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百年日旅史走過的軌跡:我讀《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150年史》

書封取自博客來

 

2019年,殘暑的東京。午後,頂著日照,在門前仲町附近的BOOKOFF,店取了幾本二手書,內田宗治的《外国人が見た日本 「誤解」と「再発見」の観光150年史》就是其中之一。當新冠疫情的鐵幕,封鎖了過往自由旅行的通路,紙上的旅行史閱讀,就成了封關期間的慰藉。

現職為自由文字工作者的內田宗治,以其過去擔任旅遊指南系列書主編,與產經記者的背景,在2018年出版了這部追索日旅史前世與今生的著作,近日以《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150年史》的書名,在台推出繁中版。

旅行與生活的反思

          三年疫情過後,各國開放邊境,不同宣傳活動歡迎着世界各地的旅客,如旅行團和自由行。日韓台可說是香港人的「家鄉」,那些曾經熟悉的地方,現在終於能重遊舊地,品嘗地道的泡菜、壽司和滷肉飯。在香港,旅行是我們的娛樂活動,吃喝玩樂是旅行的主旨,在金錢為主的城市,旅行是都市人的救生艇,逃離重複不斷的生活,到別的地方享受着不一樣的生活,這樣我們得到幾天的止痛藥,因為我們都希望透過出走忘記都市生活的痛苦。在這裡工作賺夠錢,到別的地方消費,幾天後,在石屎森林繼續營營伇伇的賺錢,再坐上另一隻救生艇,香港人就這樣困在消費主義的陷阱中,就像西西佛斯一樣,把大石推到山頂便滾回山腳,顯得多麼無力。

 

         這個風氣下,我們慣於只滿足物質上的快樂,卻失去了反思的時間,忽視了靈魂的需要,人生的決策權逐漸被剝削。而旅行是否只有吃喝玩樂?旅行是否可以有另一層的意義呢?能借旅行反思自己的生活嗎?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美食筆記13-「市場中的一碗溫暖-東市蔡家本產羊肉」

「市場中的一碗溫暖-東市蔡家本產羊肉」

嘉義,古稱諸羅、桃城,也被稱為「民主聖地」不但是台灣中南部大縣更是環島旅行中必須著重安排數日行程的重點,本身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與飲食特色,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市場美食!

位於嘉義市東區忠孝路上的嘉義東市場就是來到嘉義必去的景點之一,據嘉義市政府所載東市場自清領時期便有雛形,直到日治時期正是被規劃成立,由於長年來的累積,除東市場本身之外的鄰近街道也集結成市。

因此逐漸成為一個範圍廣大的大型早市場,不論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生活必需品通通買的到,而東市場內則變成了像是美食街一樣,許多特殊的美味都隱藏其中,對於嘉義人而言東市場就像是一個大食堂,要吃古早味的美食只要往那裏去就絕對沒有問題。

迷路才是屬於自己的旅行:解決問題的兩地差異

說到筆者偏愛的地方,肯的是台灣,特別是台北。不過,不少人也會說,就算是生活在台灣的人,都不太喜歡台北,其中一個反感的對方,是台北的交通。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城市的設計是為了照顧甚麼而設,便會長成甚麼樣子。而我深信台灣街頭最特別的景象,應該是這個:機車等候區。

 

土地問題引發的交通問題

 

單說台北範圍,其實對比於香港,就只是兩個新界分區的組合大小(大埔+西貢/元朗+北區),但卻住了二百五十多萬人,因此可以想像得到其人口稠密的程度比起香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應付如此稠密的人口,台北市擁有相當發達的交通系統,例如發展了全台灣第一個捷運系統,結合陸上的鐵路,並持續地發展中。

 

隨著台灣在近代的經濟發展極為迅速,位於台灣的核心,台北的居民也就開始富有起來。可以想像的是,當一個如此稠密的都會區,交通的繁忙程度只會越來越嚴重,而與此同時,人們又開始稍為有點錢的時候,為了節省公共交通的輪候時間,很自然會傾向擁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可是,同樣是因為台北的佔地太少的關係,私家車的出現其實同樣令路上交通嚴重擠塞,在兩者中間取了一個平衡,便很自然會轉而發展擁有機車,也就會香港人說的電單車。

 

照顧機車變得更多機車

 

銀幕前後的爽玩與辛酸:電影「旅行的結束,世界的開始」中虛實交織的異國圖景

劇照取自電影臉書粉專

或許在局外人的眼中,站在旅遊節目最前線的主持人與外景團隊,能夠飛往全世界,到處趴趴走工作兼「爽玩」,不啻是令人稱羨的職業阿!

