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不懂拒絕你只會做到死

你是否也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而讓自己疲憊不堪。又或者你明明已經拒絕了幾次,卻又因為別人的不斷拜託糾纏,因而勉強答應,想要快快結束。但殊不知,你的煩惱不只沒有因此結束,反而一直累積,最後不只身心俱疲,甚至失去了自己。

或許你會害怕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又或許你是因為不想破壞彼此的關係才選擇默默承受,但單方面的默默承受才真的會讓你失去一切的關係。

而會造成這結果主要有兩個原因:

1.勉強不能長久

勉強自己久了,就會疲憊,甚至埋怨。真的無法接受,就該說出來討論,更能幫助你建立健康的長久關係。

 

2.虛假得不到真心

戴著面具別人無法看見真實的你,虛假的你也只能幫你建立虛假的關係,只有當你願意展現出自己最真實的模樣,你才能從中得到最真實的感情。或許有些人會離開,但留下的將會是最適合你的人。

 

以下就來說說,在幾種不同的情境下,適合的拒絕方法,適當的運用能幫你達到最好的效果。

該繼續追求還是放棄

如果談到如何追求異性,你一定能找到很多相關資訊,但若對方真的對你沒有興趣,又該怎麼判斷自己還有沒有機會呢?(最後一頁有簡單表格幫助你快速判斷)

不是每一段感情都能像童話故事般,有著美好快樂的結局。在感情中,最痛苦的莫過於愛著一個不愛你的人,明知道對方不把自己看在眼裡,卻依然堅持的付出等待,即使自己片體鱗傷依舊不願意放棄,只希望能得到對方的一個笑容,一句感謝。

最後卻眼睜睜的看著對方與其他人結婚,自己只能默默流淚,黯然退場。在這段關係中,你感動的是對方,還是感動了自己呢?

你可能覺得對方是因為慢熱,或是因為自己的誠意不足,無法打動對方,但會不會其實對方早就釋出了很多訊號,而你卻沒發現呢?

今天跟大家說說幾個指標,幫助你判斷,是否該繼續堅持,還是該果斷離開,迎接新的生活。

1.對方是否願意投入,彼此關係是否逐漸拉近。

或許有人會覺得感情不該這麼勢利,有些人可能會說:『我的付出是無私的,不求回報,這才是真愛!』但若真的不求回報,在每個孤獨的夜裡又怎總會獨自感到傷心落寞呢?

如何溝通不吵架

我們很常聽到溝通的重要性,但是當我們真的想跟人溝通時,卻常常四處碰壁,好聲好氣的別人聽不進去,一旦大聲一些又總讓人誤以為要吵架更加談不下去。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才正確呢?而又該怎麼說別人才能聽得進去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正確溝通的幾個步驟,只要能掌握這幾個重點,你就能大幅度避開雙方的雷區,讓彼此順暢的溝通。

1.保持冷靜的情緒。

很多時候,傷人的話語都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脫口而出,最後只會讓彼此越講越激動,以吵架結尾,導致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最後後悔莫及。先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去做其他事緩和情緒也沒關係,等自己冷靜了,再開始對話。若談到一半情緒開始出現,也能主動喊停,過一段時間再繼續對話,這時間可以讓彼此情緒緩和,同時也讓雙方去好好想想彼此的需求,以及該如何去配合。

如何聊天不冷場--四種方式增加聊天延續性

 

你在聊天時會常用是非題做提問嗎?

『現在有沒有空?』

『晚上要不要一起吃個飯?』

『週末要不要一起出去走走/看個電影?』

這樣的問句用在熟悉的朋友上或是偶而穿插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若用在不熟、甚至第一次見面的人身上,且經常詢問,就有很高的機率會得到--『沒空、不要、有事要忙』等回覆,有些可能會用比較微婉的理由回絕,有時則甚至已讀不回。隨著拒絕的次數越來越多,對方也會開始感到壓力,最後漸行漸遠。

這種問法最大的問題在於:

1.答案只有yes or no,你等於一開始就把拒絕的權利交給了對方。若是沒有足夠的誘因,關係又不親近的情況下,對方自然會選擇拒絕。

2.對方1~2個字就能結束話題,你無法從中得到更多的資訊,若你只是想單純知道答案,那這樣的問法當然沒問題,但若你想更了解對方,那這樣的問題反而容易形成句點,讓對話停止。

在詢問時,比起問能不能,要不要,可以試著用下列四種方式,讓話題有更多的延續。

第一次見面聊什麼?--實用話題讓你跟誰都能聊不完

當你參加一個新的活動,或是跟新朋友認識時,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

不知道接下來要聊什麼,兩個人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最後大眼瞪小眼,越來越尷尬。

其實要跟陌生人聊起來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簡單,今天會跟大家說說適合聊天的幾個話題,搭配上週提到四種讓話題延續的聊天方式,就能讓你們輕鬆聊超過30分鐘,甚至停不下來。

 

1.旅行、美食

大家都會對新的事物感到好奇,特別是現在不能出國的情況下,聊聊旅行的所見所聞,自己講得開心,也能引起大家共鳴。最後也能讓其他人一起分享不同的經驗,讓話題延續下去。

 

2.星座

人容易對自己相關的事情感興趣,這裡並不要你問完星座,然後就直接跳下一題。試著聊聊那個星座的特質,後續也能接到對方的習慣或興趣等等,如果聊到符合星座特質的部分也能再切回來,就能從中創造很多新的話題。

你不需要當個星座專家,只要對每個星座特質有些微的了解,或刻板印象,就能幫你快速和人打成一片。

重看《JOKER》有感

在《JOKER》剛上映的時候筆者已經看了一次,到最近Netflix把這部電影再度上架,令我可以再很認真的去看一次。

這部電影很詳細描繪出一個貧窮的情緒病人,在一個資本主義行頭的世界,是如何被別人忽視甚至被當作笑話。在極不健康的環境裡面,主角Arthur縱使被欺壓,被嘲笑,甚至找不到生存的價值,他其實都仍然努力地生存。他至少有去見心理治療,願意去嘗試做一個Stand-Up Comedian。無奈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就只能看到其他人是如何把他打拷,最後走上做小丑的路。

 

"You don't listen, do you?"

