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

正面不如全面,樂觀不如達觀

近十年,每每聽見有人高舉「正能量」,排除「負能量」,似乎人就是愛好乍看光鮮亮麗的事物,在正能量鋪天蓋地前,「樂觀」、「正面」也主導人類的精神領域,甚麼「看見杯水是半空抑或半滿」、「壓力即動力」大行其道。反觀提出不善、憂慮就是齷齪窘迫,令人慘不忍睹。他人面前,定要自信,察驗各事的正面,明明反面也要翻過來說成正面,裝扮成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意趣,說話時永遠有陽光斜照臉龐。在此提出正面不如全面,樂觀不如達觀。
 

常言的正面樂觀是凡事往好處看,在不利的處境中都挑出有利條件,或從另外角度看,發掘有利條件。假設房屋倒塌,頓失家園,主張樂觀正面者會儘快壓下愁緒,找出多項有利條件,例如「我早已希望搬遷,現在環境驅使我不再拖延。」「我就藉此學習適應新環境。」比起頹廢度日,嗟怨命運,這種想法更具建設能力,對他人的毒害也往往較淺,但正面樂觀思想有至少兩處值得懷疑:一、總是高舉正面樂觀,是否過份懼怕面對逆境和負面情緒?還可反省為何界定某些情緒為負面。二、主張正面樂觀者經常把有利條件放大,不利條件縮小,會否造成偏信利好資訊,繼而判斷錯誤?

 

廢老檢定!——以如何看Mirror切入

做個簡單測試:一、你是否知道Mirror深受歡迎的原因?二、若不知道,或估計他們受歡迎的原因改變,你是否自信能夠找出他們受歡迎的原因?三、無論喜歡Mirror與否、同意別人喜歡Mirror的原因與否,你是否願意理解Mirror的來歷、活動和擁躉的想法?若以上其中一題答「是」,恭喜,你至少抵達脫離廢老的安全線,滿足基本條件;若皆答「否」,另類恭喜,你絕對有條件活在自足的世界,目空一切。

 

我不是鏡粉,也不是hater,若在是否支持Mirror一事上硬要說立場,就是中立,但又歡迎本地有足以令大眾追捧的流行巨星,令市民有賞心悅目的娛樂。稍稍掩蓋日夜輪轉的醜陋面孔,也是一項功德。任何人批評Mirror,不對我有損,只是其中不少說法缺乏理據,反映民智低下,就容我放一輪議論了。

 

如不懂斷捨離物品 先斷捨離心中的枷鎖

廿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逐漸富庶起來,大家對物質生活愈來愈有要求,通過大量購物來滿足自己的生活。然而,現時大部分香港人的家居空間比較細小,慢慢堆積很多雜物,令到家居變得凌亂,空間自然也變細小。

對於執屋,筆者的認知只是停留在「年廿八,洗邋遢」。心態是每到某一特定日子,才下定決心打掃,卻往往虎頭蛇尾。一開始打掃時,總是滿滿自信,誓要把屋企打掃得一乾二淨,結局卻永遠虎頭蛇尾,把東西又隨手地找個地方胡亂放低,只求眼不視為淨。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打掃呢?

近年興起了「斷捨離」和「極簡主義」兩個概念,也是一些關於打掃的方法、理論。先說「斷捨離」,從字面上的意思解釋,「斷」是指斷絕不需要的物品,「捨」是捨棄多餘的事物,而「離」就是指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坊間有不同的方法、個案分享,筆者也嘗試過不同方法,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斷捨離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最舒適的方式。

斷捨離概念就是希望擺脫80%的物品,只留下20%重要的東西。實行「斷捨離」的方式恆河沙數,筆者也曾經在網絡上、YouTube 上、書本上找尋最有效的方法。例如751收納法則(7 成「看不見的收納」;5 成「看得見的收納」為;1 成「展示型收納」)、衣櫃斷捨離。可是,實行大多數的方法最後不約而同失敗。

