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

阿卡西紀錄怎麼協助工作與財富?

阿卡西紀錄&瑪雅十三月亮曆 可以怎麼協助工作與財富?

「天職」一詞出自荀子 原意是 天授予的職分 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現在多指運有與生俱來的天賦 成為自己的工作事業 一生的職志

每個人都期望從事的工作 就是自己此生的天職 好像這樣就步上康莊大道 一路扶搖直上、平步青雲 可是現實卻往往不是如此發展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在說明如何針對工作向阿卡西紀錄請求建議前

米雅想先和大家討論一下 旅人們很好奇的幾個問題~

▍我適合現在這個工作嗎? 還是我適合做什麼? 我有走在對的(正確)的道路上嗎?

投身於這個世界的每位靈魂 的確都有自己的使命 但通往靈魂目的的道路絕不會只有一條 所以沒有所謂對的路 每條路都是正確的

至於是否適合 則是能透過阿卡西紀錄辨識出 我們最有可能堅持走下去的那個路徑 而不是非從是什麼職業不可

米雅書單-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

米雅推薦書名: 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經典新版)

作者: 瑪格麗特.羅賓絲婷

譯者: 劉怡女

出版日期: 2020/01/22

出版社:大塊文化

 

你是「多面向發展的文藝復興人」嗎? 什麼是文藝復興人呢? 

同時好幾件事感到興奮 害怕自己一輩子困在同樣的事業或活動 有時候挑戰並完成一項新任務後會感到無聊 總是被貼上半吊子、沒出息、怪胎的標籤 那麼這絕對是一本懂你又能給予實質建議和幫助的書 首先 我們要先知道: 在文藝復興時代 追求多種興趣的人是備受推崇的! 而就算不是出生在當時 文藝復興人的多面向發展 都是值得被肯定的 作者最喜歡的例子是: 富蘭克林(發明家、作家、外交家...等)

「我性格內向不適合當業務?」個性真的是工作選擇的重要因素嗎?

 

初入職場時,挺相信個性決定職業論,因為大家都這麼說。業務就是要外向、很會說話;行銷就是要有創意;客服就是要討好客戶…。直到用錯人、摔過跤、看走眼,才知道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

 

【個性內向的業務新人】

記得從事電銷業務工作時,曾經來一個新人,個性內向靦腆,講話時眼睛不敢跟你對視、和大家自我介紹時講得七零八落。天啊,這個人要來當業務?當初到底怎麼通過面試的?

我們幾個很壞的老鳥,都在偷偷賭他熬不過3個月,應該就會哭著離開了。畢竟,這裡可是壓力奇大、每天都被公布業績排行榜的地方啊。看他打電話給客戶,不到10秒就被掛電話,一整天業績掛蛋。每天都這樣,他到底要怎麼撐下去?

 

【工作性格 vs. 人格特質】

職場的歷練與觀察,讓我看見「個性」和「職業」的適配,時常出現不一致的結果-例如很外向會講話的業務,業績不一定高;內向口才平平無奇的,業績反而常有驚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要怎麼解釋這種現象,方能避免HR或主管老是煩惱適合的員工怎選,才不會看走眼的問題?

【瀧來學行銷/UNIT 3】美感・題材・行銷 哪個重要?

在剛定位社群粉專的時候

很常會出現這個疑惑

也可能在發佈幾篇文章以後

漸漸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

這全部都是因為「成效不如預期」

 

為什麼粉絲無法上漲?

為什麼沒有什麼人跟我互動?

 

然後開始覺得經營粉專好麻煩好累

認為又沒有人在意我分享的事情

我是不是不適合經營社群

 

——

 

那麼

 

・排版/視覺美感

・題材/切入的層面或呈現的方式

・行銷/指的是廣告轉換率,粉絲人數的提升及實際接觸進行「消費」的狀態

 

到底哪個重要?

 

其實重點是根據你的經營主題

聽起來好像有說跟沒說一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成為美食部落客最主要的關鍵在於

「美感排版」及「文筆」

・將美食拍的很美味的樣子

【瀧來學行銷/UNIT 2】要怎麼開始經營社群

老話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不先了解要經營的地域

就無法善用其特質展現你的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以年齡層排列

(先哭一波沒想到用的社群軟體已成為老人象徵)

 

1 )TIKTOK/短影片為主/主使用者——30歲

2 )INSTAGRAM/圖片為主/主使用者18—34歲

3 )FACEBOOK/文字為主/主使用者30—49歲

 

我們在經營社群的時候

除了因應性質去佈告相對的呈現方式(文字、圖片、影片)外

也應該了解該社群使用的年齡層

而調整我們的內容程度與說話口吻

以更貼近觀看的受眾進而增加互動率

 

——

 

🪄瀧來道相報

 

大家知道FACEBOOK已經推出新功能

叫做「FACEBOOK REELS」嗎?

