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為何自己拍的照片總不及人家拍的美?相信為數不少的攝影愛好者,都曾經提出類似的問題。可能的答案肯定不少,不同的人,不同的攝影造詣、拍攝不同的題材,都會有不同的原因。但若然要數當中最大可能、最普遍的原因,應該離不開審美能力的高低。只要稍為分析一下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便可知此說合理。先說明一點,以下的討論暫時撇開主觀性極高的攝影創作,例如觀念攝影,因為那類作品的美,可能超出常人可以理解的範圍。

一般而言,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大致可以分為選景、取景、拍攝、後製四大步驟。受某景物觸動或啟發,決定進行拍攝,是為選景。於選定的景物中,透過相機的觀景器框選當中的某部份,是為取景。根據景物的特點,選定光圏、快門、感光度,以至其他的攝影參數,配合特定的拍攝技巧 (例如燈光佈置、重曝、搖鏡等等),按動相機快門進行曝光,記錄影像,是為拍攝。將拍攝得來的原影像,作出各式各樣的編修更改,以達至所要求的效果,是為後製。

dcf-travel-img-45018
能否於某個場景之中發現美?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數年前跟隨鴨仔團到臺灣匆匆轉了個圈,其中一日,午餐安排是享用蒙古烤肉。食法特點是任由客人自選食材,主食肉類豬牛羊雞,其他各種配菜,以至各式醬料,盤盤碟碟瓶瓶都只放在那裡,如何配搭,交由食客自己一手包辦。選好之後,就將混雜的一大碗端到廚房前面,交給廚師做簡單而又重要的工序 ─ 炒熟,便大功告成。

綜觀整個烹調過程,除了最後工序可能基於安全理由需要廚師代勞,成品美味與否,基本上完全掌握在食客手中。這可是一家便宜兩家着的餐飲模式,既為客人提供自由選擇的樂趣,餐廳方面亦省卻不少人手與功夫。

端着獨一無二的自助烤肉回到餐桌,見同枱團友都似乎吃得津津有味?於是即席做了個民意調查,問:各位,好吃嗎?答案竟然是清一色毫不含糊的:好!對如此肯定的答案半信半疑,舉箸一嘗,咦?真係好正喎!再問:有誰自認懂得炒兩味的?不出所料,寥寥無幾。

奇妙之處正在於此。團員有老有嫩,廚藝略具水平的,為數不多是正常,小弟自己就是個九流廚師,選材之時,有些漿汁是甚麼味道也不大清楚。然而胡亂拼湊而成的一堆,卻可以得出實實在在的美味。

職場休憩再出發

職場休憩再出發

 

定緒後給自己一個再出發的機會

小張因為連續被2間公司資遣,心理對人際感到懷疑,他對公司向心力很夠,但前二公司因營運不佳人力縮減,需要裁減人事費用,便先資遣資深員工,他站在公司立場想,公司是營運單位,當然是由薪資高,年資深的先資遣,只要按照勞基法他沒意見。心想也待快20年了,工作時看朋友出國看大家忙追劇,他覺得也該好好休息一下過過自己的生活。

失業給付可領多久?

失業給付最長發會給6個月,但若申請人離職退保時年滿45歲,或領有社政主管機關核發的身心障礙證明,最長可發給9個月。

新世代還可關懷美學的甚麼?

人類的感知本來就側重視覺,可是人類又有對不可見物理解、想像、思考的能力,生成很多概念,例如美感。美感的定義、涵蓋的範圍並無極權威、絕對的定論,較多人同意的應是心靈受觸動,而非關利害的,人能體會美的存在,這觸覺和感知領域就是美感。當然面對普羅大眾,事事心靈,每每浮塵,只弄得曲高和寡,對牛彈琴,但今日很多高舉「美感」、「設計」的大師,倡導的美感只著重視覺,也就只雕琢造型,欠缺深度。

要令人知道某物具備一些特點,透過影像呈現是便利的手法;呈現得突出,吸引注視至令人不能迴避,是其中更顯著的手法。當今推動藝術發展的人盡下苦功,教育公眾,仍是小眾趣味,這未必是他們的責任,而是世俗有太多事物令人分心,投注精神往藝術裡的人,畢竟佔少數。另有一批人自言提升哪裡美感,重現甚麼文化,說到底不過商業噱頭,拾取一目瞭然的「視覺元素」,拼湊即食的美感,令人一看上去就有眼目上的享受,卻與心靈觸動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