不過,觀眾在銀幕上所見的「爽玩」,從來不意味著所有旅遊節目團隊,在國外都是一邊做節目一邊爽爽的玩,主持人在鏡頭前表現出旅遊的愉悅,可能是多數旅遊節目營造的效果而已。電影《旅行的結束,世界的開始》(旅のおわり、世界のはじまり)劇中,就演映了團隊在烏茲別克取材背後,那些不會在銀幕上,讓觀眾看到的辛酸與困境。

由阿醬飾演的主持人葉子,與外景隊在取材的過程中,遭逢的文化衝擊可以說無處不在。諸如性別偏見、待客之道(おもてなし)、語言隔閡等,甚至取材還得考量收視率,使得團隊與當地協力者的合作上,如同騎乘一台鍊條久未補充潤滑油的單車。

你的旅行是放題式,還是廚師發板式?(下)

去旅行是指人們離開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到不同的地方去體驗不同的文化、風景、美食、人際關係等,以放鬆心情、增長見識和體驗生活。旅行的意義和目的不只是打卡、趕行程和追求物質享受,更重要的是體驗和感受旅行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成長。

在年輕時,人們可能更注重物質享受、刺激和探險,會選擇較為緊湊的旅行計劃,追求走遍名勝古蹟、體驗各種娛樂活動、嘗遍當地美食等。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人們的旅行需求和期望也會發生變化。他們可能更注重放鬆身心、體驗當地文化、與當地人交流、探索自然風光等,更願意慢下來、深入瞭解當地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因此,我們應該摒棄過度追求打卡、趕行程和物質享受的心態,而是以探索、體驗和感受旅行本身為重,慢慢地去發現旅行中的美好和意義。旅行不是為了追求價值回報,而是在旅行中探索和發現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意義,讓旅行成為一種充滿意義和價值的人生經歷。

博物館的一隅,留下一只行李:旅行史的小管窺(下)

截圖取自PTT日旅版

封關三年,重新登入久未訪問的背包客論壇與討論看板,補充點最即時的訊息。尤其事關能否順利出入境,防疫與通關的文件準備,與E化的填寫作業,得重新適應與封關前不同的規定與程序。

各種失格與落漆的旅人,仍是解封之後,最美也不曾改變的旅行風景之一。出發前夕,隨興瀏覽論壇,在機場領錯別人行李的烏龍,請版友協尋事主或苦主的發文,再度重現於討論版面。

再把視線轉回北海道大學總合博物館內,不小心被我踢到(真的沒有)的那只犬飼哲夫的骨董行李箱。

@【愛欲的夜晚】挪威

歐洲旅行一向是象徵浪漫與自由的代名詞,人們在歐洲的酒吧結識異性,從而展開無數精彩的愛情故事。在我流連忘返的歐洲之旅中,不經意間認識了一位來自中國的韓國混血兒-玄彬(代名)。他外表俊俏,聊天風趣,當晚我們幾乎談遍了千山萬水才來到主題。

玄彬告訴我,在挪威酒吧認識女性,能有超過七成的機會與女性上床。這樣的性經驗對他而言既是冒險又是轉瞬即逝的美好。他回顧著那曲折卻刺激的一夜情,彷彿又回到那瀰漫著愛欲氣氛的挪威夜晚。

那時他獨自在奧斯陸的一家酒吧喝酒,意外地與一位金髮碧眼的挪威女子搭話。她性感火辣,讓玄彬無法抗拒。而據他說,挪威酒吧裡的異性互動往往也相當自然開放,男女之間互動的門檻很低,只要大家心態放得開,愉快地尋求愛的激情便一觸即發。

這樣的性觀念對比之下,顯然與亞洲截然不同。在亞洲,人們對於性觀念依然保守,凝緩步調去了解彼此、交往,直至感情穩定,才會談及性。此舉源於傳統文化背景的潛移默化,即使夜生活發達,如今的亞洲人對待性問題也是謹慎小心。在如此迥異的文化中,挪威和亞洲的性觀念矛盾重重,不知何時才能抵達平衡之地。

@【歐洲的另類風景】代購現象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不同國家的特色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代購市場的蓬勃發展。然而,代購行為在歐洲卻成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牽動著許多外國人的思考。

在年度歐洲之旅中,我們目睹了一幕幕關於代購的奇怪現象。在一些知名奢侈品商店,隨處可見身穿時尚服飾的中國顧客,手上拿著名牌包包和一部分商品價值不菲的紀念品,場面甚至有些令人費解。人們拿著手機、相機,載歌載舞地與那些商品合影,就像遇到了令人陶醉的大明星。這些顧客的一舉一動都在默默地向人們展示著:對於物質享受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買!買!再買!

許多外國人對這些奇怪的代購現象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原本慢條斯理的歐洲人們對於這些購物狂者流露出強烈的困惑和驚訝,甚至在心中為此埋下對不同文化的疑問。他們感叹“難道進入奢侈品商店就像進入了一個完成人生夢想的殿堂嗎?”有的甚至戲謔说到:“這些人無疑是在幫商家排解了存照行銷壓力”。

@【教育之城】德國

去德國旅行才發現德國是世界上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堪稱綠色經濟的典範。這要歸功於德國政府制定的全國統一的綠色政策和措施,以及德國民眾對環保問題的高度認識和配合。從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和生物分解等各個環節,德國都展現出極高的紀律、尊重和規劃能力。民眾將垃圾分成五大類:紙類、玻璃、塑料、金屬和有機廢物。要求民眾外出時,也要時刻注意將垃圾放到正確的回收桶中,否則可能會被處以罰款。這種紀律要求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他們自小就養成了遵守規章的習慣。

德國在公民教育方面的努力表現得非常突出,這源於德國獨特的教育文化。全國各地的德國人都非常重視教育,並將之視為推動社會進步與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他們認為,教育可以幫助個人實現自我,培養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教育鏈"(Bildungskette)為例,這是一個積極投入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德國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并支持,由學前教育開始,優化教育資源和教育質量,確保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並且在12至18歲青少年期間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政治意識為重點,以提升公民的政治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