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

富人"行業" 可以學回來?

小時候還在學校時, 老師父母們只會灌輸多讀書, 考好試, 得到好成績便多半能找到好工作, 然后慢慢再靠自身努力便可進身中產生活. 后來長大后發現, 要能持續做到富足生活, 剛只靠取好成績便想往后平步青雲, 發覺不完全正確. 

后來讀到個小故事很到位, (其實讀到過的小故事很多都到位, 只是取其一): 話說一個餓著肚子的年輕路人走到碼頭向正在釣魚的老魚夫討魚吃, 老魚夫在分享有剩的小魚以餬口時, 眼見年輕路人其實仍有可為之處, 應該只是未有學習機會, 老魚夫於是想出個好主意, 就是教曉年輕路人釣魚的技能, 讓年輕路人都有自己的能力, 下次可以不用再討魚吃, 后來, 年輕路人認真地經過年月日學習, 累積了豐富技術后, 同時想出個主意, 能為自己可飽足之后有剩的魚可出售來謀生, 一步一步謀劃將自己學到的技術再用相同的方法讓前來的有心人學會后再為自己做事, 走上經營市場而成為賣魚商人, 從此更走上富足之路.

自我挑戰-跳出你的舒適區

《跳出你的舒適區》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挑戰新事物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與其要承擔挑戰帶來失敗的風險,不如保持現狀就好。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最好現在就趕緊改變想法。
因為

「沒有挑戰,就不會成長。」
「不嘗試,永遠只能保持現狀。」
只有自我挑戰,才會帶來自我成長。
反覆告訴自己:只要努力,總會成功。

人類對於外部世界認知,有個三圈理論,他是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論。
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今天來探討一下關於如何跳出你的舒適區。

你曾經想過自己想要做什麼嗎?

你曾經想過自己想要做什麼嗎?
人總會有很多想法以及不確定性  總是想再等等
等到萬事俱備或是心理準備好才會打算開始進行
有時候光想不做也可能已經錯過了時機
時間很寶貴的
靈感也很珍貴
與其等準備好了再做
不如有靈感有想法便開始著手進行吧
時間不等人的

你可以創造一些你想要完成的任務
就像玩遊戲一樣有獎勵機制
去完成你想完成的里程碑
去享受你想享受的事情
去過你想過的人生
從此刻開始放飛你思想自由、心態自由
去創造你想過的人生
只要你願意相信自己做得到
不在意他人眼光
真實的做你自己想做得

縱使做得期間感到緊張刺激或是不確定性害怕
代表你在突破你的舒適圈正在成長階段
成長過程不見得舒適
但是成長過程是難得可貴的經歷
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一部分
就像你撿回自己的一部分
慢慢地拼回你的靈魂藍圖一樣
你會打從心裡感到滿足開心
因為你已經在成為你自己的路上了
恭喜你又進步一點點了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第九章_高度企圖心,但一切隨緣Part 2

📕日記_DAY65

🔅有所感悟的段落

►開始寫下快樂日誌:這麼做是為了讓你獲得更多快樂、更多幸福,最重要的是,讓你運用與生具來的天賦。畢竟,當你感到身心合一時,你便安於真正的自我存在。

►根據《普通心理學評論》,一開始的成功會激發出更高強度、頻率和持久毅力去取得未來的成功。成功會孕育更多的成功機會和心理動力,把它看作是骨牌的連鎖效應……動機和採取行動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你在試圖建立人脈時,不要告訴別人你正在找工作,而要說你正在「尋求轉型」。……絕對不要請他們幫忙你傳送履歷,反之,問問他們是否有任何建議讓你在x、y或 z 公司脫穎而出。通常,如果你的履歷不錯的話,他們會主動幫你傳給別人,因為他們知道透過介紹才是脫穎而出的最佳管道。

►10%的回覆率正好說明了求職真是一場數字遊戲。……最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勇氣,讓我相信還有更多機會等著我,敢於冒險、開口尋求幫助的勇氣,還有接受失敗的勇氣。最棒的是體認到世界充滿了機遇。我開始看到機會,有如呼吸的空氣,無所不在,我要做的事就是抓緊機會,因為好的機會會稍縱即逝,我不能期望機會會莫名期妙地自動上門。

►這整個過程充滿了拒絕,但得到的勝利是值得的。他們給了我繼續向前的信心,直到今天,我還和那段時間交到的一些朋友保持聯絡。

❛圈外的風景❜

或許大部分朋友也曾閱讀過有關走出舒適圈的文章,例如怎樣推動自己和作此舉動的利害關係。曾以為每個人也多多少少有走出舒適圈的經驗,但我錯了,確實有人沒有經歷過,因為大家對舒適圈或許也有不同的定義。今天就來談談圈外的環境!

首先怎樣定義圈內和圈外?我會認為是改變與否的舉動。例如:朋友決定進行瘦身計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入了運動的日程,或許還在飲食上進行了調整。這個新的生活模式就是他此刻的圈外生活,同時也會變成將來的圈內生活,如果他能有足夠的堅持。

所以圈外到底有什麼?當你踏出到圈外,第一個來迎接你的便是「質疑」。由改變而產生的不安感會使你開始自我質疑,這也是一個必須或必經的階段。因為圈內的生活是舒適的,也不是錯的,只是由於你想得到更好、更理想和更優質,所以你才會走到圈外。因為同樣的行動或模式,只會給你同樣的結果!確實你並沒有持續增磅,但同樣的生活也不能讓你減磅。

質疑的第二個由來是與他人的比較。就好像在工作上,你的前輩和上司一定比你厲害。就算你已經身經百戰,但在同一個專業/行業中也肯定有經驗比你豐富的人。如果你一開始便和這些人作比較,挫敗感便會從你的質疑中成長。

