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如果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那你幹什麼去了呢?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這本書是由作家、詩人、演說家布里安娜·威特斯所寫。生活中你能看到的就是你生活的全部。

這次重點問題是:「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不幸福?」

<反向>

我們大多數人的追求和欲望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們時常感覺到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你的追求是讓身材越來越好,但是你的慾望是喝奶茶,吃烤肉。

你的追求是想成為有錢人,但是你的慾望是舒適,最好一輩子可以一直躺平。

你的追求是人生能有幾回挑戰,此時不挑戰何時挑戰?但是你的慾望是找個穩定的公司,賺一點穩定的工資。

你大腦裡覺得自己想追求幸福,但是你的身體卻很誠實,往往朝著讓你不幸福的方向去走,這就是我們感覺不到幸福的原因。

人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我們總是會給自己找大量的藉口和理由。人天生就會不惜一切代價追逐自己最重要的慾望。

成年成對慾望的執著,就像個孩子躺在地上要糖吃,沒有任何區別。

不信嗎?你看看那些教育孩子放下手機的爸媽,是不是自己也正拿著手機?

人生從來都是交換的,你想追求腦子想像中的幸福,就得要放下身體上的舒適。

從本質上來講,幸福就是一種選擇。只不過,相信的人極少而已。

帶皇太后(Mum)去旅行│ 韓國 │旅行團 ? 自由行 ? │真正重要的時光

帶皇太后(Mum)去旅行│ 韓國  │旅行團 ? 自由行 ? │真正重要的時光

相信為家人安排行程,是不少人的煩惱。話說我家的皇太后(即本人母親大人)深受韓國影集影響,所以當我提出帶她來個亞洲之旅的時候,她二話不說選了韓國。

由於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外出旅遊,亦是我第一次去韓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煩惱,我決定參加旅行團。而結束這次旅程之後的兩年,皇太后想再去一次去韓國,對!又是韓國!雖然我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誘導她選擇其他國家,但還是改變不了她的心意,最後只好順著她,再去一次韓國。不過今次以自遊行的方式完成我們的旅程。換言之,我們先後試過以不同的旅遊方式體驗韓國,而這兩種不同的方式,亦為我帶來截然不同的感悟。

攝自 : 布藍達

旅行團

有些人可能會對旅行團有所卻步,原因不外乎購物時間少、行程彈性低、費用較高、未能道地體驗當地文化等等。但作為過來人,我非常慶幸自己作了這個決定。

什麼樣的人是內心強大的人?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這本書是由作家、詩人、演說家布里安娜·威特斯所寫。生活中你能看到的就是你生活的全部。

這次重點問題是:「什麼樣的人是內心強大的人?」

<不糾結>

內心強大的人不會認為自己的每一種感受都有意義,尤其是負面感受。

比如說,他們看到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不好,他們不會把這種態度強加在自己身上。因為他們知道態度並不是事實,對方對自己的看法也不是事實。

有個故事:一個小公務員在劇院看戲,前面坐了一個將軍。他不小心打了一個噴嚏,剛好將軍動了一下,他就覺得可能是口水噴飛到了將軍脖子上,於是這公務員非常擔心將軍會因此懷恨在心,甚至撤掉他的職位。本來嘛,這將軍也沒什麼事,但最後他把將軍惹煩了,在遭到將軍的喝斥之後,他竟然抑鬱而死。

我們當中大多數的人雖然不可能會像這個小公務員這麼極端,但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會去猜測一些東西,懷疑一些事情?

而強者,是不會做這樣的猜測和懷疑的。

<不自卑>

內心強大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揣測不安。他們知道,一個錯誤的觀念或想法並不會使他們失去做為一個人的價值。

一個人正在變好的跡象

《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這本書是由作家、詩人、演說家布里安娜·威特斯所寫。生活中你能看到的就是你生活的全部。

你能看多深,就決定了你能走多遠。你能看多廣,就決定了你的心胸有多大。對於那些輕微的、不易察覺的變好跡象,如果你能提前察覺到,那麼你就會活得更加篤定。

1.你這個月結餘的錢,比上個月多。

很多人難以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在你付款或刷卡的那一刻,你會忘掉你為此付出過多少辛苦。

