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給自己一個閱讀大平台吧!

你會覺得讀書很難?讀得慢?好不容易看完卻好像吸收不多?沒有帶來什麼改變嗎?今天介紹的《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或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作者金炳完的人生經歷很奇葩。原是三星研究員的他,因意識到上班人生有如落葉而毅然辭職(這……),並開始在圖書館展開閱讀挑戰,花三年讀了一萬本書。而這本書就是要推廣這個幫他高速博覽群書的「串聯閱讀法」。

這篇心得會先講解串聯閱讀法是什麼玩意兒,跟傳統閱讀法相比有什麼優點;接著會從我的角度談談這樣的閱讀法,在操作可能有什麼盲點;最後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會怎麼運用串聯閱讀法。

   

【什麼是串聯閱讀法】

串聯閱讀法又名「平台閱讀法」。這是作者從網路時代巨頭中得到的啟發。他認為谷歌、臉書或是亞馬遜等公司,之所以可以成為巨擎,關鍵就在於它們創建了「平台」。像臉書本身並不生產內容,卻藉由龐大用戶上傳貼文、彼此互動,進而產生極大影響。

作者將這樣的觀念延伸到閱讀。書中提到,知識的擁有與擴張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建造一個串聯知識,進而發想、演化的平台,效果會更巨大。

[閱讀心得]聽說你在創業

我們似乎都忘了老闆也是人~

話說台灣人真的很喜歡心理測驗!
臉書上常有被朋友洗版的測驗結果,
無可厚非在填科系、找工作前,
性向測驗或職涯測驗更是不容錯過…
但不知~
當「老闆」這項,
是不是也可以測量出來呢?

你是否很好奇老闆需要具備什麼特質呢?

李開復曾提及創業者需要具備的十項能力,
1.強烈的慾望
2.超乎想像的忍耐力
3.開闊的眼界
4.善於把握趨勢,又通人情事理
5.敏銳的商業敏感性
6.拓展人脈
7.謀略
8.膽量
9.與人分享的願望
10.自我反省能力

看到這洋洋灑灑的十大項,
感受到老闆真是個超強堅定的人啊!
再看看自己的特質與個性,
一點一點地劃掉刪掉,
所剩寥寥無幾,
十足的衝進隨之冷卻下來,
但心裡仍猶豫著真的要創業當老闆?

[閱讀心得]正向聚焦

《你的臉上打的是什麼光?》

「你每次都這樣,一直都這樣」,
「我哪有每次!」、「我哪有一直」,
相信這對話,
不管在家庭、職場中都很常聽見,人們總是把過往舊記憶堆疊於當下,一股腦兒又翻起舊帳來,即使並非全然的事實,造成「每次、一直」揹著黑鍋來強化指責的說服力,而你對孩子/家人/朋友的指責、證明又想得到什麼呢?

我想~你想達到的無非是行為的改正,而指責、懲罰、打罵,似乎只讓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遙遠、行為日趨偏差。
這時不妨試試陳志恆老師的「正向聚焦」,在觀察「行為不會一成不變」中,運用感官詞彙的「事實描述」與「正面評價」,真誠且專注地聚焦在孩子「有做到」、「做得到」的地方,讓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被看見,感受到自己被接納,增強孩子的力量,進而更願意去做出那些受到歡迎的行為。

記得有次我與米粒又鬧得僵持不下,我緩緩地說出對於孩子的觀察,「我發現你今天生氣時,沒有亂丟東西」、「我知道你生氣了,今天生氣沒有大哭大鬧」。
一開頭米粒還愣了一下,我想是麻麻沒有一開頭就罵他、指責他,而是說出今天他做得不錯的行為,透過短短幾句話,原本掛著怒氣沖沖的眼神軟化了,彼此少了怒氣接下來的對話就容易多了。

《大家都這麼說,所以就得這麼做嗎?》閱讀心得分享

別人怎麼說,而我應該??

  從小父母以及老師都會告訴我們,現在應該要做甚麼,例如:該吃飯囉、該洗澡囉、該睡覺囉、該寫作業囉、該考試囉……現在的我聽了就覺得很煩!

  這個社會的輿論會告訴你怎麼樣叫做成功:有車?有房?年薪百萬?位高權重?家庭美滿?子孫滿堂?

