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破解十萬小時定律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10萬小時定律,面對這條法則,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疑問,如果學習每件事都需要10萬小時,那一輩子又能做幾件事呢?

其實一萬小時講的是讓你"精通”,但對於部分技能,若只是想學會、甚至簡單應用,只要你找對方向,用對方法,花費1~2天,就能達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結合“完美練習”這本書的內容,加上一些自己的體悟,跟大家分享學習的四個步驟,照著做,你就能快速學會一項技能。

以下都是用學語言當舉例,用在學習其他手工藝,或是運動、樂器也都是同樣的道理,若有疑慮可以下方留言或私訊說出你想了解的項目,我會針對你提出的項目告訴你如何應用。

1.了解你的目標。

明確的定義出你的目標,你才能縮小學習的範圍,用最少的時間專注在你想學的領域上。

例如你今天學語言是為了旅行,那你該專注的就是旅行相關的詞彙,捨棄掉那些不常用到的專有名詞,從常用的詞彙開始,

同樣的,如果你今天是為了工作,那你該了解的就是跟你專業相關的專有名詞。先將範圍做初步的篩選,就能將學習的時間降低80%以上,你也能最快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如何安慰低潮的人

 

你身旁有朋友正處於低潮,但你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嗎?又或者過去曾遇過朋友陷入低潮,明明想叫對方開心一點,不要想太多,但狀況反而越來越糟,想幫忙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前一週跟大家說到,自己陷入焦慮或壓力時的處理方法,若陷入低潮的人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今天會列出你能提供的四種支持方式,幫你帶領對方走出難關。

 

1.情感支持(愛與關懷)

低潮中的人,很多時候都會想要身旁的親友陪伴,有時甚至會想主動找人聊聊。這時你能給予最簡單的支持就是真心的關心以及默默地傾聽陪伴。什麼話都不說也沒關係,只要靜靜的聽,適時地給予回應,甚至一個真心的擁抱,就能幫對方排解情緒,走出低潮。

2.實質支持(物品、金錢、努力、時間)

很多時候,當對方的問題沒有解決,那狀況永遠不會好轉。例如工作的壓力、經濟的壓力、甚至健康,生活相關壓力...等等。

如何溝通不吵架

我們很常聽到溝通的重要性,但是當我們真的想跟人溝通時,卻常常四處碰壁,好聲好氣的別人聽不進去,一旦大聲一些又總讓人誤以為要吵架更加談不下去。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才正確呢?而又該怎麼說別人才能聽得進去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正確溝通的幾個步驟,只要能掌握這幾個重點,你就能大幅度避開雙方的雷區,讓彼此順暢的溝通。

1.保持冷靜的情緒。

很多時候,傷人的話語都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脫口而出,最後只會讓彼此越講越激動,以吵架結尾,導致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最後後悔莫及。先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去做其他事緩和情緒也沒關係,等自己冷靜了,再開始對話。若談到一半情緒開始出現,也能主動喊停,過一段時間再繼續對話,這時間可以讓彼此情緒緩和,同時也讓雙方去好好想想彼此的需求,以及該如何去配合。

為何越休息越累?

 

前幾週有人發訊息問我,說他不知道如何休息,覺得休息是不好的事情,當時跟他聊了幾句,最後順利幫他解開了這方面的疑惑,今天就將與他對話的一些精華節錄出來,整理成幾個重點,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也不知道如何休息,覺得休息時有罪惡感,不妨看看以下的內容,或許能幫你解開一些疑惑,得到真正的休息。

首先來說說為什麼需要休息

不知道如何休息的人常會有的一個問題是,覺得休息沒有必要,覺得浪費時間。希望把更多時間用在學習、工作上,想得到更多的產出。

但殊不知,過度的努力,不只無法讓事情做得更多,反而會因為大腦、身體缺少了休息,而讓效率越來越差,甚至開始出現錯誤,反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補救。

就如之前影片曾提到的一句話:

壓力+休息 = 成長

身體上的疲勞,需要經由休息來讓身體恢復最佳狀態。肌肉的鍛鍊,也需要經過休息才能成長。在大腦和精神上,也是一樣的到道理,大腦、精神上的疲憊,也需要休息來讓壓力釋放,讓資訊可以得到吸收。

四部養成好習慣!

你是否曾定下了一個運動目標,卻嘗試了一兩次就放棄,或是打算好好充實學習,卻三天捕魚兩天曬網,總是有一堆理由讓你無法進行,最後乾脆不做。

如果你真的很想養成好習慣,卻總是無法成功,其實不一定是你的問題。

原子習慣中提到,習慣的養成主要由四個要素組成:

提示->渴望->行動->獎勵,最後獎勵會再次強化下一次的提示,不斷重複變成習慣。

以下會分別由減肥節食及抽菸兩個例子介紹這四個元素,以及如何運用才能幫你遠離壞習慣,建立好習慣。

1.提示

這是促使我們大腦開始行為的開關,可能是我們所看到的畫面,聽到的聲音。因為接受到了提示,習慣才會開始。

如何分辨真假資訊--常見誤導手法及破解方式

你知道現今低所得國家裡,有多少女孩讀完小學?

