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小孩

【情緒教育系列】《Hello!我的內在小孩》

(封面圖片:Şeyda Nur Yüce @ Pexels.com)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出自韓國作家金惠男醫生和朴鐘錫醫生的著作《以為長大就會好了》的副標題,讓不少人心有戚戚然。

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童年」總是遙遠、矇矓而美好的。每當工作至夜深,面對電腦屏幕前的閃爍的「工」字文件浮標、手機螢幕上Whatsapp圖示旁的紅色數字,不禁讓人想起童年時的無拘無束、想笑就笑、要嗌就嗌。

美好的童年讓人不住回味,但是美好之中,一些大大小小的經歷,卻或多或少成為他日成年後的傷痕。哪怕是父母之間的關係、鄰里之間的目光、親朋戚友的關注,一點一滴(甚至無意識地)成為我們今日價值觀的一部分。在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正是將照顧者與孩童的關係分成四大類:

1. 安穩型(Secure)
2. 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3.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
4. 分離型(Disorganized)

不同的關係型態會影響孩童成長後對自我價值、人際關係、冒險行為(Risk-taking behaviors)等等的取向,影響極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