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修練

[認知心理7]從認知理解情緒

我試著總結一下要想法和情緒的關係.

“首先是...情緒是主要是被想法, 多於外在環境影響...”

“然後是這些想法很多時候是自動的, 很難察覺的, 而想法的內容剛影響我們所感受的情緒類型”

“如果想法變的不現實, 就可能會導致情緒困擾或是過度反應”

我寫下了簡單的筆記摘錄著重點, 同時也回想著治療師對我說的話.

“所以, 我會覺得焦慮並不是純粹因為工作或是上司對我的要求...” 我看著我桌上還有上禮拜我上司叫我打電話給他的字條.

“而是因為...我在看到這些事情的時候的想法...” 我努力的回想我看到這張字條時候的想法.

“我看到這張紙的時候, 我覺得我可能要被罵了, 我覺得我可能又做錯了什麼事...”

“然後, 因為我的想法讓我覺得我可能被罵後心裡會受傷, 所以覺得焦慮...” 像在拼拼圖一樣, 我嘗試把治療師跟我講的話和我的經驗拼湊在一起. 我覺得這總算是一個我能理解的角度, 至少這我覺得得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 而不是我失控了.

“嘟嘟嘟---!嘟嘟嘟---!” 電話一時間打斷了我的思考. 另電話的另一頭的人如我所料是我的上司.

[認知心理6]情緒困擾的思考模式

“而且, 過度反應通常伴隨著一些特定的思考模式, 我們不如檢視一下你在跟上司見面的時候的想法吧” 治療師說著.

“首先, 你還記得我們之前談過的自動化思考嗎? 你覺得你當時有在覺得焦慮的時候, 有被自動化思考影響嗎?”

“自動化思考是指我們的像是自動一樣產生的情緒反應, 沒有經過什麼有意識的想法...” 我回想著這個治療師跟我講過的概念.

“的確, 我記得我在我上司的房間的時候, 我的焦慮情緒來的很快, 就想是反射動作一樣”

“嗯, 還有一點是, 思考會變得個人化(personalized)或自我中心, 也就是說會把很多明明跟自己不相關的事情都看成和自己有關.

“這個...我不知道, 我上司在跟我會面時候的語氣, 態度, 表情, 應該都是跟我自己有關吧?” 

“怎麼說?”

“嗯, 就我覺得他跟我講話時候語氣很冷淡, 態度嚴肅, 還有看起來不滿的表情都是因為不喜歡我, 或是不滿意我的回答吧” 我嘗試說明我的想法.

“那有沒有可能是你高估了這些觀察和你的關係呢? 像是可能他平常跟人講話就是這樣?”

“他的確是個這樣的人, 可是他在跟我會面時有這種表現, 很難說跟我沒關係吧?” 我有點質疑的反問.

基礎教練提問技巧 - GROW

「當你委派下屬工作時,出現『口應心不應』?」

「當你問問題時,對方出現答應十分含糊?」

筆者今次想為大家分享一個簡而實用的工具:GROW提問模式,以幫助大家解決以上可能遇到的情況。

 

GROW教練提問技巧是一種常用於教練與被教練之間的互動中,以引導被教練自我發掘解決問題的技巧。GROW是由四個字母所代表的,分別是Goal (目標)、Reality (現實)、Options (選項)和Will (意願),以下將會逐一介紹。

 

Goal (目標)

這個階段主要是引導被教練釐清他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也就是明確地定義問題和目標。透過提問,例如「你希望在什麼時候達成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對你來說有多重要?」等,來協助被教練確立清晰的目標。

 

Reality (現實)

在這個階段中,教練將會引導被教練去面對現實中的限制和阻礙,並且評估目前的現狀。透過提問,例如「目前情況是怎樣的?」、「有什麼限制或困難嗎?」等,來協助被教練了解現況。

 

Options (選項)

[認知心理5]過度反應 (Overreacting)

在今天的辦公室, 我一直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自上次我的上司跟我說要跟我會面之後, 他都一直沒有找我, 但今天他終於叫了我去他的房間.

如坐針氈的我手心冒汗, 心跳加速, 等待著上司的指令.

“之前交給你的工作都應該做好了吧?” 他開門見山的質問.

“差不多了...” 最近因為工作繁忙加上自己的情緒問題, 所以工作進度拖延了不少, 所以我也只能這樣回答. 聽到自己有氣沒力的聲音, 我也很擔心他的反應.

“差不多是差多少?” 他的聲線聽起來像是已經責怪我一樣.

