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決定生命的名條:《辛德勒的名單》影評(微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辛德勒的名單》由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一部1993年的歷史劇情片,由Liam Neeson飾演Oskar Schindler。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Oskar Schindler在納粹德國統治下救助猶太人的故事。這部電影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實的描繪而聞名,並獲得了廣泛的讚譽和多項獎項。

    

    1.劇情簡介:

    

  《辛德勒的名單》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德國企業家Oskar Schindl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何救助猶太人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納粹德國統治下的二戰期間。Oskar Schindler是一個商人,他來到波蘭的克拉科夫併購得一家工廠。最初,他只關心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從猶太人手中獲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目睹了猶太人遭受的殘酷迫害。

@【認真的國家】德國 vs 瑞士

在德國和瑞士的旅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這兩個國家人民對事情的認真程度,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德國,人們非常重視事物的精準度,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還是產品的製作,都堅持精確無誤。例如,德國製造的汽車以其高品質和精確性而聞名於世。即使在鐘錶、機械設備等方方面面,德國製造的一切都以品質卓越而引以為榮。

相較之下,瑞士人則傾向於每日努力做少量的事情,並通過這種方式累積成功。瑞士人有著堅持做一次正確的事情而不需要多次修改的信念。他們認為,即使只做一次,也要十分用心地去做到完美。瑞士人不喜歡重複多次的方法,他們堅信,錯誤的方法永遠都是錯的答案,應該只使用一次正確的方法來達成目標。瑞士人非常重視時間觀念,認為時間就是金錢。他們會準時完成工作或參加活動,並期望他人也能遵從該原則。這種對待時間的態度使得他們在商業與個人生活中極為有效率,有助於他們取得成功。而在團隊合作方面,瑞士人也具有高度的合作精神和信任,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推動各種領域的成果。

香港人應該從德國和瑞士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在香港生活中,我們總是急功近利,一心追求眾多事物的成就。但這種心態卻往往導致我們不能專注於某一事業,致使最終一事無成,並缺乏專業。香港人需要學習德國人的精確度和瑞士人的專注堅持,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取得成功。

@【教育之城】德國

去德國旅行才發現德國是世界上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堪稱綠色經濟的典範。這要歸功於德國政府制定的全國統一的綠色政策和措施,以及德國民眾對環保問題的高度認識和配合。從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和生物分解等各個環節,德國都展現出極高的紀律、尊重和規劃能力。民眾將垃圾分成五大類:紙類、玻璃、塑料、金屬和有機廢物。要求民眾外出時,也要時刻注意將垃圾放到正確的回收桶中,否則可能會被處以罰款。這種紀律要求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他們自小就養成了遵守規章的習慣。

德國在公民教育方面的努力表現得非常突出,這源於德國獨特的教育文化。全國各地的德國人都非常重視教育,並將之視為推動社會進步與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他們認為,教育可以幫助個人實現自我,培養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教育鏈"(Bildungskette)為例,這是一個積極投入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德國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并支持,由學前教育開始,優化教育資源和教育質量,確保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並且在12至18歲青少年期間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政治意識為重點,以提升公民的政治參與能力。

德國特別款 - 有平台的馬桶 - Flachspüler-WC

在德國有一種很特別的坐式馬桶,它的外觀和一般坐式馬桶(Tiefspüler-WC)沒什麽差別,但是内部結構有點不一樣。從上往下看馬桶的内部,它在馬桶的後段有一個平台,排水/排污口則是在馬桶的前端。

這樣的設計,在上大號的時候,便便是會落在那個平台上。以前還沒用過這種馬桶前,朋友告訴我,這種馬桶已經很少見了,多半是比較舊的厠所才會有。而這種設計可以方便使用者觀察自己的便便,也方便需要採集便便樣本的使用者。

後來我也有機會使用到這種有平台的馬桶。根據經驗還有網路上的説法,這種馬桶有利也有弊:

