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

【電影影評】女戰不敗 (The Woman King ,2022) :《裏王》

以「22世紀最強三寶」女權和有色人種其中兩個元素作為宣傳手法,可能會讓很多人對電影產生偏見,甚至在觀看前就已被勸退。我必須承認,僅是看宣傳海報並不能吸引我去觀看這部電影。然而,作為奧斯卡大熱的Viola Davis卻未能入圍最後的五強,繼而造成的雞蛋風波,反倒讓我渴望一窺究竟。簡單總結觀後感:不要讓電影宣傳和娛樂新聞扼殺電影的聲音。

整部電影最令我震撼的不止它威風凜凜地宣揚非洲血汗史;美輪美奐的民族風電影設計;演員的忘我激情演出。乃是它所傳遞的核心訊息:只有放下過去的自己,才能真正自立成王。

整個故事的軸心主要圍繞著Nawi (Thuso Mbedu 飾演)和Nanisca (Viola Davis 飾演)兩個主角的故事。與其他戰爭部落電影不同在於,在這個名為Dahomey的部落中,軍事首領與代表Agojie清一色是女人,並非男人,與22世紀越趨盛行的「母系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帶領觀眾走入故事的Nawi,在電影開首就上演了一場「非洲花木蘭」,她父親將她賣給一個有錢的醜男人,但天性倔強的Nawi為了選擇自己的命運,拒絕迎娶自己不喜歡的男人,於是加入Agojie,逐漸成為獨當一面、掌握自主命運的女王。

《飯戲攻心》終於等到陳詠燊

製作費以億為單位的大片當道下,沒有大明星、大場面、特效等的支撐,先別說觀眾難提起入場的興趣,所有投資者都不會願意投放金錢,因為覺得連回本都沒有可能的生意,不值一提,不如善用資源炒房地產,起碼保值,多等幾年,甚至有幾倍的回報。更何況,就算有以上種種必賺的條件,也不一定有預期中的票房。

可是,《飯戲攻心》證明了沒有上述各種要素,也已經顯而易見地不單回本,更可以有賺,亦同時向公眾宣告:好戲不是靠錢堆砌,而是好導演、好劇本及好演員。所謂好電影,就是一個場景、六個演員。

《飯戲攻心》是一部家庭倫理喜劇,主線是戲中三兄弟中的大哥及二哥,爭奪女朋友的勾義嫂式三角戀引發戲劇衝突。乍聽之下,不就是電視台的家庭處境喜劇?如果要買票入場,為什麼不在家中準時扭開電視觀賞?

不過,導演陳詠燊是喜劇電影編劇出身,創作過的劇本不只賣座,不少更令人多年來還津津樂道,他在第二部自編自導的電影中(第一部是口碑載道的《逆流大叔》),把看似老掉牙的套路,透過對白、情景、衝突、有關家族傳統的爭論等建構出非一般的戲劇張力,在正劇的鋪排之中,引發連綿不絕的笑料,有幾場甚至是全場拍掌爆笑,卻在笑中有淚(是淚崩的淚),叫人哭笑之餘,帶出家庭倫理的道理。

以下有劇透,請大家斟酌閱讀。

【影評】《醉好的時光》藉酒精想洗去的淘汰感

原先以為因本身不諳酒精,因此對此片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感想。但在片中以中年角色帶出的格格不入、存在危機,卻也同樣讓我有所共鳴,或許不論是否為中年,我們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有雷同的存在焦慮。

 

 

中年危機 - 一生幸福感的低點

「人們普遍一生的幸福感呈現U型,幸福感會隨著年齡逐漸下降,尤其在中年時期到達低點,並在 60 歲後反彈。」達特茅斯學院長年研究幸福感的經濟學教授 David Blanchflower 提出了此論點。片中的主角 Martin 即是處於此幸福感谷底的中年,與妻子同床異夢、與年屆青春期的孩子宛如陌生人,在學校擔任歷史教師的生活一成不變,甚至可以說是一塌糊塗。