“再...再過幾天就好了” 我勉強自己的回答, 因為我真的不敢想像如果我要求更多時間的後果會是怎樣.

“好, 那下禮拜我再把新的工作交給你, 沒問題吧?”

“是...是的”

回到自己坐位的我, 腦中仍纏繞著剛剛的情境. 明明只是短短的對話, 我卻戰戰競競的擔心了一整個禮拜, 明明已經有跟治療師聊過我覺得焦慮的事情, 但剛剛卻腦中一片空白, 完全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一想到自己被迫而承諾的限期, 還有下禮拜的新工作, 現在在我腦海中的就只有壓力.

---

[認知心理4]情緒的主題

“你覺得為什麼被不喜歡會不開心呢?” 治療師問了我一個看似簡單卻很難回答的問題.

“被不喜歡就是會不開心啊, 不是很自然嗎?” 我實在想不出什麼解釋.

“那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在想到被同事不喜歡, 直到你覺得不開心之間, 有任何的感受或想法嗎?”

“被不喜歡...還有不開心...可能是一種若有所失的感覺吧”

“若有所失其實是蠻好的講法, 你想想看, 我們覺得不開心的時候, 通常都是因為失去了一些什麼吧? 比如說錢包掉了, 或是更嚴重的失去健康, 或是親朋好友” 治療師講出了他的答案.

“可是, 我被不喜歡也沒有失去什麼啊” 雖然我同意損失是各種傷心的共同之處, 但我還是覺得這理論沒有解釋到我為什麼我會不開心.

“但損失或是失去什麼的定義其實是很廣的, 雖然你被不喜歡的這件事上面沒有失去什麼物質, 但可能你覺得你失去了跟他友好的關係, 又或者是你的自尊吧”

我安靜了一下, 想著我是不是如治療師所說的, 因為被不喜歡而覺得失去了什麼. 對我而言, 這個同事雖然不是什麼親朋好友, 但我還是期望跟他維持良好關係吧.

“我想, 我可能是覺得, 如果被他不喜歡, 我會覺得失望吧, 因為我蠻期望可以跟他維持好的關係的”我把我的想法告訴治療師.

[認知心理3]想法影響情緒

在面談室中, 我和治療師繼續剛才的討論.

“那我們再舉一個例好了, 你今天有遇到一些影響心情的事嗎?” 治療師問.

“我想一下......嗯, 今天早上, 我同學跟我在走廊上擦身而過, 但他卻沒有跟我打招呼, 老實說, 我是不開心了蠻久的, 然後今天一整天我都沒再跟他講話了”

“所以在你遇到同事,和你覺得不開心之間, 你想想看你那時候有過什麼想法”

“我看到他面無表情的樣子...我覺得...他沒跟我打招呼是因為不喜歡我吧. 同事不喜歡我, 所以就不開心吧”

“如果我說你覺得不開心是因為你覺得被同事不喜歡, 大於覺得他沒有跟你打招呼, 你覺得這樣說合理嗎?”

“我不知道. 他不跟我打招呼, 很可能就是因為他不喜歡我吧, 不是嗎?” 我稍作反駁. 正常同事在走廊上擦身而過應該都會打招呼吧.

“但如果他有其他理由才沒跟你打招呼呢? 比如說他太忙一時間沒看到你, 或是他趕著去開會才沒有停下來呢?”

“如果真的是這樣, 可能我不會不開心吧...” 的確, 治療師講的是有一點道理.

“所以就算是同樣的狀況, 如果你的想法不同, 你的情緒也會有所不同吧?”

“嗯, 這我是同意的, 這樣我大概懂你的意思了, 所以我真的一直不察覺我的情緒有被這些想法影響”

[認知心理2]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oughts)

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 但坐在面談室的時候我總是覺得很緊張. 而且, 我坐立不安的樣子大概在治療師面前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我們都很明白心情會受外在環境影響, 但卻不了解內在想法對心情的影響...”

“嗯...” 我似懂非懂的回應.

“就比如說你現在是不是有感覺一點點緊張?” 果然, 我緊張的心情被治療師一眼就看穿.

“...嗯...是有一點點”

“那你覺得是為什麼呢?” 治療師接著問.

“可能是因為這邊是個新環境吧, 或是我的性格本來就比較容易緊張” 我覺得我這樣想這樣其實也算合乎常理.

“但我也有遇過一些第一次來這裡的人, 他們並沒有覺得緊張, 反而有人表現的蠻期待的, 你覺得是為什麼?”