  但很少人會跟你說:來!告訴我你真心渴望的夢想,對於這個夢想你要怎麼樣去實現?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有過的那些夢想嗎?我想成為音樂家、你想成為畫家、他想成為科學家…我相信一定有些人的父母或師長會跟你說:那個賺不了錢、做這個會餓死、做這個沒有前途…之類的。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愛因斯坦…沒說過這句!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書

  很多人都說要「做自己」,要「活出自我」。但你真的知道什麼叫做「自己」嗎?什麼叫做「自我」?

《改變你人生的想法整理術》:把你的想法「具現化」吧!

你會不會常覺得有各種目標想完成、各種問題想解決,卻總是心想事不成呢?或許,你可以學習試著「整理」想法!今天介紹的這本《改變你人生的想法整理術》,作者福柱煥有個很酷的職稱:想法整理諮詢師。而他正是運用這套想法整理術,幫助無數人實現心中的渴望。

這篇文會先談談為什麼我們需要整理想法;接著介紹3種整理想法類型:樹型、矩陣型圖像型;最後則會分享兩種好用的整理工具:心智圖、曼陀羅,除了講解如何操作,也會順便聊聊我在生活上怎麼用它們。

   

【為什麼要整理想法】

為什麼想法要整理呢?心動不該馬上行動嗎?

如果只是上廁所、開筆電這樣簡單的想法,直接行動當然沒問題。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想法就像毛線般雜亂纏繞,必須先有系統地整理它們,才能生成有效的行動。

像書中的「N-Jober趙歐膩」,雖說是透過作者一步步指引,才設計出她的YouTuber頻道架構,但這些想法其實原本就在她大腦中了,只是因不懂整理才難以看清答案。

[閱讀心得]再見吧!橄欖樹

愛鑿在哪裡,就烙下你最深刻的牽掛…

儘管選擇平凡的場景、不聰明出眾的主角,也不一定有好的結局,但只要掛上張友漁,就是好故事的品牌,值得一再大力推薦…


一個能聽風說故事、看樹說故事、看路邊堅持優雅姿態的小貓說故事、故事內容皆來自生活的觀察,連某天看到自己,也把自己童年說成一個故事,這就是《再見吧!橄欖樹》的起頭…


在台灣六七十年代間,坐落在東部花蓮的山上,有一棵八十歲的老橄欖樹,透過橄欖樹的口吻,講著山中不過十多戶的居民,即便距離甚遠的鄰居,仍存有許多恩怨情仇,像是喜歡佔人便宜的阿旺伯、愛摸過路女孩屁股的猴尖仔、與張、潘家因侵佔土地而逐漸擴大的嫌隙等。

這些看似平凡庶民的生活、在作者的豐富情感的筆觸下,猶如戴上3D立體眼鏡,把橄欖樹及六悅小時候的場景,都拉到你眼前真實上演著,像是,每天上學必經的冒險之路、屋簷咚咚咚的橄欖落果聲、咬著苦澀滋味的橄欖大賽、一夜被颱風土石流魔鬼沖毀家園的無力、
七寧被河水沖走時心裡的愧疚自責。這些文字就像是有魔力一般,一同經歷人們的喜怒哀樂、彷彿穿越時光隧道,重溫那段青澀的成長歲月,與對土地深深的眷戀及感謝。

我雖沒走過山路去上學,但每天穿越稻田到學校的泥土路、雨天泥濘走著走著而有啾啾聲的雨鞋、邊抓青蛙邊跳的上學時光,皆是我難忘的童年回憶。

[閱讀心得]無意良母

媽媽必備耍廢生存

帶著期望的眼鏡的爸媽,把內心的遺憾與期望,通通塞往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現代的父母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寶,常認為要給孩子「最好」的,反而變得太用力在當父母。

反到「耍廢」在父母圈不太盛行,但殊不知耍廢有三好,家庭和樂、孩子自主與身心都健康…

來看看資深人母賴曉妍的《無意良母》,在不取捷徑、不找濃縮、不遵循教養規則,如何與孩子一起創造出屬於彼此的成長故事。

喜歡書中提及:「她沒有意思要成為別人眼中的,或是社會上所謂的好媽媽」
讓父母的角色有了不同的面貌,重點是,只要能接受自己的面貌即可。

自己近期體悟,養育孩子的路上,總覺得是陪著孩子一同成長…

但實際上,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才是那個更需要你陪伴及照顧,缺少愛與包容而嗷嗷待哺的孩子阿~

