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獨處》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獨處》。

我是個喜歡獨處的人,和我夠熟的人都知道我是所謂的宅女😂,所有的興趣愛好都可以待在家裡完成,無論是畫畫、冥想、沖杯咖啡喝、聽個音樂或看個書和電影,幾乎都能在家完成,我熱愛獨處的程度眾所皆知。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獨處對我的創作有著極大的意義,創作對我來說和冥想一樣,是一條修行與自我認識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沒有人能代替進行,所幸我樂在其中,並不覺得孤單。

有人會疑惑獨處如何對我的創作產生意義?首先,就必須先說說獨處帶來的好處,獨處是平靜與放鬆自己的好時機,當沒有人在身邊時,會發自內心的自在,沒有壓力,自然可以在創作的時候更放得開,用色與靈感也會隨之升級,並且我的創作內容大部分與自我內在意識和情感相關,當然要盡可能排除外在因素,挖掘自己的內心深處,需要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的向內探尋,因此我也偏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創作,享受窗外的風吹動樹葉的聲音還是比車聲來得舒服的。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獨處呢?或是對獨處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和我聊聊你們都如何享受獨處~

《像個孩子吧》

是否記得自己小時候有哪些特質呢?

今天我想來和大家聊聊孩子!(不是育兒經喔😆)

 

孩子有著探索與學習的慾望,不對任何人、事、物貼標籤,單純只是體驗著、感受著。

孩子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無所謂邏輯思考的小腦袋中不設限的自由想像著。

孩子的情感總是毫無掩飾,高興就笑,難過就哭,所有的情緒都如此真實。

孩子值得學習的特質太多了,值得讓我們用一生去回歸。

 

畢卡索說自己用四年畫得像拉斐爾,卻用一生來學習像個孩子般畫畫。

經常我們追尋的一切美好特質,往往到頭來都不曾離開過自己,唯有體驗與發現才能刻劃出整個生命歷程的美妙。

 

生命的流動從來都不是線性,而是循環。

當我們長大成人,學習所謂的成熟懂事,學習察言觀色,學習如何在社會上與人交際應酬,學習為了生活而犧牲一部份的自己,學習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這樣的大人也許並沒有不好,但何不讓我們輕鬆點,尋找一下孩提時代的自己,去會會那個許久不見的內在小孩。

 

《如何欣賞抽象畫?》

今天我們來聊聊如何欣賞抽象畫!

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們看不懂抽象畫(有些人則是假裝看懂了🤣)

但其實很多人所謂的看懂或看不懂,都只是像或不像,對我而言,大家普遍犯的錯誤是只用「肉眼」來看作品,但抽象畫往往需要更多的是「心眼」的感受!

感受這東西是主觀的,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也不是每一件藝術品,每一幅畫作,都可以觸動每個人的心弦。也可能你所理解感受到的並不完全是藝術創作者當時想要表達的感受,但我個人認為抽象畫之所以抽象,它的重點就並不擺在能不能被看懂,套一句畢加索說過的話,大家都聽過鳥叫聲吧!大部分人也都會覺得好聽悅耳,但是誰又聽懂鳥說了些甚麼呢?

 

當然還是有些人會因為看不懂抽象而覺得別人都在亂畫,自己好像要畫也畫得出來,麻煩畫給我看(撿到槍🙊),是不是亂畫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但需要非常用心去跟作品連結才能感受得到,廢話講了那麼多是要不要教怎麼看抽象畫啦,客倌別急!專業的筆者都是有前言的嘛!

 

新世代還可關懷美學的甚麼?

人類的感知本來就側重視覺,可是人類又有對不可見物理解、想像、思考的能力,生成很多概念,例如美感。美感的定義、涵蓋的範圍並無極權威、絕對的定論,較多人同意的應是心靈受觸動,而非關利害的,人能體會美的存在,這觸覺和感知領域就是美感。當然面對普羅大眾,事事心靈,每每浮塵,只弄得曲高和寡,對牛彈琴,但今日很多高舉「美感」、「設計」的大師,倡導的美感只著重視覺,也就只雕琢造型,欠缺深度。

