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未來-象牙塔內的水晶球》(書評)

記得之前我們偉大的特首在行政長官答問會回應提問時指,抗疫工作最好當然是有水晶球可以看到何時是最好時機,但恐怕現實沒有水晶球,只能靠掌握的數據科學和指標趨勢。她強調「之前係咁講,今日係咁講,其實無改變講法」。也許現實中真的沒有一個水晶球能夠給林鄭摸一摸便知道未來的事情怎樣發生,畢竟現實中沒有一個天女能夠對未來局勢進行靈驗占卜並告訴她嘛(詳見此)。古語有云「人在面對未知時是會恐懼的」,相信大家也會對未來感到無力、沒有方向,但現在好像有一個「解夢者」出現了告訴其實世界的變化中冥冥蘊藏著不少蛛絲馬跡,在告訴我們未來的走勢大概方向在哪,這些也彷彿在洩露天機般告訴我們能夠怎樣應付未來。此乃何許人? ——本書的作者傑森.申克 。

作者是一名經濟學家和金融未來學家,他以未來學的專業角度分析共20個專業及工作領域在疫情中產生的潛在變化和未來其工作方式的影響。其領域涵蓋經濟、政治、教育、媒體等等,並就每一個領域提出其獨有見解,以協助讀者找到未來組織、適應、重塑其職業生涯的方向,可謂一個因疫情而煩惱未來的人的救命錦囊。

不如我首先從大家日常生活中比較經歷到的一些轉變開始,我相信如果各位需要出席一些會議、見面會等等場合,現在疫情底下大家基本上沒有可能在這麼多人聚在一起,大家現在也許只能透過網上才能見到大家。根據作者所說,原來遙距辦公其實在十多年前已經存在,但是當時社會上面依然覺得總有辦公室面對面上班才是主流,因此遙距辦公在當時只會受到其他同業的冷眼,但是現在在疫情底下大家也不得不這樣做。不過作者也提出了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能夠遙距上班的通常只是專業人士,任何其他需要親身經歷或者比較實作的(practical)職業自自然然不能倖免。 我認為這推測非常合理,以律師為例,美國其實已經推行遙距法庭一段時間,控辯雙方皆可以透過視像形式進行審訊,會見案主當然不在話下。惟一些專業還需返工才可工作,例如醫生、護士、化驗員等等,試問一個化驗員能否在不用去實驗室的情況之下也能做到所需的化驗工作?當然香港在近期發展出遙距聽診服務,某程度上也可以算是遙距辦公、在香港如此嚴重的疫情底下的及時雨,但其實在沒有任何身體檢查的情況下單靠病人自己自說其詞進行的診斷能不能對症下藥,究竟成效如何皆為未知之數,醫院專科服務仍然需要病人自行前往醫院聽診。因此作者預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進行遙距辦公的情況我留有一點保留,但仍然處於樂觀心態。

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發展,以小弟為例,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這兩三年裏,能夠進行實體課的日子實在已經根本比上網課的時間更加少。當時2020年新冠肺炎導致學校大規模停課時不過是老師還是我們這些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能夠保持學習,直到我們學校開始發展網上教育不管是錄影、還是錄音、又抑或是像現在一樣網上授課,也能逐漸看見教育在疫境底下如何順勢而行,繼續履行為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作者指出,由於網上課程的發展逐漸成熟,也許未來高等教育課程也不在區限於一定要前往那些大學進行授課,那些專業導師可以透過網上課程自行收生並且開始教育,因此高等教育開始去中介化,那些學費等的支出能夠更加容易直接給予教師;並且因為現在幾乎人人皆能上網,變相人人皆能多了報讀這些課程等一個學習的渠道,變相未來人民的教育水平只會逐漸提升。這個我當然同意,大家可以試想像以前大概網絡還未成熟的時候,大家接收資訊的方式也許只有書本、文件這些手寫資料,現在我們只要在網絡搜尋一些專業詞匯,維基百科自自然會出現該類解釋,這就是為何我們在看以前的《百萬富翁》節目時,發覺這些題目根本沒有挑戰性,因為大家的冷知識水平絕對是被當時的人高。