所以不論你是有意還是無意的,當你這個月的錢比上個月結餘更多,就說明你開始看重錢,開始看重自己的付出,開始不為不必要的開銷花費,費心思。

2.你會間歇性質疑自己

一個人感覺痛苦,最根本的原因是對現狀不滿。不管是工作狀態還是生活狀態,總之他不想這樣過一生。

質疑自己感到痛苦,說明你開始用客觀的視角看待自己。那些優秀的人,在工作一天回到家之後,仍然在思考:「也許,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痛苦,而是讓痛苦為你開路。

3.朋友聯繫你的頻率高了

朋友聯繫你的頻率越來越高了,說明你身邊的人過得很好,說明別人越來越喜歡跟你相處,說明你的能量越來越好了。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心理技巧

相信大家有玩過一些啤牌,原來大部份啤牌遊戲可以跟心理戰相關,而「話事啤」撲克遊戲是個典型例子:假設你的「底牌」很弱,但你要想盡辦法去假裝,讓對方感到你的啤牌組合「唔惹少」,從而放棄對賭等等……
今次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心理技巧: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的心理技巧是一種源於自助心理學的方法,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自信和自尊心方面的問題。這種技巧的基本理念是,即使你可能感覺不自信或缺乏經驗,仍然可以假裝自己有自信和經驗,以達到更好的結果。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的心理技巧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自信和自尊心方面的問題。這種技巧的基本理念是,即使你可能感覺不自信或缺乏經驗,仍然可以假裝自己有自信和經驗,以達到更好的結果。

筆者尋找過這種技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然而,我們可透過扮演自信和積極的態度,人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俾意見想人聽?三文治回饋技巧 (Sandwiches Feedback Skills)

在工作和生活中,給予他人回饋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回饋能夠幫助他人改進自己的表現,提升工作效率和個人能力。但是,給予回饋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否則可能會引起他人的不滿和抵觸情緒。三文治回饋技巧(Sandwiches Feedback)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回饋技巧,它可以幫助我們給予有效的回饋,同時減少他人的負面情緒反應。

三文治回饋技巧的核心思想是將正面的回饋和需要改進的回饋“夾”在一起,就像三明治一樣。具體而言,一份三文治回饋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正面的回饋:首先,給予對方正面的回饋,讚揚對方的優點和優秀表現,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貢獻。例如:「你在最近的項目中表現得非常優秀,你的決策和行動讓我們的團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2.需要改進的回饋:接下來,給予需要改進的回饋,提出對方需要改進的地方或問題,並提供具體的建議和支持。例如,「你在項目中表現得很好很積極,如果下次再進行,可以再將項目規模更具組織,那麼便可以讓你更易於觀看項目的細緻位...」

你我都看「喜歡」

歲末年始,香港樂壇舉行一連串頒獎典禮,當今仍殘存些微公信力的只有一個,其餘已乏人問津,淪為私人派對,發放甚麼獎項,誰人獲發豬肉的哪部分,毫不重要。多年前奪得樂壇獎項仍是名成利就的重要指標時,「最佳男歌手」、「最佳女歌手」的名銜是樂壇寶座。但何謂「最佳」?人言人殊,結果頒獎機構為消除爭議,乾脆另立「最受歡迎男、女歌手」或「我最喜愛男、女歌手」的獎項,以大眾「喜愛」的程度取代評審鑑別上佳的程度。

 

一名歌手是否上佳,自然以歌藝來衡量,歌藝以外的事物,毫無關係。但流行歌手的「藝」又不只歌藝,始終流行音樂是大眾娛樂,大眾就是不能客觀、學究地分析歌手的歌唱功力高低,包括音域如何、運作聲線有否剛柔強弱等,於是其他方面的演藝元素會成為大眾評斷歌手優劣的因素,例如現場表演的台風、外型、形象是否切合大眾對偶像的期望等。傳媒頒發一個「最佳」獎項,就惹來各方爭論,源於各人對何謂最佳莫衷一是,只是以一己角度衡量,甚至那些角度是主觀喜好,並非客觀評鑑。於是傳媒乾脆以受歡迎程度為評斷標準,當然箇中操作如何是另一回事。

 

