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龍書櫃

《雪山飛狐-熱血生溫解冰雪 豪劍雄辯塞飛狐》(書評)

在我閱讀的生涯中,我一直對武俠小說有種說不上的排擠,總覺得這些極不科學、天馬行空的「電視劇」橋段勾不起興趣來。但這次放下成見,真的搭起書卷閱讀,方發現我並不是對此這麼的欲拒還迎。

也許因為時空的差異,「金庸」此英名離我們欲近又遠,看似親切但又捉摸不到,沒有人會懷疑、能匹敵這文學泰斗的斤兩,就像是傳說般的存在。但只要我們嘗試跳進金庸的想像世界,便會發現這位殿堂級人物其實是一個坐在搖椅上、和藹慈祥的老人,向著大家娓娓道出他心中的故事。

這次所閱讀的《雪山飛狐》算是金庸早期的作品,其不算有醍醐灌頂的道理,不會曉以大義;較少你虞我詐的盤算,不會幣重言甘。金庸先生在此更著重的是人與人感情上的互相連結、交流,使我們這些看官和他一起陶醉於精緻的詞海裏,在萬般思緒般暢泳。

整個小說故事其實是由無數的「誤會」組合而成:闖王四大衞士胡、苗、范、田內訌,「誤會」胡弒君求榮、求降於外族,便將其殺死。其後胡之子告訴三人真相而大白,三人愧疚自殺,卻被「誤會」胡姓後人脅迫其三自殺,便因此埋下了不解之仇。一開始故事由田姓門下弟子「誤會」有人刺殺其師父而開始,其後遇到各人並從其對話中將上述仇恨抽絲剝繭地說明白,卻因為苗、胡後人的種種「誤會」而令故事陷入兩難。作者在此便停下了筆,不再著墨下去。

《非人-一念。即地獄》(書評)

人類於這世間一直以「萬物之靈」自居,自詡自己擁有比動物高的智能便隻手主宰這世界。那麼試將邏輯等價調換,假如這些「人類價值」全部摒棄,人還是人嗎?它與禽獸又有何分別?或者將邏輯再理順,那些價值才能辨別誰是「人」?

「非人」的論辯可以追溯至戰國時代。儒家孟子提出人擁有「四善端」,其如人類擁有四肢般天經地義,甚至理直氣壯地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姑勿論其所提倡的性善論是否合符現實,竟然此書作者描繪的世界中「人類」正正沒有任何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道德可言,是否孟子一早洞悉天機,預言出這樣的世界?而這豈會是一場天大的巧合?

《月老-春雷醉別鏡湖邊》(書評)

一道駭雷,擊碎戀人的心,打破天地界限,開創愛情輪迴。

這是我踏入九把刀宇宙的第二本書。

香港人無緣在影院觀看《月老》的電影,最後便折衷在網上平台欣賞;而我呢?因為我沒有帳號,被他們拒諸門外,令我只好和只可看小說。但我一直覺得小說能突破一切電影的限制,令想像發揮毫無止境,我相信最原汁原味的月老小說做到這點。

整本小說《那些年》的編排一樣,都是用一種我形容為「雙軌插敘」的方式,透過在不同章節中插入主角小時候與小咪相遇至相愛的故事,就像同時開啟兩條時間線(回憶/生前 對 現今/死後),來完整整個小說脈絡。整本小說採取了與普通愛情故事不同的起步點:一開始便說主角與小咪已經相戀,但因為主角的死亡而導致故事發生;加上夾雜了台灣傳統信仰、一些類似玄學或者傳說,例如在故事中貓狗能夠看見主角和粉紅女的鬼魂,這令我想起現今一直流傳著犬貓有陰陽眼的傳說,令到他不像其他愛情小說般陳腔濫調,加添了一種九把刀的味道。

一切開始於那道閃電。主角阿綸在求婚時不知怎樣變了避雷針被雷電擊中,因而天人永隔進入地府。在那兒他可以選擇投胎,亦可選擇成為城隍死神等神職人員。而他選擇了成為中國戀愛之神月老,原因只有一個:回到人間看看他的未婚妻小咪。 