拖延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Procrastination)

有否試過,明明要提交工作文件,你卻選擇先處理其他瑣碎事情,甚至「hea住做」?於生活上,我們總有些事情愛拖延處理,甚至影響到工作效率與生活習慣。

 

然而,與其說拖延是種習慣,倒不如讓我們深了解「為何拖延」更加實際,因拖延其實與人的恐懼和脆弱有關,筆者想分享一本名為《拖延心理學》的書,歸納書中提及的幾種拖延類型,並以筆者的應用心理學角度綜合如下:

 

1. 抗拒型拖延

這類人的拖延基於受到他人的掌控,令他們感受失去自主權,唯有透過拖延取回自己的掌握權,也是對控制者的攻擊和報復。以生活為例,家人催促你執拾房間,你感到自主的空間受控制,於是會以拖延來作反抗。其實,你並非因懶惰而拖延,只是不願意在對方的命令下執拾房間。

 

2. 完美主義者

又稱「All-or-Nothing」,即「一係唔做,一做就要100%完成」的想法。這類人討厭做事做到一半,因為對他們來說,未有百分之百完成此事情,就等於沒有做過一樣。亦因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容易透過拖延來逃避事情,避免看到自己的極限或不完美。

 

3. 逃避成功型

最佳的時機就是「行動」

對於踏出舒適圈,我們都有太多借口不去行動。

停留在舒適圈彷彿是人的自然墮性。試想像你在一個原始森林,這裡有一個舒適旳洞窟,洞窟裡有溫暖的被窩,足夠的食物,有多少人會選擇走出舒適圈去探索未知?
 
行為差別源於心態上的不同,面對一些創新的想法,有些人會先想出十萬個不可行的理由不去嘗試,有些人會認為即管一試無妨,從錯誤中學習。這是成長心態VS定型心態的差別。
 
先不論最後能否達至成功,在嘗試的過程當中,總會有所體會和學習到一些新事情,累積到新的經驗。
 
就是因為有些創新者願意去踏出舒適圈,選擇去突破和挑戰,才會有燈泡、飛機和無人架駛電動汽車這些創新的出現。
 
然而我們大部份人都習慣了停留在舒適圈。

曾幾何時你有聽過以下這些似曾相識的說話嗎?

【踏出舒適圈】改變做事方式,走出「能力陷阱」

最近閱讀了一本有關能力陷阱的書,當中作者Herminia Ibarra主要想帶出的思想是指出人們總是喜愛於做擅長的事當,發現自己有擅長的事時,就會不停專注的去做,就像上了癮一樣。這就是能力陷阱

其實當我看到這個句中心思想的時候,我不認為有什麼問題。但後面他提出了重點,當我們過於專註一方面的發展,就很容易把其他方面忽略,以致你不能隨機應變,其他方面都會處於劣勢。更認為在安舒區中的忙碌是白忙,沒有突破性,只會令自己覺得越來越忙碌,但又走不出這個困局。

人很容易對未知的事感到恐懼, 認為自己無法駕馭和接受新挑戰。但你認識的未來自己嗎?

沒人能夠! 承認吧你一直認識的只有過去的自己, 憑什麼未嘗試就說自己做不到。

煲劇也有舒適圈

最近因為肺炎的關係,時間非常多的我又把經典美劇《生活大爆炸》全部十二季追完一次,雖然劇情沒有任何變改,可是看完之後內心仍會感到莫名且熟悉的滿足。因為不止是看完這部劇集才會有這種感覺,所以我很好奇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結果很令我詫異。原因人除了做事會掉進舒適圈之外,就連煲劇都會墮入舒適圈。

明明像是Netflix這種標榜正版片源最豐富的串流平台,每次打開都會在主頁停留很久,想知道最近新上影的劇集電影有什麼,可最後還是會溜到再次觀看欄裡,再次打開熟悉的劇集,我個人整部重看超過兩次以上的作品有《 摩登家庭》、《 老友記》,我發現都是一些不需要太過在意之前劇情發展的處境喜劇,觀看時非常容易入口,即使跳集數也不會出現影響情節理解的問題,人物角色設定非常鮮明,有時基至可以預先猜出劇情去向。

不知道在哪裡看過一篇文章,說人往往都會下意識地挑選自己比較熟悉的事物,可能正因如此,就連選擇劇集時候也想挑把劇情倒背如流的去觀看,我猜也是一種對「熟悉」二字的喜愛。我認真想一想,觀看這些劇集時卻果真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彷彿你與劇中角色已經認識很久,只是你們在現實中不曾見面,劇中的場景、擺設和地點均好像產生了連結,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

尋找契機踏出舒適區

有人說,當生活變得穩定,會漸漸產生一種安於現狀的心態。日子久了,有沒有覺得自己的圈子視野每況愈下呢?生活覺得穩定,可能源於你手頭上工作的熟練度不斷上升,每日處理接近相同的事物,從中得到滿足感。又或者,於升職後,能夠再進一步處理現時你的上司所做的工作或執行的職能。但是,人在工作和技能的視野是否就一定要從現有公司的環境下汲取及提升呢?正所謂:「學海無涯」,打工仔必須要在不同的地方上,進修自己,學習不同的知識,從而更加進一步提升本身自己的技能和視野。


最近筆者有幸與一位久別重逢的朋友相約共渡晚餐,這位朋友從事辦公室工作,就如別人說的「九五工作」。友人從事該行業已有足足七年時間了,雖有職位提升,但開始覺得有點發展停滯不前。在這頓晚飯當中,不斷的細訴以前所相識朋友現有的理想發展情況。這個情況,不禁令筆者很有感覺,令我在腦海裡浮起「舒適區 Comfort Zone」這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