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剪刀均衡逃避否證性

剪刀均衡逃避否證性

 


 

 

馬歇爾均衡雖看不見,但看不見,不是否證馬氏均衡的理由,因為需求量與供應量本身乃透明之物。

為幫助理解以上論調,提出另一個比較易懂的,是【神學家巧遇科學家】,改編自邏輯學的【湯姆的故事】。內容如下:

神學家巧遇科學家,且說:「我那隻手表有一隻小魔鬼!」科學家自然不信,可是神學家硬說是有的。

科學家便說服:打開表看,便知內裡有沒有任何魔鬼!

神學家抗議:這魔鬼是透明,故此打開表雖未找到魔鬼,但魔鬼還是在內裡!

不服氣的科學家繼續想盡法子說服神學家,但證明不了表內裡沒有魔鬼。


 

徹底承包制如何徹底的箇中乾坤

徹底承包制如何徹底的箇中乾坤

承包責任合約中國八十年代初期在農村推行,是政府藉土地租約界定私產。租約可長可短,原則上是可以永久。政府沒有放棄土地的所有權,但使用權、收入權與轉讓權卻為承租人獨享。政府的三項徴收可以組合起來作為地租,不是地稅。理由如下:

租是指定了某土地資產的轉讓來收取。此其一。

租是人有權不使用土地,有權不租也,稅卻沒有選擇餘地。此其二。

租是凡使用土地就要交,不管有沒有盈利。同一路數,承包責任制將收獲扣除三項徴收後,才歸農戶獨佔。此其三。

一九八五年,中國照搬農業承包合約,擴大而成,工業承包合約,但遇到一大困難:工廠的所有權屬政府,租約完要歸還,但工廠中的廠房、工具、機器不同於土地,因折舊貶值而需要再投資,也因生意賺蝕不會傷政府的身、入政府的肉,合約雙方,私人與政府難於協議。

張五常提出的徹底承包制,乃解決此困難之徹底方法。估折舊難,估收入易;只要政府估計到工商企業每年的收入,然後折現為一個企業資產淨值,就自動地算出年金。箇中乾坤在於,無論交年金幾多年,資產浄值則原封不動。


 

張五常均衡


 

張五常均衡

 

交叉均衡是從物理學借過來的。近於災難性的誤導,因為在物理學這術語是描述物體的動態,是事實,但經濟學的交叉均衡卻是空中樓閣,是概念,真實世界不存在。經濟理論中的曲線一般描述人的「意圖」,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皆意圖之物,不是事實,沒有經濟學者的想像這些曲線不會存在。

 

曲線相交的均衡分析,可以觀察到的只是價格及其變動,其他皆屬子虛烏有。至於「量」,見到的只是產量及成交量,意圖的需求量與供應量是經濟學者的想像,不是實物。然而,就是要把這樣的「理論」來解釋複雜無比的可以觀察到的世事,成功的機會不可能只基於一些曲線的交叉。

 

看不到則驗不著。經濟學的均衡分析中最大的一個麻煩,要怎樣處理才能把抽象的均衡帶到不抽象的驗證呢?

 

在《科學說需求》中張五常寫道:

「百多年來,經濟學者往往誤解了物品市價的釐定。市價的釐定,絕對不是因為市場需求曲線與市場供應曲線相交。正相反,這市場二線相交,是因為數之不盡的需求者與供應者各自為戰,那一大群自私自利的人,不約而同地爭取自己的邊際用值與市價相等,從而促成市場需求曲線與市場供應曲線相交之價。」

 

【人際關係】你想人見人愛嗎?But you can’t please everyone...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所言甚是!不是嗎?舉凡工作、學業、家庭,通常讓人感到無比壓力的,除了業務、學業本身,更困擾人的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誰不希望人見人愛、車見車載?有些人不惜百般討好,屈曲求存,只是希望成為受歡迎的可人兒!

可是,"You can’t please everyone” (你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人)。有時候,我們要堅守原則和底線;有時候,我們得放下一些關係,才可做回自己、守護自己。不少上班族擇離職源於與上司同事關係不佳,同儕間的流言蜚語也常令學生們困擾不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值得我們終生學習。

作者利坪是韓國的知名網路作家,我頗訝異於他對於人際關係深入的體會,他在書中舉出的50個「練習」/「體會」,於我而言,有些是新鮮的見解,有些彷彿老生常談,但出自年輕人的手筆,我還是訝異於他的成熟。

書中載有作者對於人際關係、自己/自我價值及愛情的忠告和事例,不少真實得讓我深感共鳴呢!
 

Short Run平均成本是碗形的來龍去脈

Short Run平均成本是碗形的來龍去脈

 

有朋友問:邊際產量遞減定律引致的邊際成本上升,卻因為固定生產因素未被充份利用所抵銷或超過,早期邊際產量上升而邊際生產成本下降,Short Run平均成本因而成碗形現象是符合邏輯的推論呢?