“嗯...可能他們不覺得來到新環境是讓人緊張的事嗎?”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但還是講出了我的猜想.

“嗯, 這樣講也不錯, 其實啊, 我們的情緒很大部分是比我們的思想, 多於被我們的環境所影響的. 你試想想看你在剛剛坐下來感到緊張的前一刻, 你的腦中有什麼想法嗎?”

“嗯...我剛剛在想...” 我想了一會, 停頓了一下, 才想到了一個可能性. 

“...我可能有在想我不知道今天你會跟我討論什麼, 還有, 我不知道我會不會表現得不好”

[認知心理1]工作焦慮

星期一早上, 當我踏進辦公室的一刻, 就已經看到我桌上的一張令人不安的紅色便條, 上面寫著我最害怕的兩個英文字”Call me”, 還有一個象徵著我上司冷漠語氣的full stop. 

就像是反射動作一樣, 我瞬間感到血壓驟降, 驚恐的感覺龐罩著我, 雖然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 但根據我以往經驗, 我只有不好的預感.

看著電話, 我猶豫著. 心裡一方面知道我沒有別的選擇, 但另一方面卻只想逃避, 就算只是晚一點遇到他也好. 思索了整整十分鐘, 我才能鼓氣勇氣拿起話筒, 按下我不想按下的號碼.

“嘟...嘟...嘟...” 我的心跳隨著每一下的電話的聲音而加速. 直到我上司的聲音響起.

“喂, 我剛剛看到了你的便條...” 戰戰競競的我努力的克制著心裡的恐懼.

“現在幾點了?” 電話另一頭卻沒有理我在講什麼. 但我聽到之後也明白了他的言下之意.

“九點十分, 不好意思我晚了一點” 我心理後悔著剛剛因為焦慮而猶豫不決的自己, 口中只能跟他道歉.

“我再找你好了” 只講了一句話, 他就掛上了電話. 此時的我感覺好像自已又再一次做錯了什麼, 忐忑不安.

---

“所以這就是昨天早上發生的事嗎?” 坐在我對面的治療師對我說.

甚麼是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剖析安靜離職的心態

「算吧喇唉……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

作為一名抱有安靜離職心態的員工T先生,坐在茶水間Pantry前,感到彷徨和失落。每天來到公司,「已經Feel到」不再感到興奮和熱情。工作任務變得乏味和重複,而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已經不再符合我的期望。

 

對話發生於早前,筆者為某間企業進行培訓,對象為一班「00後」的新晉主管進行培訓前評估…然後發現出現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心態的T先生……

 

「我唔想再同同事交流,亦唔想參加公司活動,但同時我又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同內心不滿。我想離開呢度,但同時我又唔想失去我份工作同穩定收入……(對話帶出無奈)…」

T先生的內心對話像是一個糾結的謎團,似是不斷地在他腦海中旋轉。

「我問自己,係唔係我需要更多嘅挑戰同機會?定係我需要一個更適合我嘅工作環境和文化?我應該留下來直到找到一份更好嘅工,定係該直接離開?」

 

如是者,T先生感到沮喪和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不想讓公司和同事失望,但他也不想繼續在這裡浪費我的時間和才能。T先生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職業生涯道路,但同時也害怕面對未知的風險和挑戰。

 

黃金圈法則 – 如何應用於銷售?

當企業推出新產品或服務時,前線銷售人員是否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直接可以提高銷售成功率。筆者今次想為大家介紹一個著名而易而的「工具」,有效幫助我們提高銷售/演說的組織力:黃金圈法則 (Golden Circle)。

 

Simon Sinek的黃金圈法則是一個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的概念,包括銷售和市場營銷。黃金圈由三個元素組成:為甚麽 (WHY)、如何 (HOW)和甚麽 (WHAT),幫助企業定義其目標、創建獨特的價值主張,並與其客戶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企業如何利用黃金圈來改善其銷售技巧。

 

首先,讓我們定義黃金圈的三個元素。為甚麽指的是企業存在的目的或原因。這是企業與其客戶之間創建的情感聯系。如何是企業提供其產品或服務的過程或方法。這是使企業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的獨特價值主張。甚麽是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這是客戶獲得的有形產出。

 

要將黃金圈應用於銷售技巧,企業需要從了解其客戶開始。這意味著了解客戶的需求、偏好和痛點。一旦企業對其客戶有了很好的了解,就可以使用黃金圈有效地傳達其價值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