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自律改變人生,你能做到嗎?

不得不說,我真的頗喜歡讀#梁爽 的書,每次讀她的書也覺當頭棒喝,獲益良多。讀她的上一部著作《#當你又忙又美何懼患得患失》時,已教我耳目一新,到底這名女子是如何律己以嚴,自律自重闖出一片天,是次她再接再勵,為女生寫下生活指南《當你自律自控 才能又美又爽》,不少道理或許從前聽過,但往往知而難行,而梁爽卻真正實踐出來。
 
作者列舉眾多日常生活中女生所遇到的問題和煩惱,實在引起身為女性的我共鳴,分享一些較為深刻的例子、句子。
 

不捨得漂書和斷捨離__心理之書(2015)

這篇感覺個人經歷多於介紹書籍w

書名:The Psychology Book
譯名:心理之書

這本書對我有好重要的意義
即使我多次把其他書拿去漂書和斷捨離
我都不捨得。

心理之書,顧名思義是一本關於心理學的百科書。由心理學權威所寫,一本書,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盡收眼底。從遠古的薩滿教到2013年開發創新神經技術大腦為止的心理學重大發現和成就都有好好介紹。

這本在別人眼中,是好一般心理學歷史百科書。別人說的沒錯,但沒這種書我是不會對心理學有興趣。不論內容和排版,這本書完勝很多的圖文百科書的。一頁只介紹一個故事,十分簡潔。每個故事都配有圖片和少許英文譯註。不會覺得很嘮嘮叨叨。

當年我開始對心理學有興趣,是因為看到當中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故事都太多。
例如幻肢痛、夢的解析、記憶和遺忘、動物輔助治療、害怕成功...看到標題你都會有興趣看下去,因為不知道會是甚麼內容(哈哈)

這本是我早期接觸心理學的啟蒙,所以不捨得漂書。還是收藏好了,心理學令我變得生活有樂趣和有成就。

我自學和看了相關的書,到現在都有看。
高中修讀了健社科,接觸了好多有趣的理論。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下)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下)

作者史帝芬.柯維他曾被《時代》(Time)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
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上一次分享他總結的七個習慣中的前5個,分別是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
今天來分享後2個,分別是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

<統合綜效>

幫你化解衝突、找到出路

柯維認為,集思廣益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也可以說是前5個思維習慣的總結合考驗。
這就要說到溝通的3個層次:

1.低層次的溝通
低層次的溝通是辯論式的。雙方信任度低,對話充滿防衛和攻擊,到了最後,還是各執己見,不存在任何交流,甚至可能對彼此產生敵意。

2.中層次的溝通
一種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是一種禮貌的交鋒,但本質上還是堅持立場,做不到開誠布公,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一方向另一方妥協。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

作者史帝芬.柯維他曾被《時代》(Time)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
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上一次分享他總結的七個習慣中的前3個,分別是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今天來分享中間2個,分別是雙贏思維和知彼解己。

<雙贏思維>

幫你創造最大價值
「雙贏」思維往往被人忽視,很多公司雖然明面上在鼓勵員工之間要合作,但卻藏著「勝利者只有一個」的潛規則。

有一家連鎖店老闆向作者柯維請教:「店員態度消極、對客人愛理不理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一問制度才知道。老闆要求主管以身作則,把2/3的時間投入到銷售裡去。

這當然是會出現問題的,主管與店員爭利、又不對店員進行即時管理的話,店員哪有幹勁做事呢?有這樣的準則,也就怨不得辦公室圈子裡的損人利己了。

不懂「雙贏」的問題,甚至在家庭教育中也會出現。

如果父母對兩個孩子經常這樣教育引導:「你們誰先吃完飯,我就獎勵誰;誰考得更好,我們就更喜歡誰。」很容易出現不和睦的現象。

所以人們的趨利性是否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和制定規則的人是否懂得「雙贏」有非常大的關係。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上)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上)

作者史帝芬.柯維他曾被《時代》(Time)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
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今天要分享他總結的七個習慣中的前3個,分別是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主動積極>

幫你擴大影響力

作者所說的主動積極,不僅要求我們在意識和行動上採取主動(先發制人),
還要求我們為自己的行動負責(理智>情感)。

既不受制於人,又要審慎地做出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創造環境,而不是被環境所改變。這種思維習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試想一下,你身邊有多少人嘴邊常掛著這些話:
「我做不到......」
「我就是這麼一個人.....」
「他們不可能同意的.....」

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甚至一個下雨天都可能讓他們提不起勁起床。從語言上說,他們的口頭禪一般都是:“要是……就好了……”

作者把一個人會遇到的事劃分為兩個範圍:

|太多包袱又太多犧牲|倖存之家

 

