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西方哲學叢談(十三):生產力與人類命運

馬克思和摯友恩格斯辯稱,國家存在與社會的階級鬥爭有關,但政府也不是直接與某一階級有必然關連,相反國家的一個必有特色,是公共權力永遠與人民大眾不同。某些情況下,這個公共權力能夠離開社會的主要階級,並且對它執行真正的管控。

馬克思預期將來,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國家會承擔生產的方向,但它只是一個表層,階級統治的完美工具。

馬、列二人期望未來,當無產階級革命份子成功推翻資本主義秩序後,世界將實質上變成新天新地,由社會主義過渡至共產主義,但中間必會經過一段可能頗長的「無產階級專政」時期,(Proletariat Dictatorship)。這個過渡期理論不時受到當時和後世學者攻訐,認為不符合現實。我唸政治科學時,港大講師Dr. N J Miners在課堂上一再強調: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中間存在一個邏輯縫隙(Logical Gap),馬克思未能完全詳述過渡期的安排。

國家消失後,最後分工合作(Division of labour)完全廢除的時候,貨物是無限量生產,而勞動就不但變成一個生計,而且是人生主要慾求,「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觀點也會一筆勾銷」。

在《共產黨宣言》,只是說當推翻資產階級後,所有生產就會集中在全民族的一龐大團體的手裏,而公共權力會失去其政治特質。

西方哲學叢談(十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

先前已經提及,黑格爾的唯心體系,即使對他的門徒來說,也是異常反動和保守,但他的辯證法,卻被推許為「革命的代數」,於19至20世紀催生無數次的大大小小革命。

馬克思(Karl Marx)明言相信歷史決定論,而這個概念大部份的元素都來自黑格爾,分析出人類社會是由內在的歷史力量循著不同階段向前邁進,中間經過不同的經濟組織的嬗遞。

雖然他預視到未來會有極度理想化,近乎烏托邦式的人類自由,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經濟狀況,他深信達到這個理想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和社會成就必須已經得到其歷史完峻。這個是馬克思定下的堅強原則。

雖然他研究歷史的期間,同樣採用辯證法的架構,但其實他已更改部份內容和側重點,鑽了黑格爾的空子。

首先他強調歷史發展的經濟因素和力量,那就是強調物質因素,而忽視了其他原因,如人為、政治及制度的因素。這就是徹底的經濟決定論(Economic Determinism)。人是按著本身的經濟條件而劃分為階級:貴族、資本家、工人等,彼此的思想不同,並且為本身利益互相競爭和對抗,形成「階級鬥爭」(Class Struggle),推動歷史向前。

《移動的批判 康德與馬克思》: 從移動的視角看哲學 柄谷行人

柄谷行人第一本體系化的哲學著作,這本書同時也是我第一次了解柄谷行人這位哲學家的契機。有一次在一拳書館 打書釘時看到這本書。當時對為什麼要把馬克思和康德這兩位研究領域八竿子打不著的偉大哲學家放在同一本書裡感到奇怪(以一位門外漢的角度),後來隨手翻幾頁,發現好像還挺好懂的。然後便開始留意這位哲學家的名字,再加上心靈工坊十分好看的精裝出版,我陸續買了幾本他的書,漸漸成為他的fans。

這本書內容很多,知識點一環扣一環,要總結其內容實在有點困難。我嘗試點出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以及柄谷論述時所切入的方向。

 

寫作背景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東歐革命和蘇聯解體之際,柄谷在之前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國家的批判家而活躍著。但當蘇聯倒台後,他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一直依賴著他所批判的對象,於是決定以一個更積極的態度建構他的理論。

他雖然十分推祟馬克思,但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者,事實上他一直認為那馬克思主義國家是馬克思主義錯誤的實踐。馬克思的思想應該體現在自下而上的聯合(Association),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國家機器,以政治立場分類的話,他大概可以被分為世界公民主義,雖然這種分類略為武斷,但我想表達的是,他寫這本書是為了建構出有別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條社會道路。

 

《共產黨宣言-共產黨預言》(書評)

「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吧!」是馬、恩兩人在《宣言》中最後的吶喊,也是蘇聯和東德的國家格言。也許有人會問:「蘇聯已解體、東西德已統一,看《共產黨宣言》還有什麼用?」

小弟認為他的理念已經趕不上歷史進程,畢竟這是1848年發表的政治文件,那時哪有這麼多種意識形態?所以它與其說是宣言,不如說是預言。馬克思預言資本階級將會被無產階級推翻並由共產社會取代,但現今卻以大部分國家返回資本主義統治證明了暫時的失敗。但並不代表沒有價值,現今還需閱讀的原因在於細看它對資本主義缺點所作出的預言。

大家也許在讀通識、生活與社會科(或新科目)時,都會學過香港的堅尼系數一直超過警戒線,這些都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在全球化底下不爭的問題的一部分。《宣言》裏有一句話:「過去中產階級的下層……全數都慢慢沉淪為無產階級。」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底下因社會資源分配不平均,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和階級兩極化的現象加速惡化。經濟學裏有個名詞叫「M型社會(M-shaped Society)」小弟認為這形容得非常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