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

誰人才叫人積德?

人生必會做的有三件事,其中兩件是出生和死亡,餘下一件姑且不提。近日有知名人物辭世,該人生前任職傳媒演藝行業,具備街頭智慧,懂得追隨部分人的喜好行事,縱使藝術和專業的成就不高,還算撈得頗有名聲。中晚期擁護權勢,大異於主流民意和審美眼光,因此其人猝逝,換來不少人稱慶。遺孀勸大眾積口德,勿數亡者不是。本文不提逝者及其家屬功過私德,只從文化角度審視我們有否「積口德」的傳統。

 

不知何時開始,民間流傳「死者為大」的說法,近乎口號,每逢有人死,部分論者質疑他是否須為個人禍患負責,就有人說「死者為大」,不要非議死者;有惡人死,論者討論其功過,甚至讉責他死不足惜,又有人說「死者為大」,死者已矣,容讓安息。如是,武漢肺炎肆虐期間,有些歐美青少年不識好歹,舐馬桶拍攝短片,弄得染疫死亡,醫生、傳染病學家不應檢討他們的死因。希特拉、史太林、波樸(或譯「波爾布特」)殺人如麻,逼使全個國家民族陪他們瘋狂,搗毀文明,稍有識見者要噤若寒蟬,不應為歷史下恰當註腳,不應警誡人類犯相同罪行。

 

米雅書單-昏迷指數三分

米雅推薦書名: 昏迷指數三分

作者: 唐貞綾

出版日期: 2022/11/4

出版社:寶瓶文化

「知識並不等同智慧,知識是別人的,可以透過學習變成自己的一部份,知識在書本上找得到,而智慧沒辦法,只有經過生活的體驗或體現,才能慢慢在自身養出智慧。」

一本於醫院急診室加護病房外傷重症醫療中心產出的書 在生死面前 人性的本質展露無遺 在世界上最寫實的場所工作 書中30多篇小故事 有心碎、失望、懊悔 也有溫暖、感謝、圓滿 每篇都是存在作者心海的經歷

【閱讀分享】《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 2: 精疲力竭的一天》

作者:南宮仁

譯者:梁如幸

出版:時報出版

 

✵ 提要:

《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 2: 精疲力竭的一天》是由韓國一位醫生兼作者南宮仁,繼《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 1: 徘徊在生死邊界的急診故事》一書後的第二本散文集。此書收藏了多個作者在急症室遇到各形各色的現場故事,包括無法言語的受虐嬰孩、器官衰竭的年長者、氣爆燒傷的工人、從高處墮下的幼童、罹患平腦症的孩子等,以及苦撐過無數日子的醫者心聲。從往返急症室的患者所背負的故事中,能映照生命的脆弱,也帶出韓國社會、醫療體制的不公義。

 

✵ 讀後感:

由於故事都是取材於作者自身的經歷,救助病患的過程十分具體,讓我猶如身歷其境一樣。這是我第一次閱讀跟急症室相關的書藉,急症室就是一個非常急促混亂的世界,醫生每天都要為不可預測、突發危急的患者作出即時反應,並為他們尋找最有效的治療。不出所料,又是一本讓人扎心的書。

 

|死亡,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嗎?

關於死亡的思考

【閱讀分享】《我離開之後》

作者:蘇西·霍普金斯 (Suzy Hopkins)

繪者:哈莉·貝特曼 (Hallie Bateman)

譯者:王岑卉

出版:北京日報出版

 

✵ 提要:

這是一本由母女二人合作完成的繪本,關於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包括平常生活,人際關係,人生決定,戀愛,婚姻,教育孩子等,由母親離世以後的第1 天到2000天,開始的時間較緊密,後來的較疏落。

 

以及那些她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

 

溫馨小提示,在開始閱讀時,準備紙巾,因為這是一本會讓你又哭又笑的書本。

 

✵ 讀後感:

 

|忍受痛苦與折磨,重新定義幸福

人生漫長,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是每個人都要面對和需要學習的課題。當母親,生命中重要的人,一個雖然平常經常嘮叨,但遇到挫折、人生不順境時,想要立刻傾訴;每當在家裡找不到需要的物品,第一個喊到;總會擔心你吃不飽穿不暖的那個人永遠不在身邊的時候,會感到無助、悲傷、孤獨、沮喪。

 

生死有時

生死有時,這是一個深邃而又神秘的話題。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命都是有限的,而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正是因為有了生死,我們才更加珍惜和感激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當我們面對生死時,我們會想起很多事情。我們會回憶起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美好時光,還有那些讓我們感到悲傷和痛苦的時刻。我們會想起那些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的人,以及那些永遠無法忘懷的經歷。生死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一切,因為我們知道,它們都是有限的,而我們也只有一次機會去體驗它們。

生死也讓我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終點時,我們會問自己:我做了什麼?我曾經為了什麼而努力?這些問題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生死讓我們更加勇敢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我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同時,生死也讓我們更加感恩。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我們會感慨自己曾經擁有的一切,包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們會感激那些陪伴著我們走過生命中的每一步的人,並且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的所有美好。生死讓我們更加明白,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財富和權力,而是那些真正能夠讓我們感到幸福和滿足的東西,例如愛、友情和家庭。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淺談人生2》(書評)

「人生就像一輛火車,由甲站通往乙站,路程也許波折,也許暢通,但只要一到乙站,火車終會停下……」

話說在我小學臨畢業時,我作了一篇曰《淺談人生》給未來的自己,並盼望自己在未來能再次以此題繼續發揮。上段乃從小學那篇文章中整合出來的。那時的我入世未深,對生命的領悟根本有乏成熟,但那時我已有一項共識:「人難免一死的。」

死,可以死於自然,可以死於不幸。但死於絕症則非常難界定。墨瑞原是一名大學教授,非常喜愛教書和跳唱,

手舞足蹈的墨瑞(來源:網上)

惟在一次就醫中,他被診斷「漸凍人症」,肌肉將會萎縮和無法控制。他被判「死刑」,緩刑只有一至兩年,他竟然虛耗光陰在研究生死而不享受餘生,實在令人一開始感到費解;而作者米奇當初是墨瑞的學生,對其敬佩無比,但在其畢業後與其關係疏離。後來在一場電視節目得知墨瑞的消息,他決定在其臨終前探望他,墨瑞也決定向米奇講述各項人生道理,逢星期二的人生課便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