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江迷都】繼續寵愛二十年 To you, Leslie

2023年四月,又去了香港。

 

會說又,是某天在整理相簿時,意外發現自己好像很常去。每次因不同目的而去,去了又有不同感受回來。

若說熟悉,其實也很陌生。

走在路上,發現店面換了、招牌拆了、那棟樓不見了、又有新的建築物起了,空氣越來越鬱悶,對城市的記憶越來越模糊。星光大道的掌印從地面移去了欄杆,就連寶福山也有手扶梯了……

 

四月的香港,沒人在慶祝愚人節,更多有的是哥哥節,彷彿林夕當初的企盼慢慢開始實現。

Leslie,成為了香港的 Icon,愛你的人散落四周,看你的人越來越老,來的人也越來越年輕,就如你說的足跡負載著大海。

 

以後要叫紐倫坡

  近幾個星期不難見到很多人將新加坡與香港在多方面作不同比較,當中最強烈的對比莫過於是兩地對待防疫政策的態度。其實香港和新加坡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均一直是潛在競爭對手,從19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間,香港與新加坡同屬亞洲四小龍,其餘兩個則是台灣及韓國,但由於香港與新加坡在背景、土地面積及政策方面均有著較高相似度,所以得到直接比較的機會更大且多。然而兩城較勁來到今天,某些篇章可能已被暫時改寫。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最新排名顯示,香港已從第三位跌落第四位,由新加坡頂上,第一及第二名毫無懸念依舊是紐約和倫敦,一直被稱為全球金融中心前三位的紐倫港恐怕現在要更名為紐倫坡了。國際龍舟聯合會亦在較早前正式宣佈明年世界龍舟錦標賽將不會在香港舉行,並移師泰國。知名郵輪公司皇家加勒比亦稱無意程啟從香港出發的公海旅遊營運,並會繼續把海洋光譜號續留獅城。一系列原本一直在港舉行的國際盛事接二連三決定移師外地,無疑令人覺得香港在後疫情的經濟復甦時代中被比下去,實屬無可厚非。


 

《蘇菲的世界》書評

若要用一句話概括《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就是一本簡述西方哲學史的故事書,道理當然就是叫你拾起最原始的好奇。

坊間最熱門的就是如上述般極度簡化一部作品的語錄或感想,但學問必要輾轉才能走進並內篏於你我的生命。譬如我們常掛在口邊的「娛樂至死」,作者Neil Postman並非指娛樂萬惡不赦,而是想警惕人們將嚴肅的資訊娛樂化的危險。從他那電視機初盛的年代走到今日社交媒體成癮,資訊變得越發割裂和泛濫(更別說無腦的Tiktok、Shorts、Reels)。我們每天接收大量以歡樂為糖衣的無用資訊,感覺知道很多,但無法有效拼裝這些碎片為一可供理解的完整敍事(睇一百條十秒短片只能讓你得到一個心神耗盡的金魚腦)。加上演算法的餵食,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僅有去脈絡化的侃侃而談(就似公園捉棋或圍觀地盤時「評論」世界大事的老人)。此刻,就似Plato說庸碌的暴民用意見(doxa)壓制知識(episteme),我們既沒有審閱論述的能力和耐性,也沒有足夠事實信息與概念去組織觀點。一切全盤接收,獻身於意識形態的大外宣,成為任由強權牽動及宰割的快樂韭菜。

《我的香港生態故事》後山的長頸鹿

我很喜歡動物,每次和其他人說起動物的時候,很多人會想起家中寵物小貓小狗,有部份人想起非洲大草原、加拉帕戈斯的動物們,而我就會想起香港的野生動物們。香港這個車水馬龍的石屎森林,很少人知道她擁有超過三千種植物,五百種鳥類,五十種哺乳類動物,一百種的兩棲爬蟲動物及非常多樣性的昆蟲。到樓下的公園走走,可能隨時有新發現,所以我養成了每天捉精靈的生活。別誤會我啦,我的意思是用相機捕捉這一些神奇小生物的身影。

 

在夏天的一個下午,我跑到我家後山找尋小動物,竟然看到了長頸鹿!牠是昆蟲界的長頸鹿-長頸象鼻蟲。

如何申請商業登記?

如何申請商業登記?

 

有關 什麼人要申請商業登記? 或

商業登記署櫃位服務最新安排

請到稅務局網站查詢

以下只是個人分享,並非官方內容,謝謝。

 

到底做商業登記既流程係點架呢?

以下就同大家分享下我係點樣申請商業登記架啦~

需要既野有:

1.身份證

2.登記費(詳情請按此

 

【病毒來襲下的香港】在鋪天蓋地的新冠病毒下,我霍然感嘆這個家早已不再耀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人類的敵軍新冠病毒已勢如破竹地蔓延全球,它們幾乎無聲無色地散落在每一片陸地上,令人永遠不會預先知道自己所踏足的境地是否仍是淨土。

  然而先不琢磨病毒的威力,單是家中和公司飯堂那如磐石般堅定不移的電視新聞台,那些以專業「廣電腔」報道各國疫情的資訊就已如催眠術般,哪怕在我不在意時候亦強行鑽進我的腦際。最近我總感到莫名的心煩意亂,對身處的世界愈發惴惴不安,估摸那些新聞就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隨著每個國家在病毒肆意横行後相繼緊封國門,暫緩國內一系列經濟活動,地球村也如同站在崩壞瓦解的邊緣。誕生於國際化城市的我們沒法置身事外,經每天媒體的轟炸,自然而然會為擔憂世界一體化失衡,影響從宏觀的政治經濟到細微的生活習慣而感到焦慮難安。

  除了乏味的新聞報道,電視就是如單曲循環般不斷播放「堅守在家」廣告,強烈呼籲市民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過依我所看電視台的用心良苦似乎效果不太顯著,尤其是在香港二十三天本地零確診的那段虛偽曙光中,大家蠢蠢欲動的「出門心」就更是放肆,而且十分遺憾我亦是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