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人際關係】你不需要那麼好相處!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身邊充斥着不同的聲音?有的彷如至理名言,指引你正迷惘的方向;更多是形同噪音,令你不勝其煩。

曾推出《不要在該奮鬥時選擇安逸》、《大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等一系列個人成長書籍的作者老楊,在新作《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參考》中貫徹對人性分析透徹的作風,一針見血點出人性的弱點,給讀者當頭棒喝的提醒。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對人性、人生,以及人際關係了解的透徹,處事之成熟。

本書談及我們關注的人性、愛情、生活、人際關係及自我,而往往我們在以上方面都接收了不同的聲音、意見,到底如何衡量採納他人的意見或處理不同的聲音呢?

【人際關係】看懂「表情面具」 成人際關係尖子

人際關係,深不可測,一點不假。懂得察言辨色、觀人於微的人,在人際關係上多為長勝將軍。若你只以說話判斷人心,而忽略對方臉上表情的微妙變化,則可能永遠摸不清對方的心意。

清水建二是日本少數獲得美國認證的FACS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解讀專家之一,他多年來專注研究人的表情。在新作《「微表情」情緒心理學》裡,他清楚點出人們「表裡不一」的假面,並引導讀者於0.2秒洞悉對方本意。

你有否疑惑過為何主管「面帶笑容」,看來很滿意你的提案,最後提案卻不被採納?面試官對着你滿臉笑容,與你言談甚談,最後卻不被錄用!為何在爭吵後悔恨不已,希望能重歸舊好的戀人,隔天卻「堅決分手」?

這些都是忽略微表情的結果。

原來,刻意掩飾內心想法和情緒,是人類的天性,即你與我都有相同的傾向。

也原來,「微表情」是無意識的,連本人都難以控制。

為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避免正面衝突,或一心讓對方留下好印象,不少人都會戴上不同的「表情面具」。

那麼,你懂得分辨微表情嗎?

應酬式笑容讓人誤以為滿意

 

【人際關係】「留白」的藝術,你懂嗎?

你有試過欣賞畫作嗎?

欣賞畫作時,你喜歡畫紙被填滿的作品?還是留有空間的畫作?

我則偏愛留白的作品。
 
留白,就是留有空間的意思。

俗語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原來,在人際關係上留白,也能造就相處好的條件。
 

🌻為自己和別人「留白」


在情緒上留白,原來也讓自己與別人更自在舒服。

 
當別人向你傾訴,特別是訴苦時,你是否未及細聽便忙不迭的提意見,指示他或她該如何做,希望拯救他們?
 
當你看見別人的霸凌行為,或肆意以言語傷害、攻擊他人的行動,你是否立刻標籤他們為「壞人」,你嘗試退後一步,了解箇中原因嗎?
 
在對話或討論時,你曾遇上一些常常會搶着發言的朋友嗎?

 

不斷權是表面原因,不知價才導致授權

不斷權是表面,不知價才導致授權

 

公司的出現源自生產要素的租用或僱用等合約安排。這是局部的使用權利轉讓,但產權的本身仍在業主或員工的手上。把使用權局部賣出是以授權的方式,透過合約的安排,來換取租金或薪水。這種局部授權的合約可以有多種安排,為了簡化我們主要是從件工與時工這兩種合約作分析。

但關鍵問題是如果凡事知價,等於價格的訊息與議定沒有費用——甚至乎所謂的「經理人」的每項「監管」貢獻皆有價——全部透過件工合約就行了,「經理人」不是真正的經理人,「監管」不是真正的監管。

 

 

 

為什麼人類還可以生存?

今天的世界,分工合作帶來的產量大升是人類還可以一起生存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們知道,這分工合作的產出大部分是透過有形之手的指導與監管,不是透過市價的無形之手。為什麼人類可以生存呢?

解釋有兩方面,皆與產權有關。第一方面,不管在公司之內的有形之手怎樣指揮、監管,甚至怎樣胡作非為,產品最後還要過的一關是消費市場的市價。後者是無形之手!

第二方面,私產的移轉權重要。轉讓權容許資產的擁有者選擇要不要參進公司組織,參進後也可以退出。老闆要聘請我嗎?要我做牛做馬做奴隸皆可商量,但我要看老闆給我的待遇如何或薪酬為幾。資產轉讓要過租賃與聘請之價。也是無形之手!

