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爛片如何看?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人終其一生不過幾十載,有前官員抱相當樂觀態度,預測不久後港人年齡達一百二十歲。就人類歷史所見,人因科技發展而變得長壽,科技發展令人類滿懷雄心壯志,冀盼做更多事,到訪地球上更多地方、從事更多活動、結交更多人物。就連娛樂,也貪多務得,於是煲劇觀影,不少人也要首先搞清楚︰這作品是否值得看,然後聽同儕的意見、瀏覽網上評價而要避開劇透部分。回想過來,這等行為出於深感人生有限,好片也有限,爛片則彷彿壞情人,一頭栽下去要脫身,要狠下心腸,回頭時也難免懊悔浪費青春。如此憂慮大可不必,只要感興趣,爛片一看無妨。

 

如果觀影(電影、劇集等)的首要甚至唯一目的是娛樂,自然只看喜歡、令自己感愉悅的作品,這樣並無不妥,但不一定是觀影領域的全部,還有可開拓的餘地,那部分是鑑賞和批判。如果視觀影為純粹娛樂,觀者期待透過影片令自己高興,因此具備賞心悅目的元素是理所當然的,一旦那些期待的元素沒有出現,則不能成為佳作;甚至與「好」的期待差距過大,則歸為「爛片」。這樣的觀影模式非常被動,只等待作品良好,在光影流聲的一兩小時或二三十個小時內,間或湧現所謂「好」的元素。本來觀看圖像已較閱讀文字被動,因為視覺被作者規限了,閱者的想像也因而被規限;觀看影片更貼近人類眼見的現實,所需的想像就更低一層;若連優劣對比的思維活動也首先自我設限,被動的程度自可預期。

為何動漫畫宜分別鑑賞?(下)︰實例篇

上回提出鑑賞動漫宜把漫畫和動畫分開,視為兩種載體,用不同方式看待。特別針對「忠於原著論」,指出這種評鑑方式忽略兩者在體裁性質、製作過程的差異,有礙真切鑑賞作品。今次以實例說明,動畫緊隨漫畫版而製作,甚或比漫畫版做得更佳,也未必叫好叫座。

 

忠實移植,終須乞食?——《Monster》

 

 

《我們與愛的人之間,有分輸贏嗎?》

Krystal是一個性格獨立強悍的少女,從她有記憶開始,她已經對畫畫情有獨鍾。從小到大,她都沈浸於師長和同學稱讚她藝術創作天賦異稟,潛移默化中,她便立志要成為一位出色的畫家。

 

到了高中時期,Krystal和同學們都在積極討論未來志向及大學選科意願。Krystal非常希望能在大學攻讀純藝術課程,但出身於基層家庭的父母實在不能理解為何她要選修完全沒能供養樓層按揭的科目。他們不斷鼓催Krystal要規劃未來,或選修職工培訓課程。在二者意見大相徑庭的抗衡底下,Krystal最終作出了無法滿足任何人的選擇:她選修了時裝設計。

 

上了大學,Krystal發現自己對時裝設計並無太大興趣,於是便跟大部分同學一樣,過著得過且過的大學生涯。漸漸地,她發現自己留在畫室裡畫油畫的時間比在學校上課的時間還多,自己逐漸對課堂內容提不起勁,便暗忖一定要重回畫畫這條正軌。

【童年啟發】原來遊戲也有意義!

           遊戲是美麗的顏料,為我的童年塗上鮮豔的色彩。遊戲各式各樣,令人回味無窮的躲貓貓,令人心跳加速的鬼抓人,鬥智鬥勇的象棋,這些都讓我有過一段美好的時光,但真正影響我最深的依然是摺紙。

          點亮臺燈,泡杯茶,抽出一張潔白的紙,就意味這半天都將交付出去。剛吃完午飯,開始對摺再對摺,置身於點、線和面之間。漸漸的從一張四角形的色紙,變得奇形怪狀,再經過一小段時間,一隻唯妙唯肖的動物會出現在桌上,我從幾何的世界裡走了出來,沒想到媽媽已經煮好晚餐了。很小的時候, 我的爸爸因為不希望我成為電子產品的戰俘,教我摺了第一架紙飛機,從此我便愛上了它。隨著時間的齒輪轉動,我從學書上摺紙,慢慢也能夠自己設計出一些小東西。我本以為摺紙就只是打發時間的好工具,但隨著技術的進步,想設計出來的東西越來越難,我漸漸發現,其實摺紙裡蘊藏的是艱深的數學, 為了滿足我摺紙的慾望,我努力的學數學,也愛上數學。

