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NBA总冠军球队建设

NBA,全世界最知名的篮球联盟,吸引了全球球迷的目光。这里从来不缺少明星,甚至是超级明星;也有很多默默无名的球员。他们曾经天赋异禀,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在联盟中匆匆滑过,不曾留下任何闪光的时刻。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商业的联盟,充满了金钱的味道。但是也有很多 “一人一城” 的感人故事和传奇在上演。作为职业的商业联盟,成绩是衡量商业价值的关键。球队必须在联盟中拥有竞争力,必须长期在联盟中维持高水准,这样球队才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这很难,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大的球会如洛杉矶湖人,波斯顿凯尔特人等他们长期可以在联盟中处于有利地位,拥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所以,球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关系到球队的商业价值。总经理的主要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选秀、交易组建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如何组建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就成为困扰联盟每一位总经理的首要难题。我们通过对联盟过去50年所有球队详细的分析,结合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为你详细解读如何组建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

 

一. 球员的能力

 

【書評】《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 心理「自」療的必看秘笈

你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害怕失敗而放棄夢想;擔心被人排擠而不敢交朋友;不滿意外貌而感到自卑;為了生育問題而煩惱;莫名的感到不安?如果有的話,你將會在這本書裡找到「解藥」!

書名: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暢銷新版)

作者:松浦彌太郎

出版日期:2022/09/03 

這本書是日本生活美學大師松浦彌太郎的經典作品,他將人生的難題歸納為「不安」與「寂寞」所致,也就是書名所說《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並撰寫了 19 封信給讀者,分享了面對人生各種各樣的煩惱,包括孤獨、疾病、失敗、自卑、不育等難題的自救方法,讓讀者得以正視自己的問題,對症下藥,從新出發,邁向幸福人生。

作者說的「不安」,意思其實是恐懼,例如是我們會囤積日用品和糧食,是源於「萬一發生意外」的「恐懼」;我們會認真工作,「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我們害怕貧窮、害怕被別人比下去、害怕被社會給排擠等各式各樣的『恐懼』」。」

獲得理想親密關係 - 先放下完美身份的執著

最近筆者收到讀者私訊一個看似親密關係,實為理想人生的問題。經交談所得,讀者是一位對自己有要求的人,然後一直在親密關係中為完美身份負責,反而跟真正想過的生活愈走愈遠。

在愛情中願意負責任是維繫良好關係的基石,不過前提是對方要懂得珍惜這份責任感。這個讀者在家庭中一直盡心盡力,緊張小朋友的學業,放假都圍著一家大小安排家庭活動,活動中更可能要應對男家的家人,負責處理補習老師和學校的事,每天指引著傭人的家務安排,飲食要確保家人均衡健康,而且還是一名全職女性工作者⋯可以説⋯忙得不可開交。

假日不是在清除平日下班沒時間處理的複雜家庭事務,就是在昏睡,這種「休息」實質為體力精神透支的表現,亦可以説是短暫脱離現實的負擔。

對的。長年壓抑自己需求去扮演各個完美的身份,小朋友、工作、家庭都變成了一個大重擔,光是處理這一大堆事務已經忘記了照顧自己。 即便愛情和家庭的出現而擁有了𣎴同身份,每一個身份都有相對應的責任,但最需要負責任的是自己的需求。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都會奇怪,讀者的先生呢?為什麼不幫忙分擔重擔呢?只可以説付出不一定會受到珍惜,或者説,換位思考的技能並非人人都可以做到。而讀者又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和願意負責任的人,遇上不懂珍惜的另一伴,變相落入了「誰在乎就誰辛苦」的困獸鬥中。

情緒傳染病:人際關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後群,一種人質對加害者產生心理連結的現象。被人綁架,反而會同情和認同加害者。

聽起來很不合邏輯,但現實在不同關係中十分常見,最普遍是親密關係,有些時候什至出現在職場。為什麼明明被加害,但又要袒護對方呢?