小時候我不太記得我父母親有唸童書給我們聽的習慣,或者是說,在我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也並不太流行讀童書這件事情,我也不太記得自己有沒有讀童書的習慣,但可以確定的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我倒也都是沒有錯過。 

倖存之家有很多很老掉牙的童話故事元素,比如說,豪華的大宅,討人厭的繼母,早年過世的父親,互相依靠的姊弟,但我覺得比較奇特的是姐弟的母親這個角色,她之所以決定離開豪華的大宅是因為她出身貧窮,覺得自己不應該住在這樣的豪宅裡享受,一意孤行的拋家棄子,要去  行善完成她的人生使命(? ) ,然後就這樣消失在姊弟的生活裡,等到與母親再度團聚的時候,姊弟都已經50歲了。 

《非人-一念。即地獄》(書評)

人類於這世間一直以「萬物之靈」自居,自詡自己擁有比動物高的智能便隻手主宰這世界。那麼試將邏輯等價調換,假如這些「人類價值」全部摒棄,人還是人嗎?它與禽獸又有何分別?或者將邏輯再理順,那些價值才能辨別誰是「人」?

「非人」的論辯可以追溯至戰國時代。儒家孟子提出人擁有「四善端」,其如人類擁有四肢般天經地義,甚至理直氣壯地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姑勿論其所提倡的性善論是否合符現實,竟然此書作者描繪的世界中「人類」正正沒有任何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道德可言,是否孟子一早洞悉天機,預言出這樣的世界?而這豈會是一場天大的巧合?

閱讀《刺蝟法則》掌握組織中人際關係界線

刺蝟法則是什麼

刺蝟法則是在說刺蝟的生物天性,在寒冷的天氣中,刺蝟為了要互相取暖而緊靠在一起,卻又因為彼此身上的刺痛讓牠們分開。太近會刺痛,太遠又會冷,在不斷地掙扎中,最後終於找到一個不會冷又不會痛的適當距離。將刺蝟法則運用在人際關係中就是心理距離效應,在組織管理中,領導者與夥伴建立下的關係,與夥伴保持適當的親密關係,但又不跨界。同時也是因為有一定的距離與關係界線,才好執行管理與規定。

photo on Unsplash by Sierra NiCole Narvaeth

 

將嫉妒轉化為動力

嫉妒也可能會引發後續的負向行為,如同當一個人長時間都受到忽視,嫉妒自己的同事,那麼當這個備受嫉妒的同事發生錯誤時,也不會有人提醒以及幫助他,便在組織中產生扯後腿的結果。

《人慈》你相信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人慈》 帶給我對於人性以及先前學到心理學著名實驗的全新觀點,面對危險或是犯罪行為,便會思考真的人性本善嗎。然而這本書依然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而且會做出友善的行為,只是受到其他刺激或是外界因素而變得不人慈。

史丹佛大學監獄實驗

監獄實驗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獄卒,一組犯人,在實驗的過程中獄卒對犯人口語辱罵甚至是暴力行為,讓犯人身心俱疲,在實驗的中途就選擇提前結束,這場實驗幾乎在每個心理學的教科書甚至是科普文章上都會出現,實驗的結果也代表著當人們被賦予身份權力的象徵將會表現出極端的行為。

但當這場實驗有其他學者也想複製,在英國的實境節目中,也以相同的角色分配,卻發現獄卒跟犯人之間並沒有像先前史丹佛大學所做的結果,而是雙方相處的和樂融融,還一起坐下來討論民主制度。這場實境秀最後則是因為太無聊提前結束。

兩場實驗最大的不同是有沒有下指導,在史丹佛大學大學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獄卒要嚴厲對待犯人,就算他們不願意。而在英國的實境秀則是讓參與者自由發揮。實驗的事實其實大家都對於被賦予新的身份感到很不自在,提議能提早結束,甚至是獄卒與犯人間會互相照顧。

《離線練習》閱讀心得


2010年初期在社群網絡經營自媒體,
贏得關注、並改變自己人生。

2017年決定與網路保持距離,
隔年完全退出社群網路服務(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開頭看到這段文字,
讓我非常好奇,
嘗過社群紅利的網紅,
為什麼會願意退出長時間經營的網路自媒體呢?

過去累積的人脈連結怎麼辦?
許多粉絲的期待又怎麼辦?
少了經營網路這塊重心,
作者的時間又用到哪裡去了呢?

本書核心的重點是藉由「不連結」,
進而「連結」到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我自己是覺得完全退出SNS好可惜,
但減少SNS的使用時間,
轉化去做其他重要的事情,
這點倒是可以好好學習。

▌斷捨離SNS
作者這麼做的三個理由
1.自由時間變少了
電腦或手機上網的時間,
每天平均達五至六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