孩子~
媽媽先照顧小時候的自己去了,你們自己處理~

#無意良母
#賴曉妍

[閱讀心得]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

外在的問題,往往卻要向內看~

一般人想解決問題,總透過說服、說理、命令或指責,看似平順地解決了問題,但反覆出現問題依舊困擾著雙方。


如同荒廢課業的學生,在父母耳提面命與師長不斷鼓勵下,孩子都知曉該認真於課業,認真訂定了密密麻麻的讀書計畫,但每到了夜晚,只剩下無法達成而產生的自責與失落感,日復一日而無法由自責中脫離。

也像是想營造和樂手足關係的我,遇到爭執就當法官評判,有問題就責罵或處罰孩子,處罰過後又只剩下後悔自責。
下一秒手足依舊吵鬧不休,日復一日只落得吵吵鬧鬧的家庭氣氛。

猶記要將薩提爾導入學思達時期,輝誠老師總是希望要求能建立一套好奇的問話SOP,阿建老師總說:「這不是一個套路,而是帶著好奇想去了解一個人,真心地想關心他」

邀請你試試阿建老師好奇的句子,「你還好嗎?」、「發生了什麼事嗎?」,套用在不同應對姿態、語氣、講話速度與內心狀態,給人的觀感迥然不同…

阿建老師提倡,改變的第一步,不妨從好奇、了解孩子的內在開始,不要急著解決問題。
父母也需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多與孩子對話。透過對話了解孩子,讓孩子擁有覺察、改變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行為。

[閱讀心得]允許自己選擇愛

愛自己,簡單的事變得不簡單


書中的封面寫著一段話~很讓人深思
你可曾想過:在你的生命哩,你的父母曾經傳承了什麼給你?
而你又打算傳承什麼給你的孩子?


愛自己,為何要允許?你曾經思考過這問題?問問我愛自己嗎?

書中描述原生家庭得不到愛或缺乏愛,反被自己的生氣而取代,尤其是對自己的生氣,生氣自己不值得,悲劇就輪迴於生命之中。
反觀於憤怒與恨的背後,往往是更深層的渴望被愛,而明明渴望愛,為何盡是用恨在索求?

作者馮以量是一名馬來西亞的資深輔導員,從一個三度自殺未遂轉變成助人工作者,之間的轉變甚大。

本書記錄作者的薩提爾家族治療現場、對話與雕塑,回顧自己的原生家庭,因人有一部份的影響,是來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如原生家庭父母的身教、父母夫妻關係的氛圍等種種的記憶,它會堆疊在我們的心裡與頭腦裡,這些記憶會影響我們怎麼繼續活著。

作者藉由對話引導個案發現原因、找到理由,且不要把它當作藉口,試著去看待目前遇見的問題,與在原生家庭所經歷的遭遇,期望能以超越原生家庭所帶給我們的學習,把傷害還給過去,力量還給自己,創造一個更圓滿的自己~

[閱讀心得]老ㄙㄨ老師的同理心身教

最後,誰贏得你的真心?

我們過往的家庭、教育與社會環境下教導孩子如何與人競爭,使用對和錯的方式對人們下判斷,與習慣用命令與控制的語氣作為溝通方式下,怎麼能要求我們心中能具備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現今社會愈來愈被重視的能力,但,同理心要怎麼培養呢?

歡迎一同來看看,老ㄙㄨ老師的同理心身教。

老ㄙㄨ老師書中並非講述技巧性的方法,而是誠實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像是心裡藏著害怕與擔憂,卻用生氣來掩飾傳達,老ㄙㄨ老師藉由每次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勇敢卻不是逃避的態度去面對自己,最後再繞了一大圈後,總能撥開雲霧,看見彼此的真心。

我對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句
“我捫心自問,為何擔心一個人,會瞬間轉化成生氣的情緒?那生氣情緒的底層,又是什麼?” — 老蘇老師

我也時常覺得困惑,為何擔心與焦慮變成了生氣~原來是來自家庭的成長背景,一個不擅長說愛的家庭中,因愛而生的焦慮,經常轉換成某種對立的憤怒情緒。而那生氣的情緒底層,竟是藏著滿滿的害怕,害怕我在別人的心中不完美、怕別人不喜歡我…...

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自己身上沒有的,有同理心的孩子,是需要在有同理心的環境下成長……

#老ㄙㄨ老師的同理心身教
#蘇明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