一個被世界忽視的人,是很難向其他人敞開心扉的。對Arthur來說,無論我做任何事,說的都是真話也好,最後冇人會相信我同認同我。Arthur想做棟篤笑,他母親第一句就是質疑:「搞棟篤笑的人不是要很幽默的嗎?」;老闆問他為何沒有交還廣告牌,還懷疑他是否偷了廣告牌。Arthur說廣告牌被街童搶了,老闆不信。

「有什麼人會偷廣告牌?」

「那我為何會想偷廣告牌?」

「我怎知道?這年頭好多人做事都沒有原因。」

認真看「交配交的人」

農曆新年期間,有一個家庭團拜,三姊弟帶同配偶、子女返娘家,十來人馬擠進三百多平方呎的空間,任由小孩聚在一處玩耍,成人圍在另一處談起近況。

大姊一向多愁善感,喜愛與人交際之餘常存童真,總冀望身邊有摯誠交往的家人、朋友。從事金融業近廿載無損她的純情,當她界定別人為朋友,總對他講真心話,也期望別人如此。幾年前她辭職,全力照顧丈夫和兒子,也積極參與兒子校內的家長活動,認識多名家長,他們的子女都與大姊兒子有所聯繫,包括同班同學、課外活動認識的好友等。適逢兒子讀小六,準備升讀中學,大家都為能否入讀心儀學校而煩惱時,大姊兒子獲一所稍有名氣的學校安排面試,隨即引來交友圈內的家長親切問候。「乜原來你個仔咁叻㗎?平時唔聲唔聲,又話自己入唔到呢間嗰間,而家有得in名校喎。」「你同個仔係咪扮渣㗎,點解同你平時講嘅咁唔同嘅?」如果未有言明,單看家長反應,真以為那小孩登上哪國皇位。大姊被那些自己一向視為好友、與兒子成長的夥伴直打成虛偽小人,皆因她的兒子是同學的潛在競爭對手。那些家長大概不瞭解升中制度,否則不會不自問子女有多少斤兩,就不由分說認定有人搶去學位。大姊深感受害,過往視那些人為共同進退的夥伴,自己的確擔憂兒子升學路途,今次獲面見也不過取得首關考核的入場券,可謂已感意外,豈料竟招致「朋友」無端指責,橫加誣衊。

接駁心靈孤島

工作佔一般人生活中大部分時間,因此很多人一與人閒聊,就談起工作來:講自己的工作、詢問別人的工作狀況。或許不少slashie面對一種境況,就是難以令對方足夠明白自己的處境,他們總認為slashie工作只有自由、時間很多,又不知為何有很多賺錢門路,另有人認為炒散的工作狀況就是不務正業、懶散、不思進取。誠然有些slashie過類似生活,但旁人過早認定他們沒有付出多大代價或努力。本來slashie談論自己的工作,似乎已可衍生很多話題,但對方一句「你就好啦」足以終結,本無社交障礙的人也面對極大的溝通障礙。

拖延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Procrastination)

有否試過,明明要提交工作文件,你卻選擇先處理其他瑣碎事情,甚至「hea住做」?於生活上,我們總有些事情愛拖延處理,甚至影響到工作效率與生活習慣。

 

然而,與其說拖延是種習慣,倒不如讓我們深了解「為何拖延」更加實際,因拖延其實與人的恐懼和脆弱有關,筆者想分享一本名為《拖延心理學》的書,歸納書中提及的幾種拖延類型,並以筆者的應用心理學角度綜合如下:

 

1. 抗拒型拖延

這類人的拖延基於受到他人的掌控,令他們感受失去自主權,唯有透過拖延取回自己的掌握權,也是對控制者的攻擊和報復。以生活為例,家人催促你執拾房間,你感到自主的空間受控制,於是會以拖延來作反抗。其實,你並非因懶惰而拖延,只是不願意在對方的命令下執拾房間。

 

2. 完美主義者

又稱「All-or-Nothing」,即「一係唔做,一做就要100%完成」的想法。這類人討厭做事做到一半,因為對他們來說,未有百分之百完成此事情,就等於沒有做過一樣。亦因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容易透過拖延來逃避事情,避免看到自己的極限或不完美。

 

3. 逃避成功型

我們就是好管人事

別人要怎過活與你何干?這是一些人聽聞對方不滿他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時的回應,這種回應可算把事情看得太表面,大概秉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世態度。單講「與你何干」一點,本來就不成立,當我們真誠相信某些生活方式是好,某些是壞時,再發現信任的、重視的或關係密切的人生活方式、價值大幅改變時,會承受衝擊,可不能當作與我無關。在此先講兩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