 

 

 

 

查看 Facebook 上的帖子

 


 

戴上「山窮水盡必有路」的眼鏡

戴上「山窮水盡必有路」的眼鏡


 

 


 

由於「人是自私」必然地支持「社會有效率」,因此「社會無效率」總可歸咎到「有些人不自私」。只要指出「有些人不自私」的經驗證據,就對帕累托條件予以致命一擊。換言之,帕累托條件,因可否證而是經驗陳述,不是重言句。


 

 


 

然而,張五常以「自私」界定「人」,一旦碰到反例,卻以「既非自私,便不能稱之為人,也不能謂之為社會」這種說法反駁。這樣一來,「人是自私」就變為「人皆自私」,「社會有效率」就化為「社會必有效率」,重言句也。


 

 


 

正確的進路,是由「社會有效率」經驗陳述過渡為「社會早晚有效率」先驗眼鏡框。何謂「先驗眼鏡框」?就是假如硏究社會,無論多久,都發現不到有效率,依然不視為「社會有效率」被推翻,只不過還未找到「社會有效率」的證據。此乃山窮水盡必有路。

【個人成長】我不是懶,我不是完美。。。

不知道你怎樣看自己呢?你會否不知不覺間對自己過份嚴格?或者,認為自己必須分分秒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完美的人?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也不用怪責自己,因為這可是多數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是一種現代人的通病。結果,患身心情緒疾病的人愈來愈多,部分原因源於對自己的自我要求。

 

當我讀到韓國作家跳舞蝸牛的作品 - 《我不是懶而是在充電中》,我頓時明白原來對自己要求高的人真的很多很多。在書局翻閱這本書時,看見一張張插圖很漂亮便決定買下。可是,當我翻開細讀才發現才少篇章令我深感共鳴。

 

和過去的自己比較

 

「如果不管怎麼努力,都覺得人生好像沒有什麼改變的話,就請和過去的自己比較看看吧!」

 

我們處身競爭激烈的社會,無論學業、工作,甚至是生活的不同方面都難免會與人比較,而比較只會令自己陷入低谷進入低潮。作者說得好,和自己的過去比較,就能察覺今日你的轉變其實一點也不容易,何必把自己的努力抹殺!

 

不追求完美的自己

 

選擇不知價與存在公司是授權的原因

選擇不知價與存在公司是授權的原因

生產要有資產或生產要素的組合。公司的出現不是源自於生產要素的斷權成交,而是透過租用或僱用等合約安排。這是局部的使用權利轉讓,但產權的本身仍在業主或員工的手上。把使用權局部賣出是以授權的方式,透過合約的安排,來換取租金或薪水。這種局部授權的合約可以有多種安排,為了簡化我們主要是從件工與時工這兩種合約作分析。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如果凡事知價,等於價格的訊息與議定沒有費用——從產品的每部分到經理人與監管者的每項貢獻皆有價——全部透過件工合約就行了,公司便是市場,授權讓人指使就變得不重要了。公司的存在,不直接導致授權。

【人際關係】兩個女人的現代同居生活

兩個女人,住在一起,可以是其麼關係?

你想到的是甚麼關係?兩母女?姊妹倆?同性戀人?

都不對,她們只是談得來的朋友,碰巧大家獨居多年,一直享受自由自在,可又禁不住間中夜來孤獨不安感來襲,不如試行同居生活。於是,便造就兩個女人住一起的生活。

 曾經與友人共伴旅行的你,或於學校宿舍與人分享一間房的你,或多或少也會經歷過短暫的「相見好,同住難」,何況是同居下半生的兩位作者呢!兩名70後的韓國文字工作者金荷娜和黃善宇在《兩個女人住一起》中,各自分享二人同居生活後的生活點滴,平淡中見真實。二人不久前共同購買房屋,展開同居生活,攜手共渡人生下半場。

 

📕兩個女人吵架少不免

 

住在一起的人,或會衝口而出說出些傷人的話,受害的通常是我們最熟悉的親人。換作朋友,大家或會收斂一點,畢竟親疏有別嘛!可是,當居於同一屋簷下,朋友也自然慢慢變為親人 — 最熟悉你的身邊人,清楚知道你的優點、缺點,一切「死穴」。。。

 

「和金荷娜吵架時,聽過最重的一句話就是:『妳就一輩子當囤積人(hoarder)』吧!」之所以比聽到妳這笨蛋時吵得更兇,就在於其中包含了我不得不承認的真相。」

均衡任過界

均衡任過界

有些經濟學者宣稱:任何經濟分析皆帶着深刻的均衡,反映了供求關係;甚至「競爭準則模糊不清也是均衡,不過只是一種歪曲的均衡」。問題是:怎樣算是「歪曲的均衡」?

「均衡」字眼彈性很大。馬歇爾的剪刀分析說,整個社會的供應量與需求量在邊際上相等是均衡點。張五常重新闡釋「均衡」:有足夠多的局限指定因而可以推出能被事實推翻的假說。但無論彈性多大,依循「均衡」的舊與新用法,總不能把任何經濟分析都説成是「均衡」。

然而有些經濟學者卻把任何經濟分析都説成是均衡,因為他們所説的均衡包括了其所謂「歪曲的均衡」,而其所謂「歪曲的均衡」又等於通常所説的「不均衡」。

但如果「均衡」包括了「歪曲的均衡」而後者又等於「不均衡」,那麼當經濟學者宣稱「凡經濟分析皆均衡」時,實際上只不過説了「任何經濟分析都均衡或者不均衡」這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