解這個人,會看他所有上過的節目、專訪,徹頭徹尾把這個人觀察、研究個遍。說穿了也沒多嚴肅的理由,純粹,就是對自己喜歡的人類萬般的好奇心而已。

而最近諮詢,很常遇到個案覺得自己的個性比較內向、不喜社交、或不擅表達,害怕不能做好某種工作這類案例。
 

說起「內向」這個關鍵字,就不得不說到我最欣賞的歌手-周深了。
我一直都好喜歡周深這個人噢。

【閱讀分享】《如何無所事事》我保留無所事事的權利,直到永遠

無所事事跟療癒大有關係,筆者致力於宏揚無所事事的精神,今天就來談談這本書《如何無所事事》。

注意力經濟是在1971年由Herbet A.Simon提出的:「大量的信息造成人們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資源中有效地分配注意力。」資本企業利用社群媒體爭奪我們的注意力,各種置入廣告、軟廣告、帶貨,不自覺深陷其中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社交媒體的版面設計就是為求讓我們多停留一秒、再一秒、下一秒⋯⋯

另一端則是講究生產力、高效率,要盡用每分每秒,各種時間管理術、蕃茄鐘、子彈筆記,這也是自己近年很投入的部分,但不少時候都會感到焦慮。當自己無法履行原定工作排程時,就會批判自己就是懶散、不夠努力,再災難式的延伸,自己還是一事無成,所有人都比我好。同樣陷入一種「沒有產值就是沒有價值」的極端。

無所事事,可以擺脫這兩者,與注意力經濟抗衡。作者提出三點:

1. 修復感知力

把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轉化為 NOMO (The necessity of missing out),狂吃辣的舌頭會麻痺,我們的大腦同樣。你有自信能離開手機多久而不感到焦躁?不妨適度「錯過」吧,讓感官從煽色腥與不幸中抽離,修復我們的感知力。

2. 用心傾聽

破解“墨菲定律”--從今天起 遠離霉運 迎向順利

每當說到"墨菲定律",你會想到什麼呢?你是不是總會跟倒霉連結在一起呢?

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例子可能是,每次帶傘就不下雨,偏偏沒帶傘今天就下大雨?又或者是一闖紅燈被撞、被開罰單、一翹課就被點名、考試剛好考你沒看的地方...等等。

但真的只是因為倒霉嗎?難道老天存心要跟我們做對?

愛因斯坦曾說過:「上帝不擲骰子。

一切沒有所謂的巧合,而是低機率事件不斷重複去做而必然發生的結果。

而這也是墨菲定律的內容:『一件事情不管發生的幾率多低,只要他有可能發生,那他就一定會發生。』

就如:『闖紅燈被車撞的機率可能10%,當你不斷重複去做10次100次那意外就一定發生。

只有移除一切造成不幸的可能性,才能讓意外永遠不會發生。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對理論完全不記得也沒關係,只需要記住下面兩段話,就能幫你避開將來很多可能發生的遺憾。

用“心流”教你如何有效學習

 

 

你總是努力學習卻無法得到成效嗎?這可能不是你的問題,今天要跟大家介紹“心流”中跟練習有關的部分或許能幫你找到問題所在,幫你提升練習的效果。

心流是一種和諧、完全放鬆的狀態,同時感到滿足,能把注意力毫不保留的用在追求個人目標上。

而在心流中關於練習的部分有提到:

太簡單的練習會無聊且無法成長;

太難則會讓你無法完成而沒效果。」

適當的調整難度,讓整體超過自己能力一些些,隨著自己的成長逐步的提升難度,最能讓你保有熱情並全力去做,因為一切略微超出你的能力,完成後的成就感也能讓你更願意持續下去。

如果你最近遇到了瓶頸,不妨試著調整一下難度,將大目標切成自己能負荷的小階段,逐步的去做,你就能從中成長,並樂在其中。

如果你覺得目前所做的事已經駕輕就熟,感到麻木,不妨試著調整難度,甚至換個環境,讓自己不斷突破讓自己往更好邁進。

「同份工唔夾」?心理諮詢師帶你反思職業價值觀

每天重重覆覆埋頭苦幹工作的你,有想過「工作」對於你來說是什麼嗎?

看見「工作」二字,某些人會想起錢財,某些人會感受到愉悅和成就感,某些人聯想到工作崗位帶來的權力,某些人想起用工作來消磨時間。那你有試過花點時間去問一問自己,我是如何看待「工作」?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其實都正反映了你可能不曾想過的職業價值觀。

 

【什麼是職業價值觀?】

職業價值觀是與職業有關的價值觀,會在我們的工作上反映出來。職業價值觀既能反映出我們的工作目標和理想的工作環境,例如: 充滿改變/挑戰性,也能解釋我們的行為傾向和興趣。在職場上,它給予我們工作動機,並且會指導我們的行為表現,包括我們選擇的工種、具體職業和做事方式。

與一般的價值觀一樣,職業價值觀有一定的穩定性,一般能解釋我們在不同環境和時間下的行為傾向。但它亦會隨環境和成長而轉變。當我們發現自己對現時的工作不滿意,可能是因為此工作與你的價值觀有異。因此,了解自己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

 

Netflix紀錄片|像心理學入門的紀錄片《腦內解碼》 助你了解自己的大腦

除了劇集與綜藝節目以外,我亦很喜歡觀看紀錄片,而在Netflix上則有甚多不同主題的節目,而這次要介紹的則是以人的大腦為主題的紀錄片《腦內解碼》。這個節目就像是心理學的導論或是入門課程,在短於半小時內,透過動畫、訪問等形式,淺白地介紹夢境、記憶及性格等內容,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大腦構造。

我一直對心理學很有興趣,因此在Netflix上看到此節目時,隨即引起我的注意。《腦內解碼》(The Mind, Explained)以人的大腦如何運作為主題,暫時已推出兩季,內容包括夢境、記憶、焦慮、創造力及性格等。

這個節目就像是心理學入門,很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或是想更了解自己大腦的人。每一集的長度均在半小時以內,在有限的片長下,內容淺白並容易理解,而在觀看節目時亦可以初步認識相關基本知識。在節目中,少不免會介紹與主題相關的概念及觀點,例如在有關性格的一集中,會介紹五大主要性格特質等,以及探討性格測試的作用等。在講解觀點時,會引用論文、著作、節目或訪問等相關內容,再配以圖表等工具進行說明,以帶出不同觀點及分析。

【情緒教育系列】《Hello!我的內在小孩》

(封面圖片:Şeyda Nur Yüce @ Pexels.com)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出自韓國作家金惠男醫生和朴鐘錫醫生的著作《以為長大就會好了》的副標題,讓不少人心有戚戚然。

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童年」總是遙遠、矇矓而美好的。每當工作至夜深,面對電腦屏幕前的閃爍的「工」字文件浮標、手機螢幕上Whatsapp圖示旁的紅色數字,不禁讓人想起童年時的無拘無束、想笑就笑、要嗌就嗌。

美好的童年讓人不住回味,但是美好之中,一些大大小小的經歷,卻或多或少成為他日成年後的傷痕。哪怕是父母之間的關係、鄰里之間的目光、親朋戚友的關注,一點一滴(甚至無意識地)成為我們今日價值觀的一部分。在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正是將照顧者與孩童的關係分成四大類:

1. 安穩型(Secure)
2. 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3.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
4. 分離型(Disorganized)

不同的關係型態會影響孩童成長後對自我價值、人際關係、冒險行為(Risk-taking behaviors)等等的取向,影響極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