這無疑是對未來的經濟產生正面影響,尤其是在香港這些知識型經濟的地區上,最後作者也欣然預期網上學習會成為未來大勢所趨。然而其實我覺得以我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在新冠疫情過去之後,人們很大機會返回以前的教學模式,因為始終學習在網上其實非常之難實行。首先學生當然不可以像在學校那般專心學習知識,效果也因此猜疑。小弟是理科生,需要進行不同的實驗,這些實驗是否我看了別人的影片就代表我自己已經掌握到這些技巧呢?第二所有校內評核工作、比賽等等其實在網上根本不能實行或者擁有很多漏洞舉兩個例任何體育活動根本沒有辦法在網上面與人切磋,學術考核如果使用網上模式根本只是掩耳盜鈴,學生對科技的了解程度絕對不遜與老師他們想到的作弊方法根本五花八門,試問老師又如何見一殺一,防止學生作弊?更何況在網上進行的考核能有認受性嗎?之前疫情嚴重時香港文憑試亦要取消,換取而來的就是使用學校評核的分數進行大學的參考標準。在沒有一個統一政府機構給予一個統一的標準給考生,製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評核機會下,不同學校實力都可以大相逕庭,試問又如何確保能給予考生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告訴他們自己為何不被錄取,還是自己選擇錯了學校還是自己能力真的不足夠呢?故此我認為在教育方面,作者的預測我予以更大的保留 。

最後我再挑選一些我特別深刻的預測來給大家討論。作者認為未來即使新冠疫情好轉,民眾也不會有太大的誘因到他國旅行,因為他們將會適應在疫情「宅度假」的習俗。這個我開始不解人們真的會適應宅度假?別忘記宅度假只是在疫情底下的權宜之計,為何民眾不會在沒有任何障礙底下將自己鬱鬱至深的慾望即發出來,進行報復性消費?何況其實民眾並不是害怕病毒而不去旅行,而是害怕病毒因而政府帶來的一切麻煩措施。只要疫情不嚴重而政府的防疫措施開始放寬時,人們當然會釋放自己,到主題公園娛樂一下。作者還預期未來投資者會更加關注任何環境議題,而這些環保將會成為衡量公司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這其實有點錯誤歸因,人們關注環境議題其實與新冠病毒沒有直接關係,作者也沒有特別論證新冠病毒如何使人們更加關注環境,故此這個預期某程度上有點離題,書名為《後疫情時代的未來》,我相信讀者比較想知道的是未來學家如何預期疫情消失後各行各業如何進行復甦,而不是重複一次疫情對各行各業的摧殘和蹂躪。

雖然大家可能看到這裏會覺得這本書好像沒有任何價值般,其實我這些論證某程度上也是打稻草人。非常遺憾,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為疫情剛剛開始的2020年,時間距離現今2022年我在閱讀時已有足足兩年時間。作者在免責聲明中已提到未來的局勢瞬息萬變,其預測隨時會因疫情變化而有誤差,所以我其實是用一個事後孔明的心態向大家說明其實現實發展並不是這樣。其實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能夠如此勇敢地進行預測,因為作者很難保證他的這些預測與未來非常相近,不過作者觀察到所有疫情底下的特徵其實可能會對未來產生影響,始終整體而言其書所提出的方向可說仍然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最後作者特別提到一點:其實經濟衰退可能可以變成一個增進自己的機會。正所謂「有危就有機」,與其大家對著新冠病毒自怨自艾、坐以待斃,為何倒不如善用這些疫情時間的空閒來增進自己,也許是看看劇、看看書給予自己更加多的本錢來在未來的競爭中帶來優勢呢?因此我想在此強調一點:未來的確是無法預測,但未來的變化一向是基於現在的情況,現在人們選擇的一切將會對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世界上也許沒有平行時空。簡單來說,如果人們好好面對逆境、處理疫情得當的話,未來的機會總會苦盡甘來地絡繹不絕;相反如果處理失當,各行各業因而受到了不必要的打擊,而沒有相對應的補償時,那麼只能說:「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本文由作者【小火龍書櫃】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小火龍書櫃   香港品種小火龍 呢個係關於一隻小火龍得閒睇完書後將學到嘅嘢記錄落嚟嘅地方😀🦎 喜愛書類:哲學、社會科學、政治、心理學、法律 -------------------------- 學業繁忙,隨緣低質低產中🦎 (歡迎合作邀約👇) 絕望之於虛妄......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