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龍書櫃

《超地緣政治學-瞬間看地球》(書評)【現今版本已經過修訂】

大家中學歷史課程也會學到,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大部分國家分裂為由美國統領的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統領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就像象棋紅黑方般互相對壘、互相角力,務求將敵對陣營置諸死地。那時並沒有任何「楚河漢界」,所有界線都是兩大陣營自己設立的 。然而蘇聯已經解體、冷戰宣告結束,世界的紛爭並沒有因此停頓過,無論歐美亞於近期也有不同的政治事件發生,全球化令各個國家的經濟、地位甚至安全就像用了一條麻繩把大家捆綁了一起,因此其他國家發生任何事我們都不可以隔岸觀火。大部分人衡量國家與國家的關係也許都會使用意識型態來分別,但我可以在這裏跟大家說這個標準已經站不住腳。而這個世界無論怎麼變化,都只有一樣東西是不會產生巨變:地理環境。因此認識地緣政治以分析國勢才可以將世界操控在自己的手掌中。

這本書集中在16個對世界影響重大的國家中以地形、歷史、文化等因素分析政治走勢,其會用簡單明瞭清晰的漫畫將背景知識帶入給讀者,並向大家介紹地緣政治如何影響每個國家領導人的決策過程。在開始分析前,我強烈建議大家可以手上拿著地球儀一同閱讀,因為作者在引言已經告訴大家我們手上拿著長方形平面的地圖並不是真實世界的比例。我們怎麼可能將橙皮打開成為長方形呢?因此以球體顯示世界位置的地球儀才是較準確。

《正義者-捨眾生,取何義?》(書評)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所作的詩句。這除了名留千古、轟動世界外,這還概括了近世紀的革命活動,和革命者的心境。而本書主角卡利亞耶夫正正將此演繹得淋漓盡致,他為遠大的理想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實在令人欽敬。

《正義者》此書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執筆,其以俄國革命為藍本,按史實人物所寫出的戲劇。故事主要講述革命者欲炸死大公以推翻暴政,卻因特別原因未能成事。雖最後成功,主角卻因而被捕。儘管其他官員力挽狂瀾,希望主角懺悔自己以獲得赦免,但主角名言拒絕,最後主角慷慨就義。

俄國革命(來源:wikipedia)

 

在開始分析前,容我引用作者的觀點:此書不是歷史劇,只是將史實迫真還原出來。而主角是真有其人,目的是表達出作者對其的敬佩及尊重。因此我認為我們無須對情節進行考證,只需領略箇中精神、含意便行了。

《獨立思考-新形勢·新思維》(書評)

還記得在開學不久,我的班主任就在埋怨我們班同學說話沒有邏輯並不愛思考。我們理科人,邏輯理性正正就是我們的特徵。被班主任這樣調侃,相信班上的人沒有一個好受。他把一句論語的句子掛在口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剖白了他的教學宗旨就是要我們從極其難的數學題中多思考,在未來文憑試才可得心應手。 尤其我們有必修數學、延伸數學【包括微積分】、物理這些極度需要運算的科目,沒有一點思考的能力絕對不能在此生存 。可惜又有幾多人明白他的苦心呢?

也許是這個教育制度令香港學生變得不愛思考,他們只愛從背誦中學習到知識。但從上述我老師的例子便可知道學習和思考就像孿生兄弟般缺一不可。思維教育是何其重要和迫切,然而這簡單一個道理怎麼不看透?這本書正正教懂我、提醒我做人要有新思維、大家需要有新思維、現今世代更需要新思維。

我有幸能獲得此書的初版,作者在2014年已經提倡思維教育可算是走得很前。作者提倡的新思維有四部分,我粗略把他分為兩大類: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理性包括評斷和邏輯,感性則是表達和創意。作者在這四種思維都有獨特的見解,容我繼續娓娓道來。

《破曉前-守得雲開見月明》 (書評)

假如香港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你會有何反應和行動?會欣然接受?會奮力解決?還是怨天尤人?也許你會像主角張諾懿一樣,運用自己的優勢或地位,試著將一切扭轉。

實不相瞞,《破曉前》是我第一次認認真真讀的一本流行小說。沒錯,這小說我已在二月看畢,但一直沒有寫感想,絕對是因為我懶。當初我知道鄺俊宇出了本新書,也許是「明星效應」吧,但我其實也想欣賞他的文筆,令我每次走過書店都尋找這本書,更使我選擇了《破曉前》為打開流行文學世界大門的鑰匙。

       故事講述在元朗某天的凌晨突然發生地震,主角、元朗區議員張諾懿(阿諾)發現外界卻沒有更新關於地震、有人曾致電999但失敗、警方到場支援後全部人也失聯、可謂非常之不尋常。此時政府致電阿諾到區議會大廳召開緊急會議並宣佈啟動進入三級災難狀態。

