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隨筆】喀嚓!好久不見

家有喜事。月初表弟的兒子出生,模樣可以說是和表弟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在講究有圖有真相的世代,翻出平日收藏在倉庫的相冊翻找歲月。

隨著科技進步,除了軍用手機,幾乎找不到沒有照相功能的手機。又因著時代發展,從前手機容量不足,需要加裝記憶卡,而今上傳雲端儲存,便利省事,一個禮拜下來,檢視相簿,時常已經累積上百張照片。

現在拍照可以快速在手機上檢視,不喜歡就刪掉,或是還可以P圖等等,調整出最想要的樣子,也許因為便利,所以我們不知不覺地積累一張又一張的片刻,我想。

然而,看著媽媽從倉庫中搬出30多本相簿,我才明白:從來,工具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們的心。使用傳統相機還要洗底片,底片又有36張的張數限制,跟現在相比,似乎繁複許多,我們仍舊產製出這麼多張照片,保存在一本本相簿裡,一一記錄我們的曾經。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上班路上,每天必經的道路,開了家新店,你注意到了,同時間又陷入沉思,思考著它原本是什麼店啊?明明在過往的日子,你走過它千百次,卻在此時將之遺忘在深谷。

我們對自己的記憶信心不足,也是我們無論使用什麼工具,都想要按下快門的關鍵吧!害怕,自己很快就忘記了!

Chat GPT 與人類的未來

  近日Chat GPT成為全城熱話,包括Google及Microsoft在內,不同的科技巨頭已經計劃發展屬於自己品牌的Chat GPT。但令人反思的是,究竟Chat GPT會對日後的社會造成何等程度的影響?而人類又會如何應用這種嶄新的智能科技?

Chat GPT是什麼?

  Chat GPT 是一個能與人交談的的語言模型,它是由Open AI所開發並於2022年11月底推出市面 。 透過人類的反饋,Chat GPT在使用者提出問題後它能夠回答詳盡的答案。例如當旅客希望自己有一個充實的旅程時,Chat GPT可以為他制定一張列有時間及景點的行程表。 另外,Chat GPT能夠幫助編程人員查找出程式編碼的漏洞。雖然這個語言模型有時未能向使用者給予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這些缺陷在將來應該會得以改善。由此可見,這項科技有很大機會應用在各行各業之中。

【閱讀分享】《吃佛》Everything but freedom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作者: Barbara Demick

2022年看的另一本好書,在5月的時候看完,曾想記下一些甚麼,刪刪改改還是沒寫成,像維根斯坦所說:「對於不可言說的,必須保持沉默。」

藏族小鎮阿壩,是共產黨最早入侵西藏的地方。三十年代,紅軍與國民黨戰敗,逃到該地,飢餓不堪的士兵洗劫寺廟,發現寺廟的佛像擺設是以麵粉與酥油做成,便把佛像一掃而空,狼吞虎噬進肚子,書名吃佛源於此事。

書中寫了幾代藏人的個體故事,穿插共產黨「解放」西藏的發展史,這樣的敍事下,我們旁觀書中人的命運受時局牽引撥弄,把他們洗刷成他們不曾預料的模樣。唏噓不只在於這並非虛構與實屬巧合,更在於合上書本之時,意會自己根本無從對這場苦難有真正的認知與了解。

七十年代,七歲的才嘉被召去觀看公開處決,看到家屬想把佛教護身符塞進死者口袋,一名中國士兵走過來攔住,一把奪過護身符,扔到雪地裡。對才嘉來說,這才是比處決更殘酷的事情。

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但是他們不在意。

閱畢全書,那積存的鬱悶,我想是來於這種對生命的不在意。

而他們也抗爭過,不過在戰局的最初,戰果就早已塵埃落定,在意的人總是輸家。

米雅書單-舊日廚房

米雅推薦書名: 舊日廚房

作者: 詹宏志

出版日期: 2022/09/28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那道最令你念念不忘的料理是什麼呢? 最懷念的滋味又是什麼呢? 每當想起母親、奶奶 她們的拿手菜從記憶中浮現 彷彿此刻就在嘴裡散逸 提醒我們該回家探望了

本書有點像【菜餚隨筆】記載作者最想傳襲留在世上的味道 以及藏身在那些佳餚背後的【生活點滴】、【旅行見聞】 每個故事都蘊藏他的妻子、媽媽、岳母費盡心思 只為家人幸福溫飽的手藝 因人生經驗各異 每位掌廚者的料理各有獨特的美味 藉由作者的分享 我們得以用最全盤的視角 去經歷、體會一道菜誕生的起源

米雅的母親廚藝精湛 不過我是長大才體認到這件事的 小時候每天享用媽媽精心準備的三餐 就天真的認為 全天下的媽媽都是這樣 直到高中帶便當到學校 同學們投以欣羨的目光 甚至好多人問 我的早餐都去哪裡買? 看起來很好吃 我才驚覺原來自己是特別幸運、幸福的孩子