 

筆者回答:邊際成本上升,或許因固定生產因素未被充份利用所抵銷,但不會被超過,Short Run平均成本因而至多是平線一條。

 

但大家誤解了邊際產量曲線,誤解了成本曲線,也誤解了供應曲線,以為這些曲線像需求曲線一樣,需要假設某些因素不變。只要容許生產方法隨着產量而改變,早期Short Run平均成本便會向下降。

供求沒有交易是死的

供求沒有交易是死的

 

經濟學的均衡(equilibrium)與不均衡(disequilibrium)是從物理學借過來的。近於災難性的誤導,因為在物理學這術語是描述物體的動態,是事實。經濟理論中的曲線一般描述人的「意圖」,沒有經濟學者的想像這些曲線不會存在。

 

但有經濟學家說,不均衡可以持久!問題是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供求沒有交易是死的。「剩餘」或「短缺」,乃不知所謂。大叫短缺或剩餘卻坐而待毙,真的是人嗎?不均衡早晚消失,均衡偽冒經驗事實,根本沒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

 

制度安排論政府

制度安排論政府

究竟是因為某些服務難於有市價,所以需要有政府強迫人民接受這些難於有市價的服務?還是因為政府霸佔土地在先,所以就可以不聞不問人民的意願,更不需理會他們的反對──服務不以自願的市價成交,而以強制的稅迫人民接受?

若果我們接受後者的解釋:即是政府霸佔土地在先是原因,而政府以強制的稅迫人民接受是結果──在這種因果關係下,以「共產制度」的名稱來代替政府較為恰當。倘若將現有的政府服務轉由以私產為局限的自由市場來提供,我們可以肯定說,因專業生產帶來的利益會極之巨,必定遠高於因私產而存在的交易費用。但是,除了制度運作有費用(市場運作有費用)之外,制度轉變本身亦有費用。牽涉到要說服或強迫「舊制」或共產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接受「新制」或私產制的交易費用是不少的。只有當有關說服或強迫既得利益者夠低,整個社會才可以用一筆賠款,來買斷了政府官員提供服務的特權,順利由共產轉為私產。

借貸均衡勢必再回來

借貸均衡勢必再回來

 

張五常受費沙的〈利息理論〉啓示,認為儲蓄與投資永遠是同一回事,二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分甚麼意圖甚麼不意圖。

 

張五常究竟領悟了甚麼新意呢?離開市場水平,利率一上一落,意圖儲蓄量與意圖投資量豈會不變?

 

箇中乾坤原來在於,儲蓄等於投資。費沙之見:收入不消費餘下來的是儲蓄;今天不消費改作明天才消費是投資。交易不是自己的投資換自己的儲蓄,而是自己的消費換別人的投資,或是別人的消費換自己的投資。從實際的交易角度入手,每個借貸(交易)必有一貸者、一借者,某個單位若要交易,其邊際回報率至少等於心急率,Return rate=Impatience rate決定了利率。且讓我舉一個例:

 

利率在市場水平之下,例如百份之六,意圖投資量170元大於意圖消費量50元。消費既然交換投資,一方面,等於百份之六的意圖消費量50元有高於百份之六的意圖投資量50元伴隨着,另一方面,等於百份之六的意圖投資量170元有高於百份之六的意圖消費量170元跟隨着。

 

邊際成本曲線能不碗形嗎? (修改)

邊際成本曲線能不碗形嗎? (修改)

 

工資只有件工,才可畫得出邊際成本曲線的開頭碗形部分。

 

時間工資就算「擠迫」而成一個產量,只要該「平均成本」永遠有向下降的空間,就不算是真正的擠迫、真正的平均成本、真正的直接成本──按產量計算。換句話說,時間工資只有該平均成本再沒有向下降的空間,才算是真正的擠迫、真正的平均成本、真正的直接成本 。因此,邊際成本由此擠迫的平均成本,不是穿過,而是形成起點。

件工轉時工,在平均成本未擠迫之前、邊際成本曲線的開頭碗形部分消失了,再不能以產量算──委托之量也不能──不是直接成本,而是上頭成本的租值下降。即是你發的工資切進上頭成本的租值去。

這消散下降至零甚至負值,你還因為預期可有轉機而繼續支付工資,可以關門但不關,是賭博。

 

 

市場無用誰費力

市場無用誰費力

 

沒有交易費用,不會有市場。

 

剪刀分析說,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交叉決定了市場均衡點──市價、交易量之暫棲處。

 

剪刀分析「如果」真有其物,黑板就分毫不差地勾畫出市場供需曲線,由此反映了人人的邊際用值與成本;進而將剪刀相交的均衡價格,視為市價,衡量每人的邊際用值與成本,判決誰勝誰負、誰多誰少。

 

原則上,在沒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市場與有運作無瑕的市場的存在,效果是完全一樣的。假若一切廣義上的交易費用真的是零,消費者的意欲不需要任何費用就可以顯示出來,拍賣人和監管者可以免費收集及傳播一切生產及消費的訊息,工人及其它生產要素,不費分毫,會完全依照消費者的意欲生產。至於工人(也是消費者)的收入,則可由一個仲裁者免費地按著工人的邊際產出、資源的租值等分配,以有經濟效率的準則,作出決定。這樣推出來的結論,是沒有市場——沒有價格——也同樣可以達到高斯提出的市場運作無瑕的結局。

 

可惜,這「如果」的確太假了。個人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皆意圖之買與賣,真實世界不存在,不是真有其物,不能每價將個人的需求量與供應量直接地加起,以求市場供需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