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密集」

草間彌生《鏡子房間(南瓜)》

行山六小時、煲劇七小時、靜觀三小時、一天到晚為某個工作項目拼搏,說起來氣勢磅礡,風風火火,實則外強中乾,瘋瘋癲癲。日常生活中,不論在個人提升、工作,甚至娛樂消遣方面,都常見有人密集地從事單一活動。

 

有人學習語文,立志學好文法,累積詞彙,打算靜坐三小時刨書苦讀,期望獲取三小時的產出,心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甚為合理。可是語文教師告知,學語文不是打針服藥,注入多少就汲取多少,而是要長期沉浸,獲得語感,即是培養個人對語文獨有的觸覺,繼而掌握文法、詞彙、語體等。

 

有些非馬拉松選手一次跑步以小時計,又有人健體,一次做運動超出負荷,心想平日難以抽空鍛煉,惟有一次償還,汗流浹背,筋骨酥軟,還不能鍛煉心肺、增肌減脂?醫生、健身教練、運動科學家都告知,辛苦、流汗、疲勞不一定能達到訓練目的,適合的強度和密度才對身體有長遠和整體的益處。

 

靜觀對調整身心有益,可惜要都市人靜下來,幾乎不可能,有時間還不掃電話?於是找個休閒的週末下午,四下無人,靜觀三小時,想必可把過去沾染的污穢一次除淨,重拾冰清玉潔的自身。然而靜觀、禪修導師皆教導眾人「寧可短,不可斷」,良好習慣才可提升品質。

 

還有人計劃一擊完成工作計劃,坐定幾小時、十小時,某某專案必可做妥,多半中途拈零食、看看無聊影片,確實工作不知佔多少時間。有些劇集太吸引,或者不看就追不上潮流,午後一看便六七小時,煲完一季,剛好晚膳,彷彿充塞了時間,善用餘暇。個個畫面映入眼簾,劇情細節、藝術特色卻不知賞析幾多,水過鴨背,味同嚼蠟。

 

為何人總不能抗拒有如暴飲暴食的活動模態?大概有兩大原因。我們容易把時間劃分成一塊一塊,並傾向使用大塊的時間,覺得這樣是善用,例如上班九小時,期間不摻雜其他活動,是一大塊時間;閱讀十五分鐘,是一小塊時間,往往只用來填充其他大塊時間之際的空隙,而不視這十五分鐘為一段重要、須獨立看待的時間。很多人不喜處理瑣碎事,除了由於事務性質外,還因為瑣事不能引發他們對辦事的時間感,為逐件事編配幾分鐘實在太難,倒不如只幹「大事」,只著眼於大塊時間,認為這樣專注力和實效都可提高,然後獲得實幹的感覺。古代農夫無處分心,現代都市人卻不能專心,只是一部電話、兩三條訊息已夠中斷集中力。誠然集中精力須鍛煉,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認定一段長時間內密集地只做一事能引來高效率,是痴心妄想,不切實際。每項活動維持適當間距,反而能維持集中力。

 

另一項誘惑是人誤會高投入便有高產出,甚至是即時的成果,相信「我既然連續做了它四小時,便應該有相應的回報」。做事的成效是否一如所料,本來就難以估計,例如踢足球,最終或者既沒減肥,也沒提升技術,而是增進友誼。期望的成效是否與一段連續的時間相關連,更不是必然,要注意事物的性質,看它持續做多久、間歇多久再做成效最大,正如與男女朋友傳訊息三小時不見得優於每日妥善溝通十分鐘。未辨活動的性質以及相應取得成效的方法,而認定密集做就有成果,背後缺乏積少成多的耐性,渴求即時獲取好處,本文前半部分各例也顯明這想法是一廂情願。

 

狂熱傾注精力、爆做好像是潮流,教人興奮,若要靠此獲取滿足,姑且看作偶爾放縱自己,旁人毋須多言。這是否辦事與獲益的法則,智力正常的人甚易知曉,問題只在是否真誠地面對現實、詰問自身的處事態度。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