優點

1. 使用者可以觀察自己的便便

2. 便便樣本很好採集

3. 上大號時不會濺起水花

4. 冲水後便便比較不會黏在馬桶内側

缺點

1. 上大號時氣味會比較重

德國Covid-19疫情下的歧視經驗

轉眼間,Covid-19疫情爆發已經超過兩年了。回想當時,疫情剛在中國爆發的時候,我人正在台灣。那時候台灣的大家都人心惶惶,開始為防疫做準備。而我在2020年2月初從台灣回德國時,怎麽樣也沒想到,到3月份,德國就因爲疫情越來越嚴重而開始封城。就這樣,封城,解封,封城,解封...最近德國的疫情也是只有更糟,2020年12月的封城預計解封日從1月底延後到遙遙無期。

在封城的這段時間,我都盡量待在家裏,2,3天才會出門買菜。偶爾在家悶壞了,會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去家附近的公園走走散步。在2020年德國的疫情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我總是會聽到在歐美的亞洲人受到歧視的消息。原本我只是覺得替這些被歧視的亞洲人感到很不公平,怎麽樣也沒想到,我自己也遭遇到了歧視情況,而且不止一次。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經驗和我的一些些想法。

第一次是2020年的4月初的時候,當時德國每天的確診率大約有5千人,全國也已經封城。我跟也是亞洲人的室友都是盡量待在家裡,出門的時候也會戴口罩。那時候德國政府還沒有宣導民眾戴口罩。在公共場所幾乎只有少數的亞洲人有戴口罩。

德國的住院餐

你有住過院過嗎?在住院時,醫院會準備什麽樣的住院餐呢?前幾天翻看舊照片的時候,看到之前探病時觀察到的德國住院餐。那對我來説簡直是文化衝擊,所以想介紹給大家。

試想一下,一個剛做完手術的病人從麻醉中醒來後會想吃什麽?如果是我,我應該會想要喝一碗湯,熱熱的湯和粥還有一些簡單的配菜。

但是令我震驚的是,德國的住院餐,提供的大多數是冷食。午餐的馬鈴薯還有肉排是溫的,有一碗湯,但是湯還是很有德國特色,很鹹。

晚餐一般都是兩片麵包配起司片或火腿片,麵包是很有嚼勁的德國麵包,而且是冷的,是冷的,是冷的。配菜有很酸很鹹的腌漬菜,優格,罐頭水果,還有茶。

出走德國:達豪集中營 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

人在德國,假如不前往集中營一看,定必抱憾終生。熱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我,因著好奇,獨自來到慕尼黑。慕尼黑這個地方,可以算是當日德國納粹的起源地,而這裡剛好有第一座建成的集中營,達豪集中營 (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 。1933年,納粹黨把一個廢棄的兵工廠變作了達豪集中營,之後所有的集中營建造,都是以此為範本所建。在納粹黨統治的12年間,這裡關了約20萬名囚犯,直到1945年美軍解放了集中營,這裡的惡夢才得以完結。 在1965年,達豪集中營成了紀念場所, 開放給公眾參觀。

【德國義工營】百感交集的第一天

經由網上義工團體參與一個德國義工營,內容是要幫忙德國一個小鎮舉辦音樂節。

這小鎮距離柏林約2小時車程,我跟朋友拉著行李到火車站,看到會經過這小鎮的火車到站便上車。坐了一會,火車仍未開,我們直覺覺得有點不妥,就找一個路人詢問。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我們要乘的火車是這一卡火車的頭兩節。我們立刻拿著行李跑到火車前兩節,才剛坐下,火車就開出,我們真的擦一頭汗。我們從不知道原來這邊的火車是會分節開出,看著後面2節仍未開出的火車,我們都向著對方笑了。

乘坐途中,我們發現所乘搭的火車並沒有顯示屏顯示所到的站名。我們只能靠著google map看我們的位置,但因網絡問題,位置上有點不相符。乘坐一個多小時後,我們就金晴火眼看著周邊環境及google map。最後,我們決定以直覺在一個覺得差不多位置的站匆匆下車。一下車,就看到義工營的男組長在等著我們,心中頓時感到踏實不少。

組長帶著我們到住宿處放下行李,其他義工都已經到達,而義工營還有一位女組長在打點著物資。住宿地點是酒廠,每人有一張床,所有人都會睡在酒廠中庭。我們稍微收拾行李,換上拖鞋,就到中庭一張長枱聽組長指示。組長請我們介紹自己名字及從哪來,經過一輪介紹,原來義工大多來自西方國家,就只有我們是來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