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

人生從來不是追求完美

人生從來不是追求完美

説起完美主義,大家會想起什麼星座?有人會説處女座是完美主義的代表,小事如東西擺位,乃至交友都需要是最好的選擇。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筆者在生活中遇到一直想追求「完美」的個案。

第一個個案的主角叫W,即是Win,透視着她作的所有選擇都要贏,躋身人生勝利組。W在職場上十分強悍,每件事情都會奮戰到底,對於與自己期望不符的安排會抗爭至希望有「公平對待」,反正她的人生不容存在質疑。亦因此,在表達個人訴求上她是清晰而且手段激進,一直成功爭取到不少機會。同時人際關係亦不錯,因為W的道德標準也是十分高,做事光明磊落,男男女女對她都有正面評價。

獨立能幹的女性,是W在不少身邊人心中種下的一致印象。從少到大,由學習、選科選校、交友、戀愛、轉職、置業等等,一手包辦。然而,隨着步入人生不同階段,W愈加顯得焦慮,因為她的世界由一個人變為兩個人,而且時間和條件上亦似乎無法兼容大家的期望。

為完美殉身:《黑天鵝》 影評(有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黑天鵝》 是一部於2010年上映的心理驚悚片,由Darren Aronofsky執導,由Natalie Portman和Mila Kunis主演。該電影講述了一位芭蕾舞者的故事,她試圖在為一個重要角色的演出做準備的同時,與自己的精神疾病和過去的陰影作鬥爭。這部電影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並獲得了多個獎項和提名,包括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劇情簡介:
   

焦慮是如何產生的呢?

焦慮是如何產生的呢?
因不滿足?完美主義?強迫症?金錢不夠?
還是太過於心急想要去完成一件事呢?
感覺到自身焦慮的時候不妨(先停下來)
先不要想不要做那件讓你感到焦慮的事

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感受自己呼吸
開始循序漸進的腹部呼吸使身體放鬆下來
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譬如:追劇、運動、打電動、睡覺…使心情也放鬆下來

將一切焦慮不安恐懼(交給宇宙或你相信的神)
卸下你的重擔與壓力給你信靠的神很重要
因這個世界是意識型態組合而成
你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開始吸引到你身邊
所以必須(轉念你的心態)
心態改變豁然開朗了
自然而然使你開心的人事物會吸引到你的身邊來

「不要等到很厲害才開始,你要先開始才會變得很厲害」

最近生活還好嗎?壓力大嗎?偶爾會不會跟我一樣心裡想「奇怪。為甚麼有些人可以做那麼多事卻一派輕鬆,而我卻做一點點事就壓力山大?」

今天我們來點好玩的,用一個小測驗開始。

以下的句子有多常出現在你的腦海裡?你可以用[從不—偶爾—經常]來回答每一題,並稍稍記下自己的答案。

  1. 「一定要做足準備和計劃,我才會安心採取行動。」
  2. 「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完蛋了!」
  3. 「我覺得自己沒有辨法隨機應變。」
  4. 「事情沒有做好,會讓我覺得那是種失敗,那種感覺很糟糕。」
  5. 「比起嘗試新挑戰,我更傾向去做我覺得有把握的事。」

你的答案是如何呢?愈來愈答案傾向於右邊,你就愈可能在面對生活裡的大小事時處於較在僵化及高壓的思想狀態。沒事,你不孤獨,反正我跟你一樣哈哈。

習慣這種模式的我們很需要、也很依賴控制感。有了控制感,我們才有信心自己可以好好活著。沒了控制感,我們覺得一切最糟糕的事情都可以發生,而且我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預期之外的狀況。

拖延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Procrastination)

有否試過,明明要提交工作文件,你卻選擇先處理其他瑣碎事情,甚至「hea住做」?於生活上,我們總有些事情愛拖延處理,甚至影響到工作效率與生活習慣。

 

然而,與其說拖延是種習慣,倒不如讓我們深了解「為何拖延」更加實際,因拖延其實與人的恐懼和脆弱有關,筆者想分享一本名為《拖延心理學》的書,歸納書中提及的幾種拖延類型,並以筆者的應用心理學角度綜合如下:

 

1. 抗拒型拖延

這類人的拖延基於受到他人的掌控,令他們感受失去自主權,唯有透過拖延取回自己的掌握權,也是對控制者的攻擊和報復。以生活為例,家人催促你執拾房間,你感到自主的空間受控制,於是會以拖延來作反抗。其實,你並非因懶惰而拖延,只是不願意在對方的命令下執拾房間。

 

2. 完美主義者

又稱「All-or-Nothing」,即「一係唔做,一做就要100%完成」的想法。這類人討厭做事做到一半,因為對他們來說,未有百分之百完成此事情,就等於沒有做過一樣。亦因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容易透過拖延來逃避事情,避免看到自己的極限或不完美。

 

3. 逃避成功型

如何擺脫「完美主義」的枷鎖?

不少創作者包括自己都曾經為了寫出水準而想要做足二百分,諷刺的是多年之後翻看經典,仍然會暗地偷笑那些年極為幼稚的文筆。為了完美,甚至可能會在作品推出之前作出多次修改,可是短期內執著細節,會因為對內文太過熟悉而找不出隱藏的病句,又或者長期收歸電腦,直至有天被時間侵蝕,變成了倉底貨。即使有一天作品終於重見天日,可是當年新穎的想法原來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古老。

如果寫作是為了抒發,就不必勉強自己做到零錯誤才去分享心情,除非你是名作家,的確需要對得住讀者,同時亦避免有機會給人話柄,影響銷路,又或者你的文章用來參加青年文學獎,甚至希望一舉成名,否則在同一篇文章中雕琢文字,一般讀者都只會以跳躍式的速度來吞食你的長文章,因為大家都身處急速的年代,時間實在有限,想要欣賞不同的創作,卻未必有能力咀嚼每一篇好文章。假使想要進步,本來就是要靠多吸收,從人群中學習,從錯誤中成長。

最好可以嘗試不同的題材,豐富自己的創意,而不是躲進一個角落,與現實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