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Procrastination)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拖延?還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

有否試過,明明要提交工作文件,你卻選擇先處理其他瑣碎事情,甚至「hea住做」?於生活上,我們總有些事情愛拖延處理,甚至影響到工作效率與生活習慣。

 

然而,與其說拖延是種習慣,倒不如讓我們深了解「為何拖延」更加實際,因拖延其實與人的恐懼和脆弱有關,筆者想分享一本名為《拖延心理學》的書,歸納書中提及的幾種拖延類型,並以筆者的應用心理學角度綜合如下:

 

1. 抗拒型拖延

這類人的拖延基於受到他人的掌控,令他們感受失去自主權,唯有透過拖延取回自己的掌握權,也是對控制者的攻擊和報復。以生活為例,家人催促你執拾房間,你感到自主的空間受控制,於是會以拖延來作反抗。其實,你並非因懶惰而拖延,只是不願意在對方的命令下執拾房間。

 

2. 完美主義者

又稱「All-or-Nothing」,即「一係唔做,一做就要100%完成」的想法。這類人討厭做事做到一半,因為對他們來說,未有百分之百完成此事情,就等於沒有做過一樣。亦因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容易透過拖延來逃避事情,避免看到自己的極限或不完美。

 

3. 逃避成功型

這類人深刻評估過「成功要付出太多」、「成功後會帶來更大責任」、「成功後會為自己或他人帶來傷害」等想法,主要害怕成功後會帶來的改變,以拖延來讓自己得到緩衝,而這類型出現很大原因跟過去的負面遭遇和經歷有關。

 

4. 人際倚賴型

這類人跟家庭或成長背景有關,因受到過度保護而欠缺獨立自主、應對事情的能力,當工作進度落後時,總是期望會有人為他們提供協助,造就「害怕與群體分離」的心理拖延。

 

大家有以上拖延類型的特質嗎?無可否認,拖延行為是保護我們「舒適圈」的一種方式,但背後很可能藏著一些恐懼和不自知的內心脆弱想法:害怕自己表現不夠好、害怕自己不被接受等。所以,你能真切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對自己坦白嗎?

 

筆者將會有一連串的應用學習,以解決大家的拖延行為,請密切留意筆者的平台及學習資訊。

 

Mirror Mind 新世代學院: https://mirrormind.hk

(本文原載自筆者於RECRUIT Magazine發表的撰文,詳見原文連結: https://bit.ly/3H0Iw0e)

本文由作者【Kerwin Ho】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何景霖 Kerwin Ho (ACMC, ISNS)   超過13年培訓及顧問經驗 曾於香港品質保證局(HKQAA)委任高級培訓業務經理......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