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相處-付出給予篇

經歷過也計畫了共同成長的環節 總覺得好像還少了些什麼
那這個月我們來討論【付出給予】吧!

最常聽到的幾個問題「我覺得這段關係都是我在維持」、「他好像都沒有什麼貢獻」、「我應該如何回應才能同等於他」、「怎麼樣都不能滿足他 我好累」、「他對我的好有時候讓我感到壓力」
以上都是【內心失衡】的表現

首先要記住 ★愛 是無法也不需要衡量的★
愛是一種強大的能量(頻率) 只要用心去感知 隨時隨時地都能感覺到愛的存在 從來不會消失 只有表達形式上的不同
至於所謂的 失衡 是在於 自己 不在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因為種種原因感覺不到愛了

愛的迷失與回歸:讀魯易斯的《四種愛》

古希臘人關於「愛」的詞彙有四種:storge,philia,eros,和agape。不過,這四個詞間的差異以及可以如何來混用,現代的我們已經不是非常確定。魯易斯(C. S. Lewis)則借用了這種四分法,來談論人在四種不同的關係中,所產生的愛:親情、友情、愛情、聖愛(信仰之愛)。他很細膩的談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的一些我們都稱之為「愛」的經驗,以及人們可以怎麼樣保留其優點,而避開其中的危害。是一本生活中實用的小冊子。

不過,或許我們還可以想想:我們常常會用「愛」這一個字,來提到以上這幾種不同的關係,這是為什麼?在與親人、與朋友、與情侶、與神祇的不同關係中,我們在自己的心中所感覺到,那種類似並都被我們稱之為「愛」,的現象是什麼?

「有所求之愛」與「無所求之愛」

當我們說到「愛情」時,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這種形象:我,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我遇見了她,她身上有對我來說可愛的地方,於是我「選擇」了她、愛上了她。魯易斯將這種由我主動、我所抉擇的愛,稱為「無所求之愛」(gift-love)。而我們因為自己的需求,而愛那些可以滿足我的需求的人,則稱作「有所求之愛」(need-love)。

【影評】《游牧人生》對於「家」願想的掛念、破碎以及釋然

趙婷擔任導演的游牧人生 Nomadland 改編自 Jessica Bruder 2017 年發行的書籍 Nomadland。片中沒有對游牧型態的居住方式做出評價,也沒有過於浮誇的劇情,只溫柔的採用鏡頭緩緩帶出主角 Fern 依車而居的生活日常以及原由。

此片一開始並沒有特意解釋 Fern 為何而上路,僅以鏡頭帶過 Fern 收拾人囊、踏上游牧之路的過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揭露出 Fern 與老公之前是 Empire 小鎮石膏公司的一員,他們結婚後就定居於此,甚至老公過世後 Fern 都未離開過小鎮。直到石膏公司倒閉,沒有生計的全鎮人們被迫搬遷,而 Fern 也是因此才踏上路。

 

我們也都曾想融入主流人生價值觀

Fern 當然也曾經試著在離開家鄉以後找份世俗認為的「正當」全職工作。

「我很愛工作,我會認真工作。」Fern 在就業諮詢處露出懇求且殷勤的微笑。但承辦人員只冷漠的回應現在並沒有任何 Fern 能夠勝任的工作。

或許是因為年紀,又抑或是金融大海嘯讓各產業都陷入膠著。她並不是不曾試圖融入主流的人生價值觀,但主流好似沒有給意外失業的中老年員工一席轉圜之地。

 

《關於愛》

記得曾經和朋友聊過這樣的議題,是關於『愛』,到底什麼才稱得上是愛?這個題目也許有點過大,並且恐怕也沒有個標準答案,所以我在這裡只想談談自己活到目前為止所理解與認同的愛。