《木乃伊棕》

事情是這樣的!前陣子妹妹貼了一個關於木乃伊棕的連結,她說她第一次知道死人可以做顏料,建議我也許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木乃伊棕的故事!雖然我之前就知道木乃伊棕的事情,但我發現自己好像經常覺得我知道的事情肯定大家都知道了,所以都一直沒想過要講,剛好寫這篇的時間點正值農曆鬼月!好像蠻應景的,所以就在臉書粉專分享了一下,現在也貼來這邊分享給大家!

木乃伊棕(Mummy Brown)也叫埃及棕,顧名思義就是拿木乃伊作為材料來製成的一種棕色顏料,大致上的製作方式就是將木乃伊切塊碾碎磨粉然後和白瀝青、沒藥混合製成的,也因為製作時加入的防腐香料(沒藥),因此據說這種顏料會有一種奇特的香味。

木乃伊除了可能是法老之外,其實也可能是埃及的有錢人家,甚至是動物,只是在當時的歐洲也被進口作為一種治療感冒、腸胃病、治療關節炎、外敷止血,甚至是癲癇的藥材(不得不說,古代歐洲人真是好有創意)。

總之當時的木乃伊就是那種可以在歐洲大街小巷裡購買得到的一種顏料、肥料、燃料以及藥材。據說木乃伊棕是因為其具有穿透性,能畫出陰影的自然調性,因此盛行於16世紀到19世紀末的歐洲藝術界,是許多當時有名的畫家都熱愛使用的顏料之一,很多畫家會使用在畫人像上(我還跟妹妹說這就是用肉肉畫肉肉)。

《風格》

今天要來和大家簡單聊聊所謂的『風格』這件事!

個人風格在現代藝術裡被看得十分重要,風格的形成可由多項元素組成,也可以是單一凸顯的特色形成,以平面而言,繪畫技巧、 表現技法、色彩、構圖、顏料…..等,都可以作為表現特色的元素,進而發展成個人風格!

但是要將特色變成個人的風格卻不容易,因為特色可以是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或手法,它是可以同時被很多人運用的技術或技巧,但要成為個人風格,則必須存在不容取代的條件,這裡說的不容取代並不是指其他人做不到,而是只要那麼做就會被看成是在模仿或甚至嚴重一點直指仿冒都是可能的!

那為何個人的風格得以形成呢?我認為有幾種條件因素,其中有先驅性、呈現難度高、高超的技法、時間性、非常態…..等因素(可能也還有其他的啦!暫時沒想到)。

先驅性-指的是前無古人,作為先驅,也就是第一把交椅,自然是可以把自創的風格作為個人的標誌來看。

呈現難度高-這裡可以是特殊的顏料或材料,或是表現形式相對困難,可能不是其他人能夠輕易嘗試或表現的呈現形式。

高超的技法-這裡可以是純熟的繪畫技巧,厚實的基礎功力,高超到無人能及的地步時也可以成為一種個人風格特色。

5位具特色筆觸的藝術家介紹

 

有不少人於完成電繪入門課程後,會想繼續鑽研更多的電繪技巧,而電繪其實和藝術息息相關,在工作中亦可能需要配合場景風格,繪製不同風格的作品,因此接觸多樣藝術風格十分重要,我們亦會為大家推薦五位風格各異的藝術家,除了觀賞他們的作品,亦可以臨摹掌握不同技巧,多方面增值自己!

1. Alma Thomas

Alma Thomas 原本於美國一間種族隔離的初中當了35年藝術老師,直至1960年退休後,才已69歲之齡以藝術家方向發展,風格受西非繪畫和拜占庭馬賽克影響,以色彩多姿的不規則幾何組成抽象作品為主,以她其中一幅著名作品1972年的《Starry Night and the Astronauts》為例,以不同藍色的幾何圖案作背景,與鮮艷的色塊作對比,透過不同顏色的組成表達開闊的夜空及天體,線條簡單但拼起來卻相當旺盛,其色彩運用、節奏亦十分值得參考學習。

《一段自我覺察的旅程》

很久沒寫文章了!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關於自我覺察這件事!想談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大部份的創作都來自潛意識狀態,因此,如果想分享關於我的創作靈感,我想勢必要先和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意識,現在就讓我帶著大家一起進入自我覺察的旅程吧!

