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生命中的小人還是貴人

生活中不可能人人和,也不可能樣樣順,當逆境時是否會懷疑人生?順境時是否又會養成惰性?

眼光放遠轉念思考

園子「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內容是越討厭的人,最後都還會碰面,所以要將討厭感壓下,搞不好他最後還會幫你。你不是跟很多人不和嗎?現在最討厭誰,要偽裝。」

小林「沒有討厭的人,以前很容易跟人不來往,後來年歲漸長,才知道你的敵人就是你的貴人,因為他們會讓你成長,所以沒敵人了,以後就不用怕碰面。」

生涯中我們常碰到磁場不合的人,就算你像個哈巴狗的巴結,對方還是不削,總想著要教訓你,當你不理他時他更要弄你,可能對方怕被忽視故意搞你,不管如何做就是不合。不要說挺起來做人還是甚麼缺乏溝通之類的話,講比較容易因為你不是當事人。

就是奇怪,有些人!生來就總是兜不到一塊,就算是家裡人也一樣,同缸米長大也未必順眼。

如何溝通不吵架

我們很常聽到溝通的重要性,但是當我們真的想跟人溝通時,卻常常四處碰壁,好聲好氣的別人聽不進去,一旦大聲一些又總讓人誤以為要吵架更加談不下去。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才正確呢?而又該怎麼說別人才能聽得進去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正確溝通的幾個步驟,只要能掌握這幾個重點,你就能大幅度避開雙方的雷區,讓彼此順暢的溝通。

1.保持冷靜的情緒。

很多時候,傷人的話語都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脫口而出,最後只會讓彼此越講越激動,以吵架結尾,導致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最後後悔莫及。先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去做其他事緩和情緒也沒關係,等自己冷靜了,再開始對話。若談到一半情緒開始出現,也能主動喊停,過一段時間再繼續對話,這時間可以讓彼此情緒緩和,同時也讓雙方去好好想想彼此的需求,以及該如何去配合。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第八章_精準自我行銷的魔力Part1

📕日記_DAY61

🔅有所感悟的段落

►每當你去參加一個活動,特別是只有不到一百人的活動時,一定要比其他人更早抵達現場,由於演講者通常會提前到達,這給了你一個親自與演講者接觸的好機會。

►似乎最健談的人都是先訓練好耳力,並準備好隨時一接收到提示,立刻推出自己精心練習、有目的電梯簡報。

►大多數人應該都是最了解自己的,卻不太會談論自己。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享一項研究結果:「人們在聽完令人驚嘆的經歷或演講後,更願意改變自己的信念。」因此,如果你想在工作或任何其他關係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必須想辦法令人驚嘆。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迷人的特點,了解自己這些特點是很重要的。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演講,如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或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演講,都是以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吸引聽眾,激發人們對現實的靈感,實現對未來的夢想。

如何聊天不冷場--四種方式增加聊天延續性

 

你在聊天時會常用是非題做提問嗎?

『現在有沒有空?』

『晚上要不要一起吃個飯?』

『週末要不要一起出去走走/看個電影?』

這樣的問句用在熟悉的朋友上或是偶而穿插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若用在不熟、甚至第一次見面的人身上,且經常詢問,就有很高的機率會得到--『沒空、不要、有事要忙』等回覆,有些可能會用比較微婉的理由回絕,有時則甚至已讀不回。隨著拒絕的次數越來越多,對方也會開始感到壓力,最後漸行漸遠。

這種問法最大的問題在於:

1.答案只有yes or no,你等於一開始就把拒絕的權利交給了對方。若是沒有足夠的誘因,關係又不親近的情況下,對方自然會選擇拒絕。

2.對方1~2個字就能結束話題,你無法從中得到更多的資訊,若你只是想單純知道答案,那這樣的問法當然沒問題,但若你想更了解對方,那這樣的問題反而容易形成句點,讓對話停止。

在詢問時,比起問能不能,要不要,可以試著用下列四種方式,讓話題有更多的延續。

第一次見面聊什麼?--實用話題讓你跟誰都能聊不完

當你參加一個新的活動,或是跟新朋友認識時,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

不知道接下來要聊什麼,兩個人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最後大眼瞪小眼,越來越尷尬。

其實要跟陌生人聊起來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簡單,今天會跟大家說說適合聊天的幾個話題,搭配上週提到四種讓話題延續的聊天方式,就能讓你們輕鬆聊超過30分鐘,甚至停不下來。

 

1.旅行、美食

大家都會對新的事物感到好奇,特別是現在不能出國的情況下,聊聊旅行的所見所聞,自己講得開心,也能引起大家共鳴。最後也能讓其他人一起分享不同的經驗,讓話題延續下去。

 

2.星座

人容易對自己相關的事情感興趣,這裡並不要你問完星座,然後就直接跳下一題。試著聊聊那個星座的特質,後續也能接到對方的習慣或興趣等等,如果聊到符合星座特質的部分也能再切回來,就能從中創造很多新的話題。

你不需要當個星座專家,只要對每個星座特質有些微的了解,或刻板印象,就能幫你快速和人打成一片。

戀愛市場上的競爭關係


有另一半的對象能不能追?
處於交往階段時遇到更好的對象該不該爭取?