在過去,我以為當一個人非常非常喜歡並且對想得到的人、事、物,那種情感狀態就是愛,但現在我理解這只不過是一種慾望的表現。

目前我所理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是希望對方比自己更幸福快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狀態,並且與他人無關,為什麼說愛與他人無關呢?因為愛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情感流動,祂不是外來的東西,也許會受到外在環境波動產生,但絕對是出自於自己的內在,無論別人愛不愛你,你都可以去愛別人,無論小動物愛不愛你,你都可以愛牠們;無論大自然有沒有給你反饋,你都可以深愛大自然,因此愛是不包含目的性的,是可以沒有理由的,就算是一個眼神,無所作為,都可以是愛的表現。

恨也是一樣的東西,全都來自於自己內在,愛的另一端就是恨,如果沒有愛也就不存在恨,但這些都只是一種內在振動頻率的表現,想讓自己保持在怎樣的能量狀態,永遠取決於自己。

因此,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在狀態是很重要的,當你能讓自己的愛自由流動的時候,你將永遠不會感到匱乏,也永遠不會埋怨他人,因為一切都源於內在。

關於愛,今天就先聊到這裡,我也很好奇大家對於愛的見解是怎樣的呢?歡迎留言分享你們對於愛的看法喔~

寫給悲傷的信:讀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的《超越一生的愛》

在妻子逝世後,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寫下了這本書。這本書有時候是萊特的日記,有時候是他以諮商師的身分,寫給人們的建議。有時,他站遠一點,想要置身事外的,勸慰悲傷的人,也告誡身邊的朋友,不要阻礙受苦的人,正當的釋放悲傷。有時候他深陷情緒的風暴,沮喪、憤怒、責怪、相片、回憶,這些東西中卻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安撫這深埋在了心中、在胸口挖出一個大洞的空虛。

不過,萊特是個虔誠的信徒,他再怎麼痛苦,仍然能保持希望,盼望有一天,能夠在未來與妻子再相見。他在《超越一生的愛》的結尾中說道:

我和一位好友提到這件事,他說悲傷就像逝去的人給你的擁抱。說得對極了。當我坐在琴前彈奏、沉思,我感覺喬依絲走到我的背後,張開雙臂將我擁入懷中。

那我們呢?如果我們不相信,是否就不會有希望?但我們——不論是有信仰或是沒有的人——至少會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相片與回憶即使再怎麼卑微、無力、虛假,無法保持和連結到那曾經真實存在的「你」身上,我們仍然無法,輕易的將它們捨棄。我們需要它,須要代替你而活著,延續你在這世界上的痕跡。

關係相處-安全感篇

如果上一篇的感恩練習是關係潤滑的重要推手
那麼安全感就相當於穩定【關係的連結】

安全感其實是由多個面向共組而成的 以下依序分成「自我價值、價值觀溝通、理解、信任、陪伴」是米雅覺得重要元件

•自我價值: 
這是絕對的首要任務 如果不能認同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需要一直尋求認同 在關係中就會用盡各種方法去確認 「我是重要的」這件事;相對地這通常會吸引頻率一樣的伴侶, 彼此猜忌關係就很難平和長久
建議指南: 這題主要目標在於「自己」所以可以做一些幫助提升【內在成長】的活動 或是【覺察自已】挖掘自己獨特的魅力, 找到讓你深深【愛上自己】的原因~並把焦點放在「為什麼我總習慣要確認自己的地位?」抽絲剝繭找到核心原因

我碰觸得到你嗎?:《愛的見習生》中愛的困難

「碰觸」,是一項隱密的禁忌。電影《愛的見習生》( Novitiate)把「碰觸」、「說話」這些在我們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行為,放置在一間女修道院的背景裡。裡面的角色們極端的限制自己,一天中有許多時間禁止說話、禁止抬眼,不能夠與人四目相交,彷彿只是為了徒勞的追尋著一個不可見者——上帝。上帝不像他人,他人能夠在我裡面活生生的被感知,在我之外碰觸我、安慰我。我們也可能傷害他人,卻沒辦法傷害上帝;「他人」與我非常相像、非常親近。但有時候我們會忘了,他人也永遠在我之外、不可能完全被眼睛所捕捉,我們也永遠不可能用自己的需求來測度他、替換他。「他人」也是不可見者。

