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終結者?開拓者?

Magdalena Abakanowicz, Standing Figures (Thirty Figures)

Geneviève一向工作時工作,所以在職場內,與工作無關的事絕少理會,同事的是非八卦、加薪1%還是2%的話題,不但不參與討論,有時還敬而遠之,儘量不牽涉在內,免得浪費心神。Geneviève不是獨行俠,在辦公地點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社交,例如近來踫巧幾個同事圍在一起吃飯,閒聊起來,Geneviève遇上不知如何應對的情況。

話說他們接受上級委派,各人獨自做類似監察的工作,期間當然不能開電腦、掃電話、看書,只得呆站呆坐兩小時,同事問起怎打發百二分鐘的時間。有人回想昨日到訪商場,掃夠平價貨,非常滿足;有人計劃下次旅行,單是想像已興奮。輪到Geneviève自述了,她回想那時背誦所屬宗教信仰的經典、計劃未來工作項目,就度過兩小時。她自問這些事道貌岸然,生怕分享出來活像怪人。似乎與剛才大家談及的氣氛完全不相合,勢必成為怪人,支支吾吾講了小部分,胡混過去。不少人曾遇上這類情況,本文提出三層思考。

首先可多理解為何常人一聚集便傾向談飲飲食食,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分析都市人的常態,其中兩項是「削平」和「喜歡idle talk」。削平即是看待所有事都不過平庸,例如某某偉人其實不偉大,只不過為了利益,而做出看似偉大的事,把高尚的事解釋為平庸,自圓其說;又因此不追求高深,甘於平庸,認定做事不外乎利己,享受不外乎聲色。都市人又喜歡閒聊雜談(idle talk),交談流於淺薄,今謂沒營養的東西,他們看似事事關心,但一切都水過鴨背,每個話題都蜻蜓點水,又轉移至另一個話題,最終無所用心,交際的時間就此打發掉。平庸和雜談都令都市人趨向同一集體,集體之中缺乏個性,無人鶴立雞群,於是一般人在此群體中感到安全。如此理解群體並非賤視他人,自鳴清高,只是準確地認識社會,可避免後續的誤解,自尋煩惱。

擁有上述理解後,試考慮第二層︰即使大部分人只與別人談平庸膚淺的事,總有人不甘於這樣,但他們同有Geneviève的憂慮,擔心顯得像個怪人,所以跟大隊,盡講人畜無害的絮語。這時如果有人提出聲色犬馬、飲食男女以外的事,那些較稀有人種就會眼前一亮,暗自認定是同道中人,甚至更大膽分享內心世界,然後Geneviève可能發現原來大家在兩小時內只用十分鐘想旅行、購物,其餘個多小時有人用較高層次的方法打發。這當然是頗為理想的境況,但難以排除它存在的可能,因此大可諒解眾人在江湖裡但求自保,只待有人敞開心扉,謀求突破,各人毋須再飾演平庸的自己。

若說以上的設想未必是事實,或不是某人在某場合遇上的情況,我們就進入第三層思考。假使週遭各人的反應未如理想,Geneviève真的成為怪人,終結了話題,場面突兀,有人會安慰自己,說「至少他們知道世上有另一種想法」、「展示優秀一面,期待慢慢改變」,這些或許都不重要,可以轉另一角度想:他們就是不值得別人跟他們分享內心世界。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不思進取,削平他人,削平自己,稱平庸為圓滑,圓滑得自己也相信這是正確,甚至惟有這是正確。觀乎可見狀況,他們極難開拓更廣闊的世界,通常他們能獲取最簡單直接的快樂就可以,願他們過得安好,煩惱也只剩消磨兩小時之類的問題。暫時不能與他們分享更多,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有句惡搞的俚語叫「交配交的人」,也有道理,我們更該與值得分享經歷的人分享,不合宜的也只好輕輕放下,學懂不為多餘的社交、他人目光而掛心,也是成長。

反覆思量後,可得出健康的心態是存有盼望,在合適時機真誠分享,若不能就退一步海闊天空,嶄新廣袤的天地隨時又在身邊出現。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