A:20%. B:40%. C:60%

你覺得答案是多少呢?

答案是60%,這個答案在你預料之中,還是出乎你預料之外呢?

根據統計,只有10%的人答對這道問題,用猜的正確率都比認真作答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資訊不只沒有越來越清晰,反而因為太多雜亂、片面、主觀的資訊,使我們反而更加混亂,甚至被誤導而做出錯誤的結論。資訊的取得已經不再困難,真正難的反而是針對資訊的篩選和解析。今天就來聊聊如何破解這些資訊的誤區,了解正確的解讀方式,幫你更全面的了解事情的全貌。

四個常見的誤導手法:

1.用專家/名人增加可信度

再搭配一些深入的專有名詞混淆你的認知,但對方可能不懂甚至是假的。遇到這種狀況請深入的去詢問,若他總是在同樣的話題圍繞,或是說著一堆高深的名詞卻無法清楚簡單的解釋出來,無法給你滿意的答案,那你就該想想對方說的是否可信。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一讀

幾年前《被討厭的勇氣》很火的時候順手買的阿德勒心理學書籍。阿德勒心理學雖然是出自比較早期的精神分析學派,但憑著對自卑感的解讀仍是很多人心中的心靈救藥。

 

個體心理學把個人視為一個統合的整體,人的每一個反應,每一項行動和衝動,都視為互相連結的環節,是個人生活態度的一部分。而人必然早在童年時期(大約3-5歲)就確立了人生目標,人生原型(PROTOTYPE)開始成型,然後孩子會根據早已設定的人生目標再確立發展方向,然後循著這個方向成長為大人。

 

個體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它的第一個目的是教育,培養小孩的社會興趣。第二個目的是檢視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透過研究人的感受,分析人生原型和探索早期記憶來解決社會適應不良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是阿德勒心理學集中研究的部分。自卑感與社會訓練不足的問題相關,而社會訓練不足是來自社會的不適應。社會的不適應很大程度是來自童年時期的情境。阿勒德總結有三種情境的孩子特別「危險」:先天器官缺陷,受到寵溺與不受喜愛。

 

如何聊天不冷場--四種方式增加聊天延續性

 

你在聊天時會常用是非題做提問嗎?

『現在有沒有空?』

『晚上要不要一起吃個飯?』

『週末要不要一起出去走走/看個電影?』

這樣的問句用在熟悉的朋友上或是偶而穿插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若用在不熟、甚至第一次見面的人身上,且經常詢問,就有很高的機率會得到--『沒空、不要、有事要忙』等回覆,有些可能會用比較微婉的理由回絕,有時則甚至已讀不回。隨著拒絕的次數越來越多,對方也會開始感到壓力,最後漸行漸遠。

這種問法最大的問題在於:

1.答案只有yes or no,你等於一開始就把拒絕的權利交給了對方。若是沒有足夠的誘因,關係又不親近的情況下,對方自然會選擇拒絕。

2.對方1~2個字就能結束話題,你無法從中得到更多的資訊,若你只是想單純知道答案,那這樣的問法當然沒問題,但若你想更了解對方,那這樣的問題反而容易形成句點,讓對話停止。

在詢問時,比起問能不能,要不要,可以試著用下列四種方式,讓話題有更多的延續。

《原子習慣》《雜訊》 一開始就要專注目標,即使是每天的微小改變,都將促成最後的大成功

從心理學的角度閱讀_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雜訊(NOISE)

《原子習慣》by James Clear/《雜訊》 by Daniel Kahneman. Olivier Sibony. Cass R. Sunstein

 

這兩本書應該是這兩年熱銷再熱銷的書,手上的這本《原子習慣》還是第88刷的版本,內容的排列與邏輯都很精彩,也是非常容易實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絕對足以讓每一本書完成一篇心得分享。不過,最近剛好接續著看完這兩本書的我,發覺似乎可以從人的行為、決策與外界環境的影響來對這兩本書做個綜合的討論。

第一次見面聊什麼?--實用話題讓你跟誰都能聊不完

當你參加一個新的活動,或是跟新朋友認識時,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

不知道接下來要聊什麼,兩個人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最後大眼瞪小眼,越來越尷尬。

其實要跟陌生人聊起來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簡單,今天會跟大家說說適合聊天的幾個話題,搭配上週提到四種讓話題延續的聊天方式,就能讓你們輕鬆聊超過30分鐘,甚至停不下來。

 

1.旅行、美食

大家都會對新的事物感到好奇,特別是現在不能出國的情況下,聊聊旅行的所見所聞,自己講得開心,也能引起大家共鳴。最後也能讓其他人一起分享不同的經驗,讓話題延續下去。

 

2.星座

人容易對自己相關的事情感興趣,這裡並不要你問完星座,然後就直接跳下一題。試著聊聊那個星座的特質,後續也能接到對方的習慣或興趣等等,如果聊到符合星座特質的部分也能再切回來,就能從中創造很多新的話題。

你不需要當個星座專家,只要對每個星座特質有些微的了解,或刻板印象,就能幫你快速和人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