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自己

關係相處-初心篇

這個月有好多各式各樣的「節日」愚人節、清明節、兒童節、復活節、地球日...

你個人有堅持哪天一定要做的某件事嗎? 還是配合其他人的安排? 米雅因為信仰的關係 家裡沒有掃墓的習俗 我的伴侶家裡則是尊崇慎終追遠 相信很多朋友的做法各異 也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無須要求他人認同自己 更不用違背內心去強迫接受他人見解

在一段關係中長期相處 如何保有最初的自己 彼此尊重 不迷失自我? 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守則讓大家參考

個人空間: 

除了實際物質層面指的空間(所謂OOO小天地) 隱私神秘感朋友圈 大家應該都能體會這3點的重要性吧! 

今年我明白了的話

今年我太多事發生了

原來也要好好照顧陪伴好自己

我經常一直付出更多更多

雖然都是內心在奉獻自己

但就開始委曲求全

甚麼馬馬虎虎

甚麼都不計較

太對不起自己

沒有顧及自己的需要

人們很複雜

身體都知道心靈的傷

但我現在覺得很平安

因為我明白了這一切

覺得生活好好過

自己心情有好

平安夜真的心中有平安

2023

要好好認識

要好好照顧

自己!

共勉之

【情緒教育系列】《Hello!我的內在小孩》

(封面圖片:Şeyda Nur Yüce @ Pexels.com)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出自韓國作家金惠男醫生和朴鐘錫醫生的著作《以為長大就會好了》的副標題,讓不少人心有戚戚然。

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童年」總是遙遠、矇矓而美好的。每當工作至夜深,面對電腦屏幕前的閃爍的「工」字文件浮標、手機螢幕上Whatsapp圖示旁的紅色數字,不禁讓人想起童年時的無拘無束、想笑就笑、要嗌就嗌。

美好的童年讓人不住回味,但是美好之中,一些大大小小的經歷,卻或多或少成為他日成年後的傷痕。哪怕是父母之間的關係、鄰里之間的目光、親朋戚友的關注,一點一滴(甚至無意識地)成為我們今日價值觀的一部分。在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正是將照顧者與孩童的關係分成四大類:

1. 安穩型(Secure)
2. 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3.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
4. 分離型(Disorganized)

不同的關係型態會影響孩童成長後對自我價值、人際關係、冒險行為(Risk-taking behaviors)等等的取向,影響極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