【號外】《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淺談人生2》後記

距離看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和寫完書評至今已經四個月了,那種心有餘悸、為墨瑞憐憫的感覺依然在我心裏徘徊。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墨瑞的身體衰落實在比想像中來得太快,由當初墨瑞能夠和米奇共進佳餚,一直到身軀僵硬如死屍,只能以著食物喉、尿喉苟全時,實在教人唏噓。而正正這一本書就是白紙黑字記錄了墨瑞由一個健康的人,因漸凍人症被千刀萬剮成為一個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模樣,恕我誠實,當初看畢這本書時我的得著是心痛大於受啟發。這本書並不是自傳,焦點所以放在墨瑞的人生哲學上,但真的為何一個作育英才、一生奉獻給教育的良師需要受這酷刑折磨?為何為虎作倀、草菅人命的壞人能夠一直存活下去?上天是否閉了雙眼、不懂是非黑白?為何人總是躲不過「好人不長命」的咀咒?我只能說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那年老師教曉我的事-良師頌》(書評)

「年輕的我  時有困惑

純真可愛  疑問卻多

誰為我啓蒙  教育我思考

知識禮儀  明是與非……」


 

每一年、同一日,這首猶如唱聖詩般的歌調便會在操場上昂昂響起,其優美的「詩詞」實在教人蕩氣迴腸,令到小學時呆企在隊伍中的我都知道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敬師日。 在那一天老師們會播著這一首《良師頌》,並請班長們向班主任獻花,當然這沒有我的份;那時老師們也要求我們寫三張敬師卡給自己尊敬的老師,當然那時的我們當然覺得非常無聊,但其實在我的記憶中,我好像每一年都像寄明信片般送給我一位非常敬重的老師——一位我在之前經常提到的恩師。

每個人在學習的旅程中一定遇到不少老師,有些會令你疲累、有些會令到你憤怒、有些會令你感到厭惡,但也許大家總會遇到一個能改變自己人生的老師,能在你朦朧似霧的腦海中找到一些片斷。本書作者有幸遇到四個在不同時期對她產生極大影響的良師,先後指引著她尋找人生正確的道路,甚至有一個即使在其畢業也會與她繼續聯絡,她把這些瑣碎的故事集合起來,形成了一本回憶錄般的小說。

《後疫情時代的未來-象牙塔內的水晶球》(書評)

記得之前我們偉大的特首在行政長官答問會回應提問時指,抗疫工作最好當然是有水晶球可以看到何時是最好時機,但恐怕現實沒有水晶球,只能靠掌握的數據科學和指標趨勢。她強調「之前係咁講,今日係咁講,其實無改變講法」。也許現實中真的沒有一個水晶球能夠給林鄭摸一摸便知道未來的事情怎樣發生,畢竟現實中沒有一個天女能夠對未來局勢進行靈驗占卜並告訴她嘛(詳見此)。古語有云「人在面對未知時是會恐懼的」,相信大家也會對未來感到無力、沒有方向,但現在好像有一個「解夢者」出現了告訴其實世界的變化中冥冥蘊藏著不少蛛絲馬跡,在告訴我們未來的走勢大概方向在哪,這些也彷彿在洩露天機般告訴我們能夠怎樣應付未來。此乃何許人? ——本書的作者傑森.申克 。

作者是一名經濟學家和金融未來學家,他以未來學的專業角度分析共20個專業及工作領域在疫情中產生的潛在變化和未來其工作方式的影響。其領域涵蓋經濟、政治、教育、媒體等等,並就每一個領域提出其獨有見解,以協助讀者找到未來組織、適應、重塑其職業生涯的方向,可謂一個因疫情而煩惱未來的人的救命錦囊。

《共產黨宣言-共產黨預言》(書評)

「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吧!」是馬、恩兩人在《宣言》中最後的吶喊,也是蘇聯和東德的國家格言。也許有人會問:「蘇聯已解體、東西德已統一,看《共產黨宣言》還有什麼用?」

小弟認為他的理念已經趕不上歷史進程,畢竟這是1848年發表的政治文件,那時哪有這麼多種意識形態?所以它與其說是宣言,不如說是預言。馬克思預言資本階級將會被無產階級推翻並由共產社會取代,但現今卻以大部分國家返回資本主義統治證明了暫時的失敗。但並不代表沒有價值,現今還需閱讀的原因在於細看它對資本主義缺點所作出的預言。