對於上述這些問題,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處於反對立場,「這個行為很不道德」、「搶來的對象,最終也會被搶走」乍看之下似乎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讓大家堅持反對意見。而我們會反對這類行為的發生,不外乎是因為這樣會增加失去另一半的風險,我們擔心若這些行為被認同以後,便會有更多在戀愛市場上具有魅力的競爭者能夠搶奪自己的對象,為了不讓自己承擔這些風險,為了驅散掉內在的害怕與恐懼,於是大多數人建立了一個不成文的共識,我們牴觸這類會帶來風險的行為發生,並將做出這些事情的人貼上渣男/渣女的負面標籤。

然而,事情真的那麼單純嘛?

當這樣的道德枷鎖被制定,我們便容易在交往後處於低競爭性的舒適圈,當人長期處於沒有危機的環境時,便很容易怠惰下來,不再重視關係之間的磨合,不再成長。這也是為甚麼有非常多人都會抱怨另一半在一起久了就越來越不花心思,越來越怠惰的根本原因。

【職場談判|溝通用詞】"談判致富"中的8大地雷用語,為何那麼雷?

2021年暢銷書"習慣致富"的作者在今年出版了新書"談判致富",他整理出談判很實用的原理原則,以下是他列舉的8大地雷用語,我嘗試用我的談判框架與經驗去做解釋與修改建議:

(PS.他是一位澳洲首屈一指的房地產投資顧問,也是成功和財富創造心理學的作家。他撰寫的談判書籍,有很多心理洞見與說服話術。)

 

「你說什麼,我聽不懂。」

這是個很針對性的批評,而一般人聽到這樣,內心會自然生起:「什麼我說的聽不懂,是你不懂行,才聽不懂吧!」這樣很容易讓雙方形成對立。

為了達成一樣的目的,你可以這樣說:「不好意思,我剛剛腦筋突然卡住,可以再跟我說一次嗎?」

 

「我不同意。」

這亦是一句容易生起對立的話,因為你直接否定對方的論點。一般來說,談判雙方因為立場不同,本來就很容易發生不同的觀點與意見,所以我們應把此視為確認對方需求的過程,不須拿來做評論,而是要去找到利益點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你會這樣說,是因為你們對於xxx很在意嗎?」或是「這不符合我們公司的需求,是否有其他的做法嗎?」

 

話題——終結者?開拓者?

Geneviève一向工作時工作,所以在職場內,與工作無關的事絕少理會,同事的是非八卦、加薪1%還是2%的話題,不但不參與討論,有時還敬而遠之,儘量不牽涉在內,免得浪費心神。Geneviève不是獨行俠,在辦公地點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社交,例如近來踫巧幾個同事圍在一起吃飯,閒聊起來,Geneviève遇上不知如何應對的情況。

話說他們接受上級委派,各人獨自做類似監察的工作,期間當然不能開電腦、掃電話、看書,只得呆站呆坐兩小時,同事問起怎打發百二分鐘的時間。有人回想昨日到訪商場,掃夠平價貨,非常滿足;有人計劃下次旅行,單是想像已興奮。輪到Geneviève自述了,她回想那時背誦所屬宗教信仰的經典、計劃未來工作項目,就度過兩小時。她自問這些事道貌岸然,生怕分享出來活像怪人。似乎與剛才大家談及的氣氛完全不相合,勢必成為怪人,支支吾吾講了小部分,胡混過去。不少人曾遇上這類情況,本文提出三層思考。

為何排拒傳銷?

首先申明,筆者有一些從事金融、地產業的朋友,他們的工作包括推銷產品,我也是客戶之一,遇上疑難而事涉他們熟知的領域時,我會找他們幫忙,足證他們是值得信賴的從業員、真正的朋友。然而筆者以至好一些平民百姓,對從事上述行業的人士或工作具相同特徵者,都抱有頗大戒心,甚至可說好則敬而遠之,壞則神憎鬼厭,本文就耳聞目睹的狀況,淺談箇中成因。

 

很多傳銷人員與人交往都懷有目的,口說結識朋友、助人解決問題,其實不過借機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這當然難怪他們,因他們所隸屬的公司之營運手法是憑藉一個個從業員所連繫的網絡,構成龐大的銷售網,所以他們接受訓練時,必然經過一個環節︰在一張白紙上繪畫人際網絡,列出自己認識的人,傳銷員被告知這些都是潛在客戶,這是事實,但原來「認識的人」與「潛在客戶」有密切關係,在訓練中、日常營業中宣揚「可以向他們銷售」是「認識的人」一項重要特點,甚至以此界定傳銷員的「朋友」。自可估計傳銷員為了投入工作,要如何重新理解人際關係。以往所認識的人被重新界定為可以向自己投入錢財的人,未認識的可以成為這等人,於是難免令人認為他們本來就懷有目的來結交別人、進入新社群,簡言之就是一般人視他們為心邪,面對心邪的人自然是避開,甚至告知其他潛在受害者,令他們免受傷害,久之形成大眾都詆毀傳銷員的風氣。

 

開放式辦公室 你嚮住嗎?

好景不常,相信不少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會選擇遷移到租金較便宜的地方。
就連小編身處的公司也不例外,而辦公室模式都將會變成開放式辦公室。
就此,最近同事們都眾議紛紜,藉此分享自己的見解吧!

大家都說,「開放式辦公室」的意念十分吸引,因為已經此詞組已與「筍工」,畫上等號。
其實,早在1940年代的德國,開放式辦公室的概念已經出現,只是香港較少公司採用。
現在不少大型科技公司開始使用此模式,令「開放式辦公室」顯得餐風吸露。

「開放式辦公室」的意念真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