性冷淡?芳療對應手法事記

「有冇啲咩精油係專比女仔用架?」

上星期和一位朋友聊起大家最近所學習的,我說我現正修習來自瑞士的芳香療法,他忽然有此提問。

我心想精油本來就無分男女,只是花香比較不受男生喜歡,而女生普遍都接受花香程度較高所以通常我都只會把花香類精油配給女生。我跟他解釋,又旁敲一下,看看他會否說更多。

他說他想要細支裝,方便攜帶,香味方面想要女生會喜歡的,他想看看精油能不能幫他和女朋友房事上更順利一點。在傾談中,總結出她工時長少休息、長時間睡不好、不懂放鬆自己、沒心情等等的原因。

精油在放鬆的效果上很顯著,酯類成分重的精油尤其鎮靜身心、消除緊繃;花香類的精油多有助催情,帶領進入狀態。配合助眠配方作日常使用,希望能幫助到這位朋友。

只要雙方願意溝通配合嘗試,解決辦法總會有。

【雜記】繞路

來路已模糊,歸途也不明。

我得誠實面對自己,我討厭聽見刺耳的反饋,我將那些聲音拒之門外,但,若是那是良藥則必然苦口,我該怎麼面對?我將窗戶都關起來,但仍聽得見窗外工地不停的喧囂,猶如這些時日,那些令我悲傷而無能為力的嘗試。我會不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糕?

我不知道繞路後,我的風景會不會比別人的更好看。現在的我,只有過少的時間與不自信,若是我從未逃出那監牢,會不會比較好?

***

我並不喜歡早晨的光線,因為它提醒我我的懶惰與不完美,我身上的傷疤見光後更加醜陋了。今天的雜記,我很誠實地面對自己了,希望這是比較好的解方。長久以來,我不斷地為自己的怠惰與內疚的傷痕找藉口,但現在看來,這樣未必有效。我也知道成為顯貴的人上人需要吃盡苦頭,但在這段旅程我不斷感到恐懼,我害怕許多事情,便使我做什麼都不乾脆。這是憂鬱症嗎?這是憂鬱症吧,但願如此。

這些日子,我一直在與自我拉鋸,我想告訴自己並不是只有成績能代表一切,但我發現似乎就是如此,我無法找到其他更便捷的方式來獲取功名,或說,功名很重要嗎?左思右想,功名能替我完成我一直以來想做的事,例如有個頭銜就能夠有足夠資本說那些故事了吧。現在的我什麼都沒有呢,金錢、名譽、內在的幸福,一無所有。

【繪本蜜語】︳《是你給了我翅膀》: 有個人伸出雙臂環繞著你。 你被舉起。 他呵護著你。 讓你的內心溫暖無比。

當讀到這本繪本時,頓時感受到文字帶給我的溫暖,於是很想與大家分享。

 

當你迷惑、失落、孤單、沮喪、失去信心時,有想起誰嗎?是家人?朋友?師長?他們在你低潮時如何給你力量?希望這本溫暖的繪本也可以讓你在低迷時給予自己力量。

 

面對大千世界,不知大家會不會有曾感到渺小及孤寂的時候?內心想著如果有個人可以理解自己的心情是件多麼好的事。故事中小鳥對於世界之大而自己卻很渺小感到孤寂。就在這時稻草人伸出他的雙臂讓小鳥的生命增添溫度,稻草人無私的陪伴亦讓小鳥不再感到渺小及孤寂。

 

有個人伸出雙臂環繞著你。

你被舉起。

他呵護著你。

讓你的內心溫暖無比。

 

同樣稻草人對將來感到很迷惘,他聽著不同人的建議及說話,別人說甚麼他就做甚麼,他內心的聲音漸漸遺失了。他低下頭,在大千世界中,他同樣感到很渺小,渺小而孤寂。有時候,我們很像稻草人,因各種迎合而掩蓋內心的聲音。不過此時因得稻草人援手可以飛翔的小鳥亦伸出他的雙臂環繞著稻草人,支持著他。因此他倆有了可以一同前行的勇氣。

 

他回頭過來細心照顧著你。

以愛將你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