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回顧」

二零二二年即將終結,傳媒習慣作大事回顧,彙集過往一年本地以至世界的重要事件,令公眾獲取世局發展的整體印象,而非零碎地看待各件瑣事。人對自身也常作類似回顧,在公司的週年聚會、支援小組的活動,甚至只是個人迎接新一年而回望往年,均見數算一年事件、個人狀況,好像為過往一年的自己編訂成績表。我不干涉他人生活,同時提出積極建議︰不必做個人的年度總結,若真要做類似行為,不妨日日都做。

 

人沒有內置計時裝置,對時間的感知仍依賴外界,例如路途的長短,往往不計距離,而是計算所需時間。從事喜愛的活動,不知時光荏苒;被指派做討厭的事,度日如年。妥善規劃未來,每日力求革新,頗知自己身處哪個時空點、在做甚麼、接續該做甚麼;放浪形骸,蹉跎歲月,不知今夕何年,簡單的生活決定,也得過且過。礙於人對時間感知的限制,活動又深受時間影響,例如農耕、作業休息,以至運用壽命。人類掌握不了時間,惟有發明多個時間單位,以資辨識客觀的時間流逝。日、週、月、年、十年、銀禧、金禧、世紀等,都是時間單位,不同民族又有其時間單位,華夏民族特有「甲子」,希伯來人七年又是一個特定年期。日、月、年因天體運行對地球的影響,自然影響氣候農時,各民族對此認知的差異不大,加上西方文明流通全球,日、週、月、年在現代人類心目中幾乎成為有如客觀存在的事物,不啻人類以一己角度看待時間的單位。

 

然而經這番審視,不難發現時間本身並沒有分界線,是連綿不絕一直延展下去,日、月、年不會真正把時間劃成一塊一塊,只是人類為求便於理解,才造出主觀的單位而已。在日常生活角度而言,今日23︰59和明日00︰00沒有截然的分界,只有人類才認定一分鐘之差就進入下一日,並以可見的鐘錶顯示,指針跳動、數字轉變、蜂鳴響起,增強我們認為一分鐘、一日之差的必然客觀性。同樣道理,今年除夕和明年元旦也不是客觀地截然不同,只是人類在記時上,有量度上的差別。

 

既然如此,為何要在一年終結時回顧自己?何不在四月一日、六月四日、七月二十一日、八月三十一日、十月十日等?在生日回顧又是否適當?畢竟存活多一載,人也許有多一年的長進,可是不見得人在剛多一周歲時,與過往有多大差別,就如不少地區以十八或二十一歲為成年人的分界,只求方便,不見十七歲零三百天與剛足十八歲,在心智、生理上的成熟程度差距多少。若按不同方面作年度回顧,例如擔任某工作一年,回顧工作表現;某項生活形態轉變一年,檢視它對自己的影響,這樣又好像較合理。可是我們的生活環環緊扣,開始拍拖可以令工作更有衝勁,展開新興趣可以逼使自己更善用時間,作息時間改變可以引起一連串變動。把生活中各個項目割裂審視,逐項回望,繁瑣不堪,也未必反映全貌。

 

這番論說驟眼看來非常擾人,好像總之回顧就是不對。非也,上文只說以某日子為分界而後回顧,會出現頗大局限,回顧本身仍有益處。有益之事不妨多做,所以不消待到年尾,就應每月做、每週做、每日做、一有機會就檢視。《論語.學而》載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認為進修品德的具體行為是每日反省三方面的表現。《論語.子張》又載子夏說︰「日知其所亡,月無亡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每日知道自己欠缺甚麼,每月知道自己所達到的程度,這樣可謂好學了。)此處「日」、「月」不一定要照字面解讀,可以是「互文相足」的書寫方法,即是兩句合解,產生一個統合意義,就是時刻反省。

 

假使一人力臻完善,毋須夜觀星象,等待日月星宿運轉至某處,沐浴更衣,齋戒焚香,才審視自己生活過得如何,反倒處處是時機,所謂「道在屎溺。」(《莊子.知北遊》)「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傳習錄》)要尋求進步,時間本來就不是、也不應是限制。年度回顧不是一無是處,但若不瞭解回顧、總結、檢討、反省的意義,只是日子一到,就進行某項儀式,所做的回顧就失卻原有的目的。按此道理,本文也毋須在年終時寫作,只是時節一到,忽有感興,與各路朋友共勉,令反思精進成為生活習慣,無時無刻自然而然。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