你有選擇自己工作的自由

小美在A公司工作了3年,但是她漸漸的找不到繼續做這份工作的意義,於是她決定換工作,但同時也很苦惱自己要換什麼,於是就跟朋友、家人詢問,可是換來的卻是你做好好地為什麼要離職呢?你很適合去當公務員啦!不要做服務業,這個很操勞...等的各種回答,但是小美只是想知道她到底應該怎麼選,但似乎並沒有得到一個好解答。

你換工作不可恥

當你說要換工作時,是否聽過那就騎驢找馬吧!去當公務員啦!等等像似問題呢?聽到這些問題的當下,一定會有「吼~又來問了...」,似乎沒有人願意理解你的想法,反而將那些傾聽的人都將自己的期待放到你身上,但也有因為是過來人所以給出了像是前輩一樣的建議,可是自己沒有經歷過是沒有辦法被順利說服的,總是要跌倒過一次才知道傷痛,這或許是人類的行為之一,但並不是這個舉動不好,而是請你遵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行動,一直受人使喚或聽從,我相信沒有人喜歡這樣。

當你與別人分享你要換工作的事,大概聽到的第一句話都會是「那你要做什麼?」,其實我很討厭這個問題,你呢?

工作讓人心累,想轉職換工作,卻不知自己優勢在哪?看看兩種症狀你是哪一種?

職場工作讓你很不愉快嗎?你曾有轉職念頭、想換工作,卻不知自己的優勢到底在哪裡嗎?

最近有個諮詢個案,是工作數年已屆中年,因各種原因想離職,但對未來很茫然的人。本來,如果在某個領域已有相當經驗,平行或向上轉換工作並不是太困難。難就難在原本的工作可能缺乏發展性、或覺得自己不適合,想要轉職,卻又覺得自己的技能、條件不足的這種,特別焦慮迷茫。

站在企業方的立場,必須老實說選人第一當然還是看資歷和技能,前者具備了,才會考慮人選的性格和價值觀這些。所以如果當你找工作時,總是以自己的「興趣」、「想不想做」為最高指導原則,卻沒想過自己能力到不到位,就很有可能忽略市場(企業)需求,造成總在求職路上吃鱉、或者老覺得找不到合適工作的狀況。

 

【避免錯誤提升工作技能,先檢視自己是否患了以下兩種症狀】

但,提升工作技能這件事,很多人有注意,也想改善,只是,我們在找對的方法之前,要先避免錯誤的方法。以下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兩種矯枉過正的情形:

十二碼,入定唔入?

二月二十八日,英格蘭足球聯賽盃決賽舉行,由英超兩強隊車路士和利物浦爭奪錦標。雙方實力旗鼓相當,酣鬥全場兼加時仍未分勝負,互射十二碼依舊難分難解,最終射足十一輪,所有在場球員都輪流踢過,利物浦以11︰10僅勝捧盃。

其中一個值得留意的環節是利物浦隊長Virgil van Dijk的表現,他是隊中第三名主射的球員,車路士門將Kepa Arrizabalaga面對他時,明顯靠右站(Virgil面向龍門時的左方),龍門的右方暴露大量空位,大概是誘使Virgil射向右方。這就是門將面對十二碼時的心理戰(mind game),門將經常用小把戲干擾對方主射球員,因為根據研究,職業足球員射十二碼時,皮球由十二碼點到達龍門只需四百毫秒,門將在球門中央撲至左或右方門柱則需六百毫秒,表示在高水平賽事中,門將無法靠反應撲救十二碼,只能「捉路」(猜度對方射門路線),餘下只能期望對方射失,因此能打擊對方表現、削弱對方射門質素的方法,門將都會嘗試。Kepa此舉也是心理戰法之一,引誘Virgil射向右方,但若Virgil如此射門,他也明知對方知悉自己射球方向,豈不令Kepa容易撲救?若射向左方,門將已經非常接近該處,要擋出皮球也相對容易。主射的球員就容易陷入這種忐忑的心境,導致精神不集中,信心動搖,繼而影響表現。

 