「我要去 Nikolaj 的生日聚會,我不是說過嗎?」從影片一開始 Matin 想與妻子溝通,妻子卻有意無意的打斷,孩子重複提問 Martin 已經告知過的訊息,即清晰可見 Matin 不論是在家裡或是在課堂上說的話無足輕重,在家庭、職場上 Matin 的存在感皆被抹去。

這是他的中年,也或許就如同 David Blanchflower 提出的,是他幸福感的最低點。

 

 

【影評】《世界上最爛的人》屬於千禧世代的迷惘與疼痛

世界上最爛的人是 Joachim Trier 在 2021 上映的黑色浪漫喜劇劇情片,受到多重獎項提名及肯定,包括女主角 Renate Reinsve 贏得坎城影展的最佳女主角殊榮。此片中導演特別將整部片分為序、十二個篇章和跋,分段講述主角 Julie 在 20 歲到 30 多歲間對於自我迷惘的探索、價值的建立,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轉折。

這部說是我 2021 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也是自從我開始寫影評後私心一直非常想寫的片,但同時也害怕寫不出它的深意。它一針見血地點出 Y 世代末 Z 世代初近幾年所面臨到的徬徨以及迷惘,一下想去這、一下想去那,充滿抱負卻找不著揮灑處,最後只好在抵達與抵達之前無止盡地晃蕩甚至躺平,這樣的故事離我太近。

 

【影評】《游牧人生》對於「家」願想的掛念、破碎以及釋然

趙婷擔任導演的游牧人生 Nomadland 改編自 Jessica Bruder 2017 年發行的書籍 Nomadland。片中沒有對游牧型態的居住方式做出評價,也沒有過於浮誇的劇情,只溫柔的採用鏡頭緩緩帶出主角 Fern 依車而居的生活日常以及原由。

此片一開始並沒有特意解釋 Fern 為何而上路,僅以鏡頭帶過 Fern 收拾人囊、踏上游牧之路的過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揭露出 Fern 與老公之前是 Empire 小鎮石膏公司的一員,他們結婚後就定居於此,甚至老公過世後 Fern 都未離開過小鎮。直到石膏公司倒閉,沒有生計的全鎮人們被迫搬遷,而 Fern 也是因此才踏上路。

 

我們也都曾想融入主流人生價值觀

Fern 當然也曾經試著在離開家鄉以後找份世俗認為的「正當」全職工作。

「我很愛工作,我會認真工作。」Fern 在就業諮詢處露出懇求且殷勤的微笑。但承辦人員只冷漠的回應現在並沒有任何 Fern 能夠勝任的工作。

或許是因為年紀,又抑或是金融大海嘯讓各產業都陷入膠著。她並不是不曾試圖融入主流的人生價值觀,但主流好似沒有給意外失業的中老年員工一席轉圜之地。

 

【影評】《蘇州河》愛情是神性的,也是俗爛的

波光粼粼的蘇州河,晃動的鏡頭、動盪的一生

本片大部分鏡頭以第一人稱的「攝影師」手持晃動視角及淡漠的口白敘述出「馬達」、「牡丹」、「美美」及「攝影師」的交錯故事。

此片大體可分為兩個故事、三個篇章,彼此錯綜卻又相互獨立。第一個篇章講述著馬達及牡丹、第二個篇章講述著馬達、攝影師、牡丹,第三個篇章為兩個故事的交織。

 

直至愛情殞落的那刻,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愛著

第一個篇章是馬達與牡丹。送貨員馬達及野牛草伏特加富豪的千金美美在一次又一次往返的接送當中萌生愛意。劇情裡突顯了牡丹的主動以及馬達的被動。牡丹與馬達見面時總投以熱烈的親吻及擁抱,馬達被動、安守份際甚至不做回應。牡丹的愛是張狂的、綻放的,馬達的愛是內斂的、節制的,甚至是後知後覺的。

