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一讀

幾年前《被討厭的勇氣》很火的時候順手買的阿德勒心理學書籍。阿德勒心理學雖然是出自比較早期的精神分析學派,但憑著對自卑感的解讀仍是很多人心中的心靈救藥。

 

個體心理學把個人視為一個統合的整體,人的每一個反應,每一項行動和衝動,都視為互相連結的環節,是個人生活態度的一部分。而人必然早在童年時期(大約3-5歲)就確立了人生目標,人生原型(PROTOTYPE)開始成型,然後孩子會根據早已設定的人生目標再確立發展方向,然後循著這個方向成長為大人。

 

個體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它的第一個目的是教育,培養小孩的社會興趣。第二個目的是檢視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透過研究人的感受,分析人生原型和探索早期記憶來解決社會適應不良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是阿德勒心理學集中研究的部分。自卑感與社會訓練不足的問題相關,而社會訓練不足是來自社會的不適應。社會的不適應很大程度是來自童年時期的情境。阿勒德總結有三種情境的孩子特別「危險」:先天器官缺陷,受到寵溺與不受喜愛。

 

優越情結很大程度上也來自自卑感。有優越感的人自覺自己不夠優秀,沒法在對生命有用的面向與他人比較,於是只能在生命無用的面向中炫耀以顯示自己高人一等,表現為自大、空想出神秘的能力(中二病)等。

 

個體心理學的解釋力很強,你在成年遇到的甚麼問題都能在童年時期的困境一一對應。某程度上這也是阿德勒心理學仍然大受歡迎的原因,因為人總是渴望尋求一個具無限解釋力的觀念系統來解釋自己人生遇到或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宗教、神秘學、占卜、星座、易經、人類圖、精神分析、心理學、哲學.... 這些知識總能在人類的集體心智佔一席之地,有些故弄玄虛,有些高深莫測,有些深澀難懂,但這些知識都被一視同仁,作為純粹的工具來解釋萬物。

 

書中有很多案例,透過解讀案例中受治療者的童年去解釋現在的問題,有種推理的樂趣,純粹當故事書看也十分有趣。而且這本書也可以作為回想自己早期記憶的引子,把書中的理論套用在自己的童年回憶來解釋也蠻好玩。當正經心理學書來看,老實說很多理論都已經過時甚至錯誤。不過作為應用心理學,理論錯沒關係,讀者受用就可以,書中對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的分析十分精采,如果真的有讀者因為本書而正視自己的自卑感與優越感對自己人生的影響,那麼就是有用的書。

 

這個書的問題很明顯,成書於1927年的本書很明顯是完全沒有腦科學與神經科學的成份。有些案例如抑鬱症這種在現代看來很可能是因為生理因素導致的問題,就被解讀成利用自己的弱勢來在社會關係上獲得強勢地位,是優越情結的體現。當然這個解讀不一定錯,不過身處現代的我們需要謹記除了心理因素,還有生理因素影響我們的心智。

 

另外書中其實有些案例已經不太適用現代生活。假如一個人在3-5歲的時候就確立人生目標,100年前小孩還多在家中由保母或家人照顧,所以阿德勒十分重視童年的家庭因素。但身處2021年的小孩在3-5歲已經在幼稚園接受教育,更極端的父母甚至已經安排課後的興趣班,現在小孩接觸外人的時候甚至可能比家中的父母多。所以在現代應用阿德勒心理學,似乎更應該把重心放在幼兒教育問題。

 

總的來說,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好書,阿德勒心理學雖然有些地方需要修正,但其方法論是合理的,考慮到阿德勒對後世的影響力,還是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獅子男巫】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一介凡人 IG @wailungsze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