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感悟簡論》

《沒有靈魂的人是不懂傷春悲秋的》
我不該怨懟他們。

就像他們看到黛玉葬花,也會震驚於她纖弱的敏感度並冠上神經質的名諱,甚至恥笑著離去
自始,只要有一個人哀嘆景物的逝去,老人的遲暮,他便會警鈴大響,快跑似的遠離,好像下一秒,那柳絮般的情緒就要散落到他身上。

那矯情的姿態讓自己這麼厭惡,長久以往,身邊也盡是佯裝理性的人,竟讓他慣於躲避感受的來襲,恍若一個每天要呼吸的人,還要檢查每一個空氣分子似的,不得有絲毫的病菌和灰塵,否則用盡全身的力氣也要呼之體外。

可想而之,怎麼可能呢?感受是溶於生活的,如風也如煙,風的不可見與難以得知去處,煙的朦朧和易逝,有時更像是夢,是夢裡的久別重逢,是夢裡的剪水秋瞳。

既然無法躲避感受,那就只取快樂的部分吧!
將自己的靈魂拔了出來,綁於世間的「慾」吧!
這是最直觀的快樂,只要填滿它,就會有安全感、滿足感。

應將欲求視作鬆軟的土壤,每澆進去一分水,只會吸收的更快,那迅雷不及掩耳的愉悅,連丁點溼潤都摸不著。
他懊惱之餘,投入更多的金錢、時間、經歷,但,這些哪是用之不竭的呢?

他痛恨負面的感受,但卻仍為懊惱所苦。
從根源就錯了

《蘇菲的世界》書評

若要用一句話概括《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就是一本簡述西方哲學史的故事書,道理當然就是叫你拾起最原始的好奇。

坊間最熱門的就是如上述般極度簡化一部作品的語錄或感想,但學問必要輾轉才能走進並內篏於你我的生命。譬如我們常掛在口邊的「娛樂至死」,作者Neil Postman並非指娛樂萬惡不赦,而是想警惕人們將嚴肅的資訊娛樂化的危險。從他那電視機初盛的年代走到今日社交媒體成癮,資訊變得越發割裂和泛濫(更別說無腦的Tiktok、Shorts、Reels)。我們每天接收大量以歡樂為糖衣的無用資訊,感覺知道很多,但無法有效拼裝這些碎片為一可供理解的完整敍事(睇一百條十秒短片只能讓你得到一個心神耗盡的金魚腦)。加上演算法的餵食,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僅有去脈絡化的侃侃而談(就似公園捉棋或圍觀地盤時「評論」世界大事的老人)。此刻,就似Plato說庸碌的暴民用意見(doxa)壓制知識(episteme),我們既沒有審閱論述的能力和耐性,也沒有足夠事實信息與概念去組織觀點。一切全盤接收,獻身於意識形態的大外宣,成為任由強權牽動及宰割的快樂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