大家也許在讀通識、生活與社會科(或新科目)時,都會學過香港的堅尼系數一直超過警戒線,這些都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在全球化底下不爭的問題的一部分。《宣言》裏有一句話:「過去中產階級的下層……全數都慢慢沉淪為無產階級。」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底下因社會資源分配不平均,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和階級兩極化的現象加速惡化。經濟學裏有個名詞叫「M型社會(M-shaped Society)」小弟認為這形容得非常貼切。

【號外】《蘭陵王-留取丹心照汗青》(劇評)

嘗記得吾尚兒時,我老爸極度喜歡蘭陵王片尾曲《手掌心》(其實現在也是),說其歌詞比喻細膩、意境唯美、乃優異之作。拜託,我那時只是小學一二年級,又如何知道箇中含義呢?現在約十年後,小弟也許文學造詣稍有進步,大概感覺到這首歌的意境非常之高,那種為愛人而犧牲的意志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我總是感覺欠缺了什麼……既然這首歌是為蘭陵王而設,那麼便需要了解這套戲,才能知道這首歌真正想表達是什麼。於是我決定便趁現在放「暑假」回味這十年前的古裝大戲,一完我十年前老爸留下的伏筆。

故事發生於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齊和北周兩個王朝割據北方,兩朝均欲稱霸天下。那時人們傳說世間有巫咸天女居隱山林,其擁有非凡神技,可謂得天女者得天下。北齊傳奇英雄蘭陵王(馮紹峰 飾)在沙場統領金戈鐵馬死守邊關,其中在陰奉陽違下遇見天女楊雪舞(林依晨 飾),其倆一見鍾情,發生一段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惟蘭陵王將擁有非常悲慘的命運,究竟在天女之助下,蘭陵王可否通過考驗呢?

《蘭陵王》共有46集,每集40分鐘,絕對比任何電影、電視劇長。但是在那麼長的篇幅中把所有故事都交代得非常詳細,將蘭陵王光輝的一生描繪得人人皆懂,說它是高長恭的傳記也不為過。看畢全劇,我覺得以下四點均值得欣賞和思考:

《平等‧分享‧行動-大智若愚》(書評)

其實經過這數年了解整個香港社會後,不難發現香港雖被冠為「國際大都會」,天天被照射在鎂光燈下,其殘破、缺陷亦被其毫不留情地展露於世界。所謂「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只要香港經濟怎樣上樣上升,相對的就要拿多少弱勢社群來犧牲,任何年輕時協助香港發展的也是刀下亡魂。這事實非常殘酷,看似一錘定音,但卻有人誓要倒轉香港,將一切改變。而這書介紹的「平享分享行動」就是如此。

作者本為一名設計師,每天為錢奮鬥,政治?不干他事。但其卻因菜園村抗爭所啟蒙,決定以身作則關注弱勢,並以一部攝影機將現實擷取下來,形成了這圖文集。本書將作者「覺醒」緣由、行動緣起、行動細節、改變成效等向讀者娓娓道來,帶領我們這未來人經歷一次社會服務。

《吶喊-筆端力挽狂瀾倒》(書評)

魯迅,眾所周知是白話文小說寫作的先驅,《吶喊》作為如封面所說是「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其文學價值絕對是不能否認亦不應否認的。但我稍嫌這論証太過空泛,我認為魯迅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一針見血地揭穿中國人的陋習,或狠狠地將中國社會當時的樣貌用文字勾勒出來。

鲁迅文学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魯迅(來源:維基百科)

看畢全著,我認為最符合我口味的有兩篇:《狂人日記》和《藥》。先從《狂人日記》著手,其第一段居然以文言文書寫,並寫主角患有「迫害狂」。試想想,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豈會用文言文書寫?這不是非常矛盾嗎?而當時精神病在民智未開下,人們怎會接受到?第一段先給了我一個震撼彈。

其他段我不再拖泥帶水,不如輕輕帶過:主角由抗拒、懼怕吃人,變得想吃人但想被吃的忐忑心態,最後發現可能被殺的便是自己,他才開始醒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