要令人知道某物具備一些特點,透過影像呈現是便利的手法;呈現得突出,吸引注視至令人不能迴避,是其中更顯著的手法。當今推動藝術發展的人盡下苦功,教育公眾,仍是小眾趣味,這未必是他們的責任,而是世俗有太多事物令人分心,投注精神往藝術裡的人,畢竟佔少數。另有一批人自言提升哪裡美感,重現甚麼文化,說到底不過商業噱頭,拾取一目瞭然的「視覺元素」,拼湊即食的美感,令人一看上去就有眼目上的享受,卻與心靈觸動相距甚遠。

為什麼我們都不懂得去創作?因為我們都是這樣學習藝術長大的

現今這個世代,我們要尋找途徑學習一種新的技能其實真的很容易。就以學習繪畫為例,網上就已經有很多免費的教學影片,教授各種繪畫技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你會不難找到一些講解清晰和實用的。只要你肯勤加學習和鍛煉,即使你是成年的初學者,假以時日也能練得一手好畫功。練習繪畫是一回事,這裏抄,那裏抄,畫得像,畫得好看就是了;創作卻是另一回事,即使兒時就有學習繪畫,但不抄畫時,拿著畫筆都不知道自己要畫什麼。絞盡腦汁後,最大的能耐還只是想到幫場景換一換擺設,幫角色改變下造型,這裏換換角度,那裏轉轉顏色,到最後還只是個二創。如果有哪個遇上類似的狀況,可能是和兒時學習藝術的習慣有關。

開始前,我想大家先繪繪畫。請認真想想,如果我叫你在紙上畫一個正午時分的太陽,那個太陽會是什麼模樣呢?會不會跟以下的幾個太陽相似呢?

我不是畫家,我是藝術家。到底藝術是什麼?

在我教畫畫的生涯中,不時也會遇到有家長反映,擔心孩子的畫畫得不好,不像真,諸如:「 我的小朋友畫的狗不似。」「我的小朋友回到家就什麼都不會畫。」「可否教授一些技巧。」而我通常會跟他們說:「 平常每堂我也有教一些基本技巧,但要畫得像真,則需要經過每日的鍛鍊。就好像學彈琴一樣,即使所學的技巧再多,如果不每日鍛鍊的話,就不會彈得好。」 而最後,我會強調一點:「我教的是藝術,不只是繪畫。」 

也許你會有個疑問:繪畫不是藝術嗎? 我跟你說,是,它是藝術——但又可以不是。 

先跟你說說我以前的一個經歷。 

以前在香港的時候,有一次到赤柱週末行逛。 赤柱市集當中,有一些賣畫和工藝品的店子。 其中一間是販賣國內生產的廉價油畫的,當中有賣一些名畫的仿製品,尤以梵高的為甚:幾十張的《星空》,幾十張的《向日葵》,幾十張的《夜晚露天咖啡座》…… 當時的我還沒有畫油畫,想買一幅油畫掛在家裏做個裝飾。《星空》是其中一幅我最喜愛的名畫之一,於是我就買了一幅。 

在香港從事創作的辛酸

在香港從事創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無論是從事藝術,文字創作,或是做媒體工作,都是非常不容易。先不論香港政府對藝術行業的支援是否足夠,筆者認為從事創作最辛酸之處,是在於大家都不理解做創作的辛酸。
 
筆者是一個業餘畫家,在社交平台有自己的專頁。最近開始接委託,幫別人畫畫。前幾天收到一個俄羅斯網友的私訊,想要我幫他畫動畫。但問題是,網友並不打算給予任何報酬。無奈的是,這一類事情並不是單一例子。相信從事創作的朋友們都會遇上類似經驗。被買家壓價,被要求當免費勞工的一類情況絕不罕見。
 
在許多人眼中,從事創作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工作。的確,打字,畫畫,設計程式又不用付出體力勞動,但這並不代表創作是一件容易的事。譬如說,有時候要畫好一張插畫,得花上整天的時間。但回報卻可能只有一兩百塊。這樣算起來,一個畫家的時薪比最低工資還要低。所以,在香港做創作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而且,買賣創作本來就是一買一賣,但筆者有感從事創作的人在買家面前都十分卑微。譬如,即使遇到上文提到被壓價的情況,不少創作者都會默認接受。更甚的是,創作時買家總是會諸多要求,覺得自己付了錢就任意去刁難創作者。從事廣告創作的朋友就應該最身同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