接駁心靈孤島

工作佔一般人生活中大部分時間,因此很多人一與人閒聊,就談起工作來:講自己的工作、詢問別人的工作狀況。或許不少slashie面對一種境況,就是難以令對方足夠明白自己的處境,他們總認為slashie工作只有自由、時間很多,又不知為何有很多賺錢門路,另有人認為炒散的工作狀況就是不務正業、懶散、不思進取。誠然有些slashie過類似生活,但旁人過早認定他們沒有付出多大代價或努力。本來slashie談論自己的工作,似乎已可衍生很多話題,但對方一句「你就好啦」足以終結,本無社交障礙的人也面對極大的溝通障礙。

講成功不如下苦功

很多人受追尋成功所困擾,例如「我不像某某成功」、「我渴望做個成功的XX師,但不能」、「某某做甚麼事都成功,我就不行」,成功與否本不令人困擾,問題在於追求成功令無數人憂慮、自怨自艾、懷疑人生。在此不談比較無益、各人自有成功處、行行出狀元、之類,就只看「成功」的本質,極可能對我們的生活無關痛癢。

 

何謂成功?達到預期目標就叫成功,有人想申請信用卡,交齊資料,通過銀行審核,就是申請成功;有人希望獲得強健體魄,於是注意飲食,鍛煉身體,維持生活紀律,保持心境開朗,最終身心健康,就是健體強心成功;有人煎荷包蛋時戰戰兢兢,全神貫注,動剷一反,蛋白不散、蛋黃不爆,成功煎好一隻荷包蛋。所謂成功在於達成目標,終其一生人有無數目標,就如有無數任務以待完成,達成一個目標自然又有下一個目標,做完一件事接續又做另一件事,僅此而已。獲得信用卡,就拿它來交費購物;鍛煉好體魄又運用良好的體格和心理質素做更多事;今次煎好荷包蛋,下次嘗試更多不同烹調蛋的方式,或掌握煎其他食材的方法,甚或只是令煎荷包蛋的技藝更精進。若面對每個目標都探討自己是否成功,既不可行又無益,反而失敗就刺激我們檢討過程如何,焦點也不在於成功這結果上。

 

弔詭奇怪論

一般人會覺得別人奇怪而疏遠,又會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眼中奇怪的人,但一般人又對「奇怪」只有印象式的理解,細想之下,可發現日常我們用以形容人的奇怪其實是一種弔詭(paradox)。

 

所謂奇怪就是與大部分人不同,這裡的大部分人又不過是在我們生活所及的人,取樣本身就不多,也不嚴謹。即使不計較統計精準與否,這仍有可商榷之處,源於我們怎界定「奇怪」。我們一方面認定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至少我們各自有不同背景、喜好、思想、生活習慣等,又從事不同活動和職業,走進同一間餐廳後選擇的餐飲也不同,甚至認可、追求這種相異,稱之為個人特色、個性,所謂特色就是與眾不同。另一方面卻指與眾不同就是奇怪,既然人人都總有自己獨特之處,於是每個人都奇怪。如是「奇怪」這一特性變成人所普遍共有的特質,「奇怪的人」也就不奇怪了。又既然如此,這種奇怪的根源——各自具獨特性——又是否足以構成人所以奇怪的依據?這陷入原理上、概念上的弔詭。

 

為何總是欠缺?

阿強是專業人士,已婚,與妻同住,父母俱在,平日埋首專業,不多計較錢財,也自然不具理財心得。阿強父親退休前曾任職大學講師、政府新聞及公關人員、校董等,見多識廣,人脈斑駁,也深諳為未來打算,認為阿強應妥善理財。

 

一次阿強探望老父,強爸塞來一堆投資文件,原來阿強從事的專業可不輕鬆,每日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足證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勞工,強爸眼見兒子聽過他的投資建議一遍兩遍三四遍,仍無舉動,便私自找來幾種投資產品,只欠阿強的簽名就成交,經紀取佣金,客戶得保障。阿強並不反對投資、理財等事,只是認為處理這些事需時,由理解至簽署作實要花不少工夫,自己行動力不及退而不休的父親,一面怪自己沒有信誓旦旦聲言辦妥,一面不滿父親自作主張,不視兒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強爸更堅稱這是對家人、下一代的愛,若不依從這做法,就是拒絕這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