 

佛洛伊德著名的人格意識冰山理論,將人的意識分為『表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三層,露出海平面的一小角為『表意識』,所有一切可以被自己觀察到的外在行為、動機和說話等,都屬於表意識這一層,而這部份也是對人影響最少的意識層。

 

第二層『潛意識』則是在海平面之下,平常不會覺察到,通常需要線索或是一些不經意的時刻才會想起來的部份,這部份與夢境、記憶、經驗、末那識相關。

 

第三層是『無意識』,是影響人最多的一層,這部份與兒時記憶、阿賴耶識、阿卡西紀錄、集體意識相關。

 

另外,在第一層的『表意識』和第二層『潛意識』之間的海平面,還有一個『意』也是我們常說的第六感、直覺力。我在創作的當下大部份時間都處在第二層『潛意識』和這一層『意』,偶爾也涉及第三層,但都是事後發現。

 

我在創作過程的打底階段通常靠的是直覺力,之後的創作過程就游走在海平面之下,到了創作尾聲又會回到第二層,透過畫面得到線索去勾勒出想呈現的樣貌,最終再回歸到表意識。

《蘇菲的世界》書評

若要用一句話概括《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就是一本簡述西方哲學史的故事書,道理當然就是叫你拾起最原始的好奇。

坊間最熱門的就是如上述般極度簡化一部作品的語錄或感想,但學問必要輾轉才能走進並內篏於你我的生命。譬如我們常掛在口邊的「娛樂至死」,作者Neil Postman並非指娛樂萬惡不赦,而是想警惕人們將嚴肅的資訊娛樂化的危險。從他那電視機初盛的年代走到今日社交媒體成癮,資訊變得越發割裂和泛濫(更別說無腦的Tiktok、Shorts、Reels)。我們每天接收大量以歡樂為糖衣的無用資訊,感覺知道很多,但無法有效拼裝這些碎片為一可供理解的完整敍事(睇一百條十秒短片只能讓你得到一個心神耗盡的金魚腦)。加上演算法的餵食,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僅有去脈絡化的侃侃而談(就似公園捉棋或圍觀地盤時「評論」世界大事的老人)。此刻,就似Plato說庸碌的暴民用意見(doxa)壓制知識(episteme),我們既沒有審閱論述的能力和耐性,也沒有足夠事實信息與概念去組織觀點。一切全盤接收,獻身於意識形態的大外宣,成為任由強權牽動及宰割的快樂韭菜。

《淺談侘寂》

今天要和大家聊聊我最愛的美學風格『侘寂』。

我在創作好一陣子後的某天,偶然遇見了『侘寂』這個名詞,於是稍微了解了一下『侘寂』,除了很嚮往這種帶來內心平靜的美學之外,也意外的發現和我的作品風格非常相似,所以今天就決定來和大家淺談一下『侘寂』。

侘寂是一種帶有佛家禪意的美學,它包含著 無常、簡樸、自然、非完美 等特質,侘寂經常能給人帶來一種內在寧靜的感受。

佛教裡,我們常聽人說『無常』,所謂的『無』就是沒有;不存在之意,而『常』則是『無』的相反,指的是永恆不變,因此『無常』在這裡指的是沒有永恆不變的存在。

事實上,也只有無常本身是唯一永恆的道理。

簡樸與自然也都是很多人嚮往的禪意生活風格,『侘寂』的日文侘び寂び 中『侘び』指的就是這種簡樸自然、離群索居的生活風格,『寂び』則是帶著凋零、破敗等意,包含著時間性的美。

對我來說,生命是一種藝術、一種修行、一種哲學,就像『侘寂』一樣,不是完美無缺的存在,卻在每一個走向凋零的瞬間都有著不同的美,端看你用什麼角度去欣賞了!

今天的《淺談侘寂》就聊到這啦!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或其他感想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給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