經觀察和交談後發現,這種傳染病為的是保護著被害者們自卑的一面。與承認對方不喜歡自己、自己原來只是工具人、命運之神沒有眷顧,仕途或情路坎坷等等事實,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似乎來得更舒服。然而⋯延遲的痛苦,亦有機會以更放大的情況去出場。

你有試過嗎?明明感受委屈,依然為對方找藉口。
 

 

更多文章:https://multi-identity.com/

這三個「讚賞」= 上司不看重你的能力

年尾年中都是很多公司做工作回顧的熱門時段,往往是很好的機會看出上司如何定義一個好員工以及評估當下的工作模式是否適合自己。

如果針對你的所有讚賞都是圍繞以下三方面,這些都不是正面的趨向,意味工作模式不變只會令職涯走下坡:

1. 做事不計較,願意理虧

這個「讚賞」其實需要一個員工長期自我犧牲才可以實現。一次半次的理虧不會構成性格上的評價,大家只會覺得是有共同利益多於本來熱心助人,變相要不斷地幫𣎴同同事才可以得出不計較的「好聲望」。然而,這種「不計較」傾向長遠是有害的:養成一上班就要理虧的模式,多了很多預期外的工作量,打亂自己生活節奏,影響身心。

再者,也會削弱了團隊成員和合作同事的獨立性,總是覺得還有你作為「最後防線」,更加惡性循環下去。每天把自己置於焦慮、緊張和累死的工作節奏,然後送你一句「謝謝你願意理虧」,值嗎?

2. 做事十分勤力

香港職場有句説話是這樣的:「如果要勤力,那新界的牛就是最勤力的呢!」。新界是香港較為偏離商業中心區的地區,也有些人會在那裡養些家禽家畜,所以暗示著需要「牛」的地方是在新界而不是市區,更不會是繁忙的商業世界。

米雅書單-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米雅推薦書名: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作者: 賴佩霞

出版日期: 2020/04/01

出版社:早安財經

「我們要知道,溝通不是告知,更非目的,而是一把開啟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鑰匙。」

說話 是人生一輩子的課題 自牙牙學語說出第一個字起 我們就無法中途休學了。先學會說話 用言語表達 最後才是與人溝通。 米雅認為”說話和表達”都是第一人稱自己為主;只有”溝通”是第三人稱他人為主

此書闡釋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學 若可以 米雅好期待每個人都能閱讀至少一次 如此這個世界應該真的會像個地球村 彼此和諧友愛 誤會&心結也從此不存在了

[認知心理12] 總結

為什麼我只要看到我的上司的緊張起來? 

為什麼我只要看到工作就焦慮不安? 

為什麼我連每天工作看個email都覺得驚惶失措?

是我心裡有問題嗎?是我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控制嗎?

這些都是工作時感到焦慮時的困擾. 那麼,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 認知心理治療就為這類情況提供了一個個答案.

在以上的故事, 主角透過和心理治療師的對話, 慢慢明白情緒是不知不覺的受想法影響的, 而情緒困擾是不現實的想法所導致的. 經過仔細的反思, 驗證, 練習, 主角終於發現他可以修改不現實的想法, 為自己解決情緒困擾. 而以下則是這個故事的重點摘要:

想法影響情緒

我們都直覺的認為, 情緒是對外在環境的反應. 像反射動作一樣, 只要某件事情發生, 某種情緒就隨之而來. 因為要考試, 所以就覺得緊張. 因為不及格, 所以就覺得不開心. 但我們往往忽視了想法對情緒的重要影響. 就例如考試對於一些有信心的學生來說不但不會緊張, 甚至覺得是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 即使不及格, 也有人會把它看成是改進自己的機會. 所以情緒可以說是受想法多於受環境影響.

[認知心理11]回顧

在會談室中, 我把我看到email卻沒有感到焦慮的成功經驗告訴治療師.