 

他是要和TIKTOK正面硬戰所開發的短影片功能

讓每一個臉書使用者都可以成為創作者

【瀧來學行銷/UNIT 1】我只是一般人需要經營社群嗎?

UNIT 1

經營社群不是單純的曝光自己所有日常生活

而是要透過篩選性地發文

將自己營造出一個你想要呈現的狀態


 

「可是我只是一般人為什麼需要經營社群?」

:當然需要!

 

—————

 

透過經營社群大致的列出五個重點

 

1 )日常紀錄

2 )關注話題時事

當然生活日常的紀錄與藉由社群來關注時事

這個是一個非常COMMON SENSE的認知


 

3 )強化社交鏈

直至2020年的調查

臺灣社群軟體的普及率已經高達了80.1%

不使用社群軟體也被視為落伍的象徵

透過使用社群也能作為社交鏈強化的一個作用


 

4 )培養行銷思維

藉由發佈貼文

你會越來越學習到你該如何操作口吻或是內容

而達到話題以及關注感的同時

問職業,問出甚麼來?

華人社區經常出現一個現象:問別人的職業,被問的可能尷尬,尤其是待業人士,slashie更不知從何說起,總要視情況來決定看待這問題的認真程度。問人者或許有類似經歷,但一有機會,又樂於問人做盛行。

 

歐洲人並不喜歡被問或問人職業,首先是他們認為知道別人的職業便容易推敲對方薪金多少,這涉及私隱。此外,他們認為可以從不同方面認識一個人,例如成長年代(他們經常問人年齡)、嗜好、身處的社會環境(由此很易談及政治)。

 

比較華人與歐洲人問職業的形態,可發現華人傾向相信可從工作判斷他人的特質,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趨向掉入以職業界定自身的陷阱。

 

為何說這是陷阱?從事某一職業的原因有很多,並一定是某類人才會擔任某些職業。職業有塑造個人特質的可能,但沒有普遍性,即是有濟世為懷的醫生,也有唯利是圖的醫生;有守護真理、敢於發言的學者,也有依附權貴、表裡不一的學者。以職業界定一個人的特質,只是以力量薄弱的線索估量別人。

 

【生活誌】是金子總會發光

有沒有人像我一樣,害怕向別人談起自己的職業?人們對特定的工作,必定會有既定印象,有好也有壞的。當和他人談到職業時,大家總愛將自己的想法公諸於世,大肆討論一番,甚少考慮當事人的感受。

我本身大學主修傳理系,畢業後理所當然就是當幕前或幕後的工作。而剛好一間傳媒機構聘請我擔任幕前的崗位,畢業生的選擇也不多,我也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從那時開始,一直聽到不同意見的評論,有人覺得這份工作可以擴闊眼光,見識不同的人和事;亦有人覺得這是一份貪慕虛榮的工作,大家都在爭名奪利。

尤其是面對親朋好友,長輩總愛比較,那個孩子比較懂事,那個孩子更有前途,而我就是那種被歸類成不思進取,又貪求玩樂的類型。這種「比較式教育」真是華人社會的陋習,每個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免不了被大人拿來比較,雖然愛比較是人之常情,可一但出現對比,傷害就一點一點地產生。相信不少人也都遇到過這種情況,表面一笑置之,內心卻被添加了無形的壓力,真是名符其實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然而我更害怕別人覺得我不能勝任。

心底裡還是會對自己不滿,希望自己能改變其他人的想法。不甘心只停留在原地,默默承受著一切的流言蜚語。

掃街英雄

街頭沒樹葉、沒垃圾,走在街上都會自如一點、輕鬆一點,大家同意嗎?

每天早上大約七時,便會聽見竹掃把掃地的聲音,心想:"食環大叔又開始辛勞的一天了。"因為本人住處被樹木環抱,加上秋意正濃,轉眼間一地是枯葉,慶幸有這班大叔,每隔一段時間掃地一次,居民才不至於住在枯葉林中。我知道很多人都帶著歧視對待他們,認為他們是食物鏈最低層、渾身都是灰塵、什麼新移民才會幹這種工作之類的想法,某些人還會覺得他們阻街,用不著這麼尖酸吧!出賣勞力賺錢有罪嗎?誰不想月入數萬、坐在冷氣間工作、家住千尺豪宅呢?唯有慨嘆生活迫人,而且身不由己,即使是新移民又如何?重點是他們都在為香港出力、為社會作貢獻,單憑這一點,已經值得受尊重。

再厭惡的工作都總要有人做,才會有美好的生活環境,因此,我每天早上出門碰見他們拚命地在粗糙的石矢地上掃樹葉時,都會跟這班大叔們說一聲早,他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對他們的付出都視若無睹,心裡面都會愉快起來,工作時也會較落力,大家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