在馬達的黑道好友要脅著馬達去綁架牡丹,在拿到贖金後牡丹問馬達,跟牡丹爸要了多少錢,聽聞完金額就大吼了一句「我真便宜」,並頭也不回投入蘇州河。

「如果我從這裡跳下去,我會變成美人魚去找你的。」牡丹露出最後一咧陽光到殘忍的笑,遂投入河中。牡丹濺起的水花不大,但在馬達心中卻止不住的迴盪。他愛的人就這樣沒了,或許至那時他才發現原來他一直愛著。

 

【電影影評】陽光小小姐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 :《看不見的陽光》

家庭可能不完整,但太陽卻未曾殘缺。

Adam Smith在1776年於他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及到:「就算個人以自己的意思追求利益,也一定會在『看不見的手』引導下,產生整個社會都受益的結果。」

有人說:「人類懂何謂黑,是因為先感受到陽光。」所以大概可以證明「沒有陽光生不了黑暗」。異曲同工之妙下,家庭的誕生,是因為人類知道自己生而為人,並在「看不見下的手」所牽引下,組織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家庭。

沒有陽光就沒有黑暗;沒有人就沒有家。

不泄失敗的父親、拒絕社交的哥哥、失去救贖的舅舅、放蕩不羈的爺爺、隱藏痛苦的媽媽,在陪伴堅信美麗的Olive下,出發追隨屬於Olive的陽光;然而,陽光不曾只照耀一人。不知不覺中,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漸漸發現屬於他們的晨曦。

或許,黑暗定時到訪心房;不過,陽光不曾遲到普照。

我們都知道,最後爸爸沒有成功、哥哥沒有考上飛行學院、舅舅沒有被救贖、爺爺沒有活著的機會、媽媽沒有脫離苦海,甚至Olive沒有當選The Little Miss Sunshine。但就在「看不見的手」牽引底下,一家人得以迎接溫煦炙熱的陽光。它既可以從遙遠的宇宙中投射於人的臉容上,也可以從鄰近的家人中互相輝映於對方的心頭。

理解與溝通,語言不是最重要的。《在車上》觀後感分享

-《在車上》Drive My Car(2021)

之前看過《偶然與想像》這部作品就很喜歡導演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呈現。這部《在車上》更多描繪在面對親近之人死去之後的接納或是自責。從願意讓女司機駕駛他充滿愛妻回憶的車開始,到最後他坐到副駕駛,與女司機一起抬起菸頭,在公路上奔馳,以車的意象代表男主角的內心對於愛妻死亡的接納程度。

【再怎麼深愛一個人,都不可能完全窺探對方的內心】

再怎麼深愛的人,自己終究是成為不了對方,也無法完全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連自己都不能誠實的面對自己,又怎麼敢肯定你看到的就是全部呢?和演員能夠相呼應的是,演出一個角色,勢必得拿出真實的自己與角色碰撞,但你自己終究不是那個角色,如果欺騙自己是那個角色,等同於在欺騙你自己,但如果怕過度投入拉出真實的自己而不去和角色對話,那麼也不會有好作品出來。

整部電影包含了多種語言,理解與表達,對他人、對自我,如果不正面面對自己的傷痛,生活將會如行屍走肉般,無人理解,也不會知道自己活下去的動力是什麼。只要活下去,總有路可以走。

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電影影評: 浪費一手好牌的校園愛情劇

台灣最新校園愛情劇⟪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 ,故事取材於台灣論壇Dcard上的熱門愛情故事,版主說道他每天都會吃掉學長送給閨蜜的早餐,吃了一年後,因為一直吃掉愛慕者的心意感到愧疚,跑去向學長道歉說出真相。每想到學長居然早就知道是她吃的,甚至也知道她的口味愛好。在坦承之後的相處中,與學長的感情也逐漸升溫,最後成功閃光get,閃瞎一票網友的故事。

我很喜歡Dcard上爆紅的這篇 ⟪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 ,彷彿偶像劇般的劇情,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暗戀與曖昧,光是看著文字都會有種小鹿亂撞的心動感。然而,電影版本對比了純愛真實故事,以及改編後依然充滿粉紅泡泡的漫畫,完全就是一部把一手好牌打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