消費者心態、行動與自由

只要在市場上購物,哪怕只是一棵菜、一張紙,就是消費者。消費者所持有的金錢有限,又要透過購物達成目的,購物的場所是市場,經濟學亦告知世上沒有完美的市場,即有各種限制,消費者在有缺陷的市場上滿足自己。現今經濟學也得承認消費者並非時刻理智,各個因素匯聚起來,眾多消費者竟呈現一類態度,稱為「消費者心態」。

 

消費者心態的核心是消費者認為只要付費,就該享有心目中的產品或服務,例如受父母荼毒太深的學童,認為向學校繳交了冷氣費,就在自己喜歡的時候開盡課室冷氣;食客等候出餐太久,感不耐煩,就指稱自己付鈔,不應遭冷待。一句「我畀咗錢喎」就令舉目皆見的消費者自奉為至高無上。較輕微而不具侵略性的消費者心態則是消極的,他們瞭解市場受金錢牽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交易,毫無瓜葛。他們拿著錢走進市場,只能挑選市場存有的產品,而不能創造產品,所以有心儀的產品就買,沒有則離場。現實生活中,消費者逛多家商店,就是尋找合意貨物,買衫時進入甲、乙、丙時裝店,吃飯時進入甲、乙、丙食肆,東家唔打打西家,不合心意只消用腳投票。如果找過甲乙丙丁戊……一直沒有合意的產品呢?絕大多數情況消費者還是屈就,選取最貼近理想的產品,然後付鈔。上述不論哪種程度的消費者心態,都是等待服務提供者滿足自己,交易的過程中也沒有提升多少價值。

 

回顧「回顧」

二零二二年即將終結,傳媒習慣作大事回顧,彙集過往一年本地以至世界的重要事件,令公眾獲取世局發展的整體印象,而非零碎地看待各件瑣事。人對自身也常作類似回顧,在公司的週年聚會、支援小組的活動,甚至只是個人迎接新一年而回望往年,均見數算一年事件、個人狀況,好像為過往一年的自己編訂成績表。我不干涉他人生活,同時提出積極建議︰不必做個人的年度總結,若真要做類似行為,不妨日日都做。

 

人沒有內置計時裝置,對時間的感知仍依賴外界,例如路途的長短,往往不計距離,而是計算所需時間。從事喜愛的活動,不知時光荏苒;被指派做討厭的事,度日如年。妥善規劃未來,每日力求革新,頗知自己身處哪個時空點、在做甚麼、接續該做甚麼;放浪形骸,蹉跎歲月,不知今夕何年,簡單的生活決定,也得過且過。礙於人對時間感知的限制,活動又深受時間影響,例如農耕、作業休息,以至運用壽命。人類掌握不了時間,惟有發明多個時間單位,以資辨識客觀的時間流逝。日、週、月、年、十年、銀禧、金禧、世紀等,都是時間單位,不同民族又有其時間單位,華夏民族特有「甲子」,希伯來人七年又是一個特定年期。日、月、年因天體運行對地球的影響,自然影響氣候農時,各民族對此認知的差異不大,加上西方文明流通全球,日、週、月、年在現代人類心目中幾乎成為有如客觀存在的事物,不啻人類以一己角度看待時間的單位。

 

公廁悟道

一個城市有否智慧,不在乎建築是否宏偉、器物是否華麗,而是當地人看待問題是否深刻、認識的事物是否廣博、解決困難是否精準週全。近年香港大力高舉的「智慧城市」是否名實相符,平民百姓憑常識已能判斷。本月七日有傳媒報道,港府斥資百萬元計的智慧公廁試驗計劃觸礁,多個號稱「智能」的公廁與計劃相距甚遠。(https://bit.ly/3fRQu39)不談政治、政策,只論事件引發個人層面的思考,足以令人自省有否基本程度的智慧。

 

「智慧城市」是華文圈流行的講法,相對應在英文稱為smart city,而非wise、intelligent、sensible等,以香港粵語的「醒目」對應smart似乎更適合。智慧是學識閱歷豐富,洞察力強,觸覺敏銳,心思縝密;醒目是才思敏捷,解難迅速。兩者程度深淺、面向有異,但無論採哪種演繹,上文提及的智慧公廁「智慧」、「醒目」皆缺。以下簡要列舉荃灣德華公園、尖沙咀轉車站、灣仔修頓、川龍四座公廁各自存在的不當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