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跟上一代談移民前,先與自己對談

筆者有一位好友,叫阿強,他是專業人士,從事該行業十年,已婚,仍在猶豫是否養育下一代。父親退休前既是專業人士,又曾任公務員,全家上下不會大富大貴,卻也大概不愁衣食,近來父親大人嚷著要移民,是老人家夫妻二人和兒子、媳婦舉兩家移民。

 

阿強花了半日述說父親如何強橫,例如不動聲色替他申請好海外戶口,只待阿強簽名作實;每次探望都連番轟炸,大數香港如何不宜居。輾轉下問阿強個人意願如何,原來他傾向留港,而且有一個充分的理由:移民表示自己可以經常陪伴父母,但妻子卻要與父母遠隔重洋,岳父外母應難以適應外地生活,不考慮移民,他不忍心,寧願維持現狀。

 

阿強又另外花了半日,述說旁人不能明瞭自己無法與父親商量這問題,屢屢道出「你唔明㗎喇」,父親又以死相逼,曾說自己為父自然替兒子準備一切,若阻止他就是惹怒他,隨時激死。阿強慨嘆面對如斯境況,不能回應又不能反對。

 

觀照「密集」

行山六小時、煲劇七小時、靜觀三小時、一天到晚為某個工作項目拼搏,說起來氣勢磅礡,風風火火,實則外強中乾,瘋瘋癲癲。日常生活中,不論在個人提升、工作,甚至娛樂消遣方面,都常見有人密集地從事單一活動。

 

有人學習語文,立志學好文法,累積詞彙,打算靜坐三小時刨書苦讀,期望獲取三小時的產出,心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甚為合理。可是語文教師告知,學語文不是打針服藥,注入多少就汲取多少,而是要長期沉浸,獲得語感,即是培養個人對語文獨有的觸覺,繼而掌握文法、詞彙、語體等。

 

有些非馬拉松選手一次跑步以小時計,又有人健體,一次做運動超出負荷,心想平日難以抽空鍛煉,惟有一次償還,汗流浹背,筋骨酥軟,還不能鍛煉心肺、增肌減脂?醫生、健身教練、運動科學家都告知,辛苦、流汗、疲勞不一定能達到訓練目的,適合的強度和密度才對身體有長遠和整體的益處。

 

靜觀對調整身心有益,可惜要都市人靜下來,幾乎不可能,有時間還不掃電話?於是找個休閒的週末下午,四下無人,靜觀三小時,想必可把過去沾染的污穢一次除淨,重拾冰清玉潔的自身。然而靜觀、禪修導師皆教導眾人「寧可短,不可斷」,良好習慣才可提升品質。

 

跟囚友學burpee

不久以前,筆者跟隨志願組織,到赤柱監獄探訪甲級囚友。甲級囚犯是犯了嚴重罪行,被裁定監禁十二年以上的。在牢房的生活時間最多,囚友不是讀書,就是健身,有不少成了健體專家。有兩名囚友教了我波比跳(burpee),其中的體會可以與上班族、slashie共勉。

 

囚友教的burpee是標準做法,包含五個步驟:

 

1 深蹲

2 雙手按地,腿後踢著地,形成手撐的水平支撐

3 掌上壓

4 腿前收,回復深蹲姿勢

5 伸手向上垂直跳

 

每個動作要做得圓足,達到最大幅度運動(full range of motion),節奏是A君做一下,B君做一下,獨自做也維持相同節奏,比起網絡上要型要爆的運動影片,這節奏顯然很慢,但期間並不暫停,每次一位囚友最少做二百下,而且經常做一小時,也就是他們放風在外做運動的時間。我初次跟他們做時,上午探訪,晚上手臂和大腿幾乎不能動。

 

問職業,問出甚麼來?

華人社區經常出現一個現象:問別人的職業,被問的可能尷尬,尤其是待業人士,slashie更不知從何說起,總要視情況來決定看待這問題的認真程度。問人者或許有類似經歷,但一有機會,又樂於問人做盛行。

 

歐洲人並不喜歡被問或問人職業,首先是他們認為知道別人的職業便容易推敲對方薪金多少,這涉及私隱。此外,他們認為可以從不同方面認識一個人,例如成長年代(他們經常問人年齡)、嗜好、身處的社會環境(由此很易談及政治)。

 

比較華人與歐洲人問職業的形態,可發現華人傾向相信可從工作判斷他人的特質,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趨向掉入以職業界定自身的陷阱。

 

為何說這是陷阱?從事某一職業的原因有很多,並一定是某類人才會擔任某些職業。職業有塑造個人特質的可能,但沒有普遍性,即是有濟世為懷的醫生,也有唯利是圖的醫生;有守護真理、敢於發言的學者,也有依附權貴、表裡不一的學者。以職業界定一個人的特質,只是以力量薄弱的線索估量別人。

 

《斜槓青年實踐版》為什麼要先找到快樂,再追求成功?

