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均衡暗示供需本來同一物

均衡推出供需本來同一物

 

張五常的〈經濟解釋〉明示,供應與需求本來同一物,可從薩伊定律引伸出來。但他有沒有暗示,可另從其他方法得出呢?

 

答案是有的。張老暗示可從均衡推出供需本來同一物。

 

短缺出現,不均衡,世界大亂矣!問題是人與人之間對物品的競爭,必定要解決。所謂「不均衡」,是指沒有解決的辦法。由此可見,市場早晩均衡,供應量與需求量早晩相等,重言句也,不是經驗事實。

 

箇中奧妙在於,買等於賣。錢換物是買;物換錢是賣。每個買賣(交易)必有一買者、一賣者。從意圖出發,每個買賣(交易)若要達成,必有一需求者、一供應者,含意著MUV至少等於MC。且讓我舉一個例:

 

價格在市場水平之下,需求量170件大於供應量50件。賣既然等於買,一方面,供應量50件有需求量50件伴隨着,MC少於MUV,均衡就是了。另一方面,需求量170件有供應量170件跟隨着,MUV少於MC,均衡再不是。

選擇不知價與存在公司是授權的原因

選擇不知價與存在公司是授權的原因

生產要有資產或生產要素的組合。公司的出現不是源自於生產要素的斷權成交,而是透過租用或僱用等合約安排。這是局部的使用權利轉讓,但產權的本身仍在業主或員工的手上。把使用權局部賣出是以授權的方式,透過合約的安排,來換取租金或薪水。這種局部授權的合約可以有多種安排,為了簡化我們主要是從件工與時工這兩種合約作分析。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如果凡事知價,等於價格的訊息與議定沒有費用——從產品的每部分到經理人與監管者的每項貢獻皆有價——全部透過件工合約就行了,公司便是市場,授權讓人指使就變得不重要了。公司的存在,不直接導致授權。

當公司遇上凡事知價時

當公司遇上凡事知價時

 

科斯的重點,是公司的出現源自於市場不知價。阿、德二氏的重點,是多人機構(公司也)的出現是因為合作生產有卸責行為,需要監管。

張認為科斯對,因為如果凡事知價,等於價格的訊息與議定沒有費用,即使是公司(多人機構也),從產品的微小部分,到監察員的微小服務也知價——是說有形之手也由市價的無形之手指導——斯密的分工合作可以全部透過件工來處理。這不是說所有交易費用是零。

引申到阿、德二氏的主題,張的看法是不知價會導致偷懶或卸責,不是偷懶導致不知出價。

 

件工就是市場

件工就是市場
 

從奈特到科斯到阿爾欽與德姆塞茨等人的爭議看公司,張五常找到的自己滿意的公司定義如下:需要的原料不論,透過公司而面市的產品或服務,一定是多於一個擁有生產要素的參與者合作才產出的。重點是要先合作,有了產品才面市。
 

為什麼張五常重視件工呢?因為這種合約剛好站在科斯說的「公司」與「市場」之間。件工在工廠之內出現,屬科斯說的公司,但正如在穿珠子的實例中指出,件工合約是產品市場!推理是:如果一間工廠全部用件工處理所有產出──即使先合作才有產品面市──公司與市場豈不是同一回事?何來公司替代市場了?考查件工的收穫比事前期望的大,因為讓他看到傳統的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的分析近於到處都錯。

Yeung教授

https://www.instagram.com/p/CuyLDB4PX9_/?fbclid=IwAR1uL010FpF_z78MBQNRxIyJYw980rlcRmH0xrul_lJ2xM14ripdp4A08U8

 

仁大Yeung教授:我個人的看法,財經關心是「資產問題」,資產價格受很多心理因素影響,包括短線利益的投機心態,各種類型的政經社消息,是一門價格心理學。
金融,主要關心「貨幣」對社會的影響,貨幣流量和速度變化受金融體系機制和政策影響,對利率和匯率變化,產生複雜的因果關係。
經濟,主要關心生產,對資源供需變化和整體布局影響,將影響一個國家的財富變化和國運興衰。
現代世界金融產品成為「必需品」,金融再不是古典學派中的「虛體經濟」,金融活動成為一般百姓的生活部份,大部份人的資產也不單純現金和存款,是「實體經濟」的一部份,但跟「生產部門」的單純供需理性不同,不是單純的「風險中性」或「厭惡風險」的假設。

供需本來同一物,無處不相等

供需本來同一物,無處不相等


 

 


 

馬歇爾的剪刀分析說,整個社會的供應量與需求量在邊際上相等是均衡點。


 

 


 

布魯納補充:「看得到的購買量與銷售量永遠相等,但看不到的需求量與供應量皆意圖之物,只能在均衡點上相等。」


 

 


 

筆者之見:


 

管制價格在市價之下,莫名其妙的短缺出現,不均衡,世界大亂矣!問題是人與人之間對任何物品的競爭,必定要解決,解決之目的只有看得到的買賣。為了代替市價,要補上非價格競爭準則達成買賣。所謂「不均衡」,是指沒有解決的辦法。由此可見,市場早晚均衡,供應量與需求量早晚相等,重言句也。此乃「山窮水盡必有路」的先驗眼鏡框。此其一。


 

 


 

自私任你説

自私任你説

有些經濟學者宣稱:任何社會現象皆帶着深刻的自私,反映了人人的自身利益;甚至「捨身保護自己毫不相識的陌生人也是自私,不過只是一種歪曲的自私」。問題是:怎樣算是「歪曲的自私」?

「自私」字眼彈性很大。士兵為保衛祖國而攻打敵國,敵人就指責他自私,這指責能否成立,頗難確定。但無論彈性多大,依循「自私」的慣常用法,總不能把任何社會現象都説成是「自私」。

然而有些經濟學者卻把任何社會現象都説成是自私,因為他們所説的自私包括了其所謂「歪曲的自私」,而其所謂「歪曲的自私」又等於通常所説的「不自私」。

但如果「自私」包括了「歪曲的自私」而後者又等於「不自私」,那麼當經濟學者宣稱「凡人皆自私」時,實際上只不過説了「任何人都自私或者不自私」這空話。

均衡任過界

均衡任過界

有些經濟學者宣稱:任何經濟分析皆帶着深刻的均衡,反映了供求關係;甚至「競爭準則模糊不清也是均衡,不過只是一種歪曲的均衡」。問題是:怎樣算是「歪曲的均衡」?

「均衡」字眼彈性很大。馬歇爾的剪刀分析說,整個社會的供應量與需求量在邊際上相等是均衡點。張五常重新闡釋「均衡」:有足夠多的局限指定因而可以推出能被事實推翻的假說。但無論彈性多大,依循「均衡」的舊與新用法,總不能把任何經濟分析都説成是「均衡」。

然而有些經濟學者卻把任何經濟分析都説成是均衡,因為他們所説的均衡包括了其所謂「歪曲的均衡」,而其所謂「歪曲的均衡」又等於通常所説的「不均衡」。

但如果「均衡」包括了「歪曲的均衡」而後者又等於「不均衡」,那麼當經濟學者宣稱「凡經濟分析皆均衡」時,實際上只不過説了「任何經濟分析都均衡或者不均衡」這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