“看來你已經掌握到我們討論的技巧了” 治療師對我給予認同.

“嗯, 雖然我不知道這樣講對不對”

“那不如我們嘗試一下角色扮演好了, 我扮演因為工作感到焦慮的同事, 你試一下用你克服焦慮的方法幫我好嗎?” 治療師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

“嗯” 我也願意嘗試看看.

“我覺得我很怕和同事講到工作” 扮演著同事的治療師對我說.

“你和你同事聊到工作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 第一步是找出引起焦慮情緒的想法, 我心想著.

“我會想到他們覺得我的工作比較容易, 覺得我什麼都不會”

“你是因為覺得他們可能會看不起你, 所以覺得焦慮嗎?” 我確認著我的推測.

“我想是吧”

“為什麼你覺得他們覺得你的工作比較容易, 會看不起你呢?”

“因為我們在聊各自的工作的時候, 他們都都不太理會我講的, 應該是因為他們覺得我的工作不值一提吧”

“所以你相信, 他們在聊天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你, 就是代表他們不在乎你的工作, 甚至看不起你嗎?” 這個應該是背後的思考規條吧, 我想.

“對, 我這樣想有不對嗎?” 治療師似乎想要我講更多一點.

[認知心理10]練習

焦慮很容易讓人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比如說, 當你知道自己要在一大群人面前演講, 你會感到焦慮, 當你認知到自己感到焦慮時, 你會擔心這會影響表現, 但偏偏因為顧著擔心所以表現更差. 當你在觀眾面前表現不好時, 你又因為觀眾可能對你的負面評價而更緊張. 焦慮成為了你唯一能想到的東西, 而且你感覺像失控一樣, 沒有辦法用理性讓自己冷靜, 即使你知道這種焦慮是不理性的.

每當我要和我的上司有任何交流, 我就感覺我像是要演講一樣緊張, 但愈緊張, 我的表現就愈不好, 從而導致焦慮的惡性循環. 為了打破這個循環, 我決定要接受心理治療.

治療師聽了我的狀況後, 訂明了治療的方向. 在我們的討論當中, 我慢慢學到了情緒是由想法產生的. 而不合理的想法就會產生情緒的過度反應, 也就是我不能控制的焦慮感. 要解決過度焦慮, 就要從改變想法開始. 像是在會談室一樣, 治療師請我把日常生活中讓我焦慮的情境記下, 然後分析當中是否有不現實的想法或是思想規條, 然後嘗試修正它們. 他告訴我, 改變思想和改變其他習慣一樣, 都是需要練習的.

[認知心理9]改變思考模式

“所以你感到焦慮是和你覺得你可能會被上司看成是失敗者相關的, 而這個想法, 是基於你覺得你應該你要把給你的每一件工作做好, 否則你在上司眼中就是失敗的大前提” 治療師總結了我們的討論.

“那我應該改變我的這個想法嗎?”

“很多時候, 過度的情緒反應是由不現實的想法導致的, 現在你已經察覺到你的想法是怎樣形成, 不如我們一起檢視一下你這個想法的大前提合不合理吧”

“嗯...”

“你說, 如果你沒有把上司給你的工作做好, 你就會被他看成是失敗者, 為什麼呢?”

“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啊!”

“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嗎? 還是因為你覺得他是這樣的人?”

“有分別嗎?”

“前者是描述事實, 而後者是描述你的觀感, 你不覺得後者比較準確嗎?”

“可能是吧, 可是在我眼中他就是這樣的人啊, 我已經跟他工作一段時間, 我沒有看錯”

“我說的不是你的看法是錯的, 你的看法可能是對的, 但終究是你的看法, 而不是事實本身, 而且關於另外一個人會怎樣看你, 你只能作出推斷而不是直接觀察, 你同意嗎?”


“嗯...”

“既然這是個推論, 那你是基於什麼理由或是證據, 覺得你上司會把你看成失敗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