所謂的成功是什麼?你滿意現在的人生嗎?你的工作是值得投注一生的理想事業嗎?隨著近年來「斜槓青年」這個名詞廣為流傳,越來越多人對於傳統單一的職涯路徑提出許多挑戰和討論。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之前我在財商雜誌讀到「斜槓青年」這個名詞的時候,有一個觀點特別讓我感到啟發,我總結成這一句話:「如果你把自己當成是個勞力商品,企業就是用薪水購買你的勞力。如果你以企業思維把自己打造成產品,你產生的就是價值。然而,市場給予的報酬,通常遠高於企業。

如果能以這個思維打造自己的職涯,一個人的收入不是和他的勞動的「時間」成正比,而是和他勞動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因此,斜槓青年提倡的嘗試多元興趣,擁有多重的職涯身分,就讓我感到很有興趣。究竟,斜槓青年只是一個噱頭,或者是值得追尋的人生方向?

逃避和創造人生

「關於面對現實,如果你想成是限制,那麼你決策的思考模式就會出現「如何避免問題」去行動,自然就會產生很多阻力。而若想成為是機會,這樣的思考模式將出現於「如何面對問題」會產生更多動力。」——《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

不知道這一段話,有沒有對你產生啟發呢?

這段話給我一下當頭棒喝。我自小是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裏長大,爸爸不停製造很多麻煩,媽媽一直怨天尤人,我每天在家裏都感到很嘈吵,很多問題,很多情緒。加上我的家族有精神病病史。所以長大後的我,對生活裏發生的每一件大小問題,都十分警覺。為了不讓自己的精神狀態被影響,為了保持身心愉快,不再重複童年的模式,所以長大以來,一直以「逃避有問題的人、有問題的事、有問題的環境」為主要的行為模式。以為不去接觸「問題」,生活就沒有問題,不再有負面情況,我就不用煩惱了。

其實不然。這種心態和行為模式,反而限制了我更多的想法和創造更好生活的機會。

生活的問題並不會因為我逃避就會消失。我從A點逃避去到B點,其實B點也有它的問題。我一直逃避,其實我並不能在這個世間找到一個完全沒有問題和煩惱的落腳點,我就只能一直逃避,沒完沒了。

而且我的精力都花在「如何逃避」之上,根本沒有空去想,如何為生活而「創造」美好的事物。

寧願做錯 也不錯過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旅程,我們只需在意沿途的風景,而非目的地。

 

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場,夢醒過來一場空。

 

有人說,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對於我來說,人生就只有兩個字。

 

經歷

 

過去的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們,而我們現時的選擇又會決定未來的樣子。

 

就如我當初不顧眾人的反對加入了保險行業,雖然最後我鍛羽而歸,但現在回首當年做經紀的日子,也收獲了不少,明白了人性,看清了別人,更重要的是,我認清了自己。

 

現在,偶爾會有朋友問我有沒有後悔做保險,我可以毫不猶豫地答你,絕對沒有!

 

如果沒有那段在AIA打滾的時光,我也不是現在的自己了。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幾十載光陰貶下眼就過去了,有想做的事就馬上去做,有喜歡的人就立刻去追,失敗了也不要緊,因為這一次的經驗會成為你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想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

 

迷茫期的3個選擇,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迷茫期的3個選擇,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你是不是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不知道該做什麼,總覺得痛苦不堪?
你是不是每週有五天,都不想上班,從週一就覺得日子好黑暗,可是卻不知該怎麼辦?
你有沒有發現人到中年,周圍人一個個都比你有錢,老婆天天抱怨,而你的事業,永遠看不到明天?

嗯,我們把這種狀態叫做「迷茫」。

有句話說得好,誰的青春不迷茫?
別說青春了,就是中年人,也常常會陷入迷茫之中。

但是,有人在迷茫中迷失了自己;有人從迷茫中走出來,闖出一片新天地。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從3個層次應對迷茫的方法。這3個層次的選擇,也許將決定你人生的高度。3個層次由易到難,可操作性很強,而且一定對你有用。不管你未來做什麼,為此花的時間,都不會浪費。
   
01
第一層次:與迷茫為伍培養好的習慣,重塑底層系統

創意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可以培養的? 4個 鍛鍊創意 的小技巧

你覺得創意是天生的?還是是可以後天培養呢?如果本身不熟悉創意發想,但又想 鍛鍊創意 的人,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步驟或方法可以開始上手?在今天的節目裡,我會和你聊聊創意是怎麼一回事?一個人有沒有創意,究竟是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是後天養成?我也會分享四個訓練創意的關鍵要素,希望能讓你慢慢變成一個有創意的人。

鍛鍊創意

創意~怎麼會突然想聊這個話題呢?因為我最近在誠品書店閒晃時,意外看到以前曾經讀過的一本書「創造力」。我花了20分鐘快速閱讀後,深深為「創造力」這個單字著迷。

我覺得人類一直都不是生理構造上最強勢的物種,但我們和其他生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擁有創造力。例如說比賽跑步,人類絕對跑不過美洲豹,但我們知道要怎麼發明腳踏車、摩托車、汽車等突破生理極限的工具。這是我們和其他物種最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