其後「一哥」郭振雄出現及表示會親自到緊急會議,但好像不肯與他們合作。阿諾致電苡晴說想召開災民大會公佈消息給市民卻被一哥通緝。其後警員和「一哥」爆門突然拘捕眾人,阿諾重擊後腦暈掉,醒後被困在羈留室。「一哥」到來並嘲諷阿諾並說他居然不是警務處處長。有市民在警署外聲援,「一哥」趕來居然向他們開槍並有傷亡。到底「一哥」是誰?便是小說的疑點所在。

《What The 法-如果包公在民間  可否鐵面辨忠奸?》(書評)

 

《包青天》不管在90年代還是現在、不管中國還是亞洲地區,依然是膾炙人口的電視劇,因為包拯可說為公義之化身,面對任何刑案,皆能清廉正直,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地裁決,實在非常罕見。惟是否每一個裁決也是非常乾脆地定案呢?原來包公親姪包勉當官貪贜枉法,事情敗露後,親情令包青天公私兩難,但最後包公流下男子淚地決定大義滅親。如果我們是包拯,會否因為包勉是自己的姪子而饒他一命呢?假如我們能成為法官,去審理各種具爭議性的案件時,又能否中立理性地作出裁決呢?

這本書匯集了台灣十個具有爭議性的案例改編,讓我們在得知案情後能以自己的角度作出判決,並和真實案例中法官的判決作比較。它附上了法條和當地律師對法條和法律概念的解釋,讓我們知道為何法官能作出這樣的決定,並看看自己的理據是否充分和符合法律(台灣當地)。這一種具有互動性的法律書籍可謂實在罕見。

《幻愛-問世間情為何物?》(書評)

 

問世間情為何物?似虛似實、似真似假、似喜似悲、似近似遠。

這是我對愛的猜想,也是我看完幻愛後的得著。我認為幻愛小說比電影更多了一種味道。

小說情節與電影情節相同,我不妨長話短說:思覺失調患者阿樂看見葉嵐後幻想出欣欣並與其相戀,欣欣消失後葉嵐與他相遇並輔導他,不久後便相愛的故事。

我認為我可以從兩方面去探討:劇情上和書本上。劇情上我認為其非常新穎及特別,例如大部分故事都發生在屯門,給了我一種親切感和歸屬感。但我們不能太膚淺,只因取景而忽略故事主線,故事的取材已經很少眾,精神病很少會成為故事的主線,新鮮感自然增加;精神病友的內心世界實在非常難摸清,幻愛的細緻處理增添了專業感,惟反高潮位置出現了破綻,我作為過來人看見這有輕微出戲的感覺。

啊…說遠了,幻愛,顧名思義為虛幻的愛,但其實是可以由幻變真。一開始阿樂其實不敢去愛,因為他怕疾病會連累他人,直至他「看見」欣欣,給予了他新的希望。也許你會覺得與幻象拍拖很不正常,但試問假如他在真實世界找到寄託,他會愛她到無法自拔嗎?他一直以為欣欣是真的,但他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她是假的,他崩潰痛哭的那刻,我讀到哪裏心也因為他作痛。

【號外】《媽媽的神奇小子-不凡之路》(影評)


雖然我是叫小火龍書櫃,但都可以看一下電影,當初《幻愛》也是看過電影才看書,只要該電影好看,我也嘗試到場支持。近期奧運以張家朗奪金進入近期香港人的高潮,有人劇稱他和李麗珊將會成為大家議論文內常用的事例。但即使如此,我們卻忽略了殘奧第一金—蘇樺偉。這套電影正正提醒我們這事實,如上面所述,這是一套傳記電影,故事由偉出生到成為運動員,再到放棄跑步去工作,最後到重回跑道,最後一場比賽反高潮奪金、破紀錄結束。故事當然經過改編,但我相信大方向應該相同,其也有真人在拍攝背後監督。我認為我可以透過劇情由三個角度剖析電影: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淺談人生2》(書評)

「人生就像一輛火車,由甲站通往乙站,路程也許波折,也許暢通,但只要一到乙站,火車終會停下……」

話說在我小學臨畢業時,我作了一篇曰《淺談人生》給未來的自己,並盼望自己在未來能再次以此題繼續發揮。上段乃從小學那篇文章中整合出來的。那時的我入世未深,對生命的領悟根本有乏成熟,但那時我已有一項共識:「人難免一死的。」

死,可以死於自然,可以死於不幸。但死於絕症則非常難界定。墨瑞原是一名大學教授,非常喜愛教書和跳唱,

手舞足蹈的墨瑞(來源:網上)

惟在一次就醫中,他被診斷「漸凍人症」,肌肉將會萎縮和無法控制。他被判「死刑」,緩刑只有一至兩年,他竟然虛耗光陰在研究生死而不享受餘生,實在令人一開始感到費解;而作者米奇當初是墨瑞的學生,對其敬佩無比,但在其畢業後與其關係疏離。後來在一場電視節目得知墨瑞的消息,他決定在其臨終前探望他,墨瑞也決定向米奇講述各項人生道理,逢星期二的人生課便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