【閱讀分享】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誰讓恐怖情人得逞?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的真相及警示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
作者:清水潔

遇害七個月前,豬野詩織寫下給父母、弟弟以及好友的遺書,多達近十頁。她知道自己將會被殺害,她也知道兇手是誰。信中她說自己太笨,說自己自招惡果,說自己害了父母。事實卻是,整整七個月沒有一刻不活在恐懼之中的她,為了生存下去已經竭盡自己所能的鼓起勇氣報案求助、主動取證,可惜最終沒能逃出生天。

主謀小松和人與行兇者久保田以及多達十二人的集團式騷擾是第一次的加害;
完全沒有打算辦案偵查還派員勸說撤銷報案、纂改證供、挪用證物對受害的詩織家庭二度傷害的埼玉縣上尾警署;
以及刻畫受害者迷戀名牌形象,作為警方口舌的記者俱樂部媒體是對詩織第三次的人格謀殺。
讓這個女孩,死了一次又一次。

案發後一年,詩織父母收到女兒十六年前寄給未來自己的信。那個寫下期待未來的詩織不知道收信人的生命在二十一歲的秋天就戛然結束了,收信的父母該作何感想……

悼李怡先生

昨天在田園買了三本李怡先生的著作,「傾聽:內心深處的呐喊」,「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和「心靈絮語90題」; 好可惜那本透露他為何對共黨作出重大改觀的「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国」則遍尋不獲,是1982年的作品,想應已絕版。

对李怡先生認識不深,源於拜讀其作品「重拾優雅」之後,封面設計很秀麗女性化,很美,淺绿色配上一瓶油畫畫的鲜花。李怡先生的筆風流暢细緻,不造作,字雖淺但意深澀,閱後仍滲著陣陣花香,正如封面油畫的意境,清新芬芳,恰似嚼了一啖薄荷清茶。

我承涊對李先生的初期印象,有點負面;但看畢這本書後,有著不少的改觀。或許因自少就有点抗共思想,但亦不盡親英,我所親的是文明,自由,體制和法治,若舆這普世價值有異的,我都會抗拒。印象中李先生是位極其親共人仕,對其主编具中资背境支持的外宣雜誌「七十年代」,有著深深的抗拒,深感不是好東西是壞傢伙,不恥讀,驚怕看後會壞了心目; 雖然,他因覺醒而失去匪帮的資金支持,毅然獨資創立的「九十年代」雜誌亦無甚印象。

那次看他作品後,又不覺他是親共派,说話有哲有理,原來他已有著「覺今是而昨非」的大改變。之後,偶然讀到其蘋果日報專欄,心甚欣賞其獨到時事分析,功力更非其他資深評論員所能及。

【分享文化的美好,不必兩敗俱傷!】

這週末帶妻小到青青草原放風,遇到一位大姐(以下簡稱姐)攀談,
 

姐:你這個衣服是這裡買的嗎?
我:不是耶,這是我自己的衣服。
姐:這是傳統風格的衣服很特別。
我:是阿,我穿的這是漢服…
姐:你什麼時後會這樣穿,今天是特別穿的嗎?
我:想穿的時候就穿,我把漢服當一種穿衣風格,就跟有些人喜歡穿旗袍唐裝一樣。
姐:很不錯啊,穿這種傳統風格的服飾很好看,我能跟你拍一張紀念嗎?
我:好啊!可惜我今天頭啊鞋子的都沒搭配完整…
姐:沒關係啦,這樣也很好看了。
 

這是一段因漢服而結緣的聊天節錄,
多讓一個人認識了漢服!



想到以往常見有些人分享漢服推廣的經驗,遇到「你/妳穿這樣是在拍戲嗎」、「你/妳穿這樣是有表演嗎」、「你/妳穿這個是…」甚至有政治立場上的衝突發生,而你/妳會怎麼回答?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閱讀心得: 也許我們只能一邊失去,一邊向前

我要怎麼樣才能完整的擁有你,以及在這變動飛快的時代潮流裡好好的、毫無變質的狀態下保全這段感情。

 

這大約是我看完這本書後,立即浮現在腦子裡的感想。

 

過了還有幻想的學生時代以後,近期要說甚麼能夠觸動人心的文本,就只剩《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這種有些貼近現實,但又不那麼真實的療癒系小說了。(笑)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ボクだちはみんな大人になれなかった)由日本作家燃殼所撰,書背的簡介有些淺白,讓我一開始以為只是本平凡無奇的愛情故事,但由於作者的每個章節的命名方式太特別了,所以還是忍不住買了下來。

 

然後就為此深深著迷。

 

故事其實很簡單,是以穿插敘述的手法來描述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大叔在回顧過去的初戀,一邊是已經事業有成的現在,但內心依舊迷茫不安;另一邊則是前景未明朗,但身旁有著讓他「愛一個人更勝自己」的對象。當時的那個她還有現在的他,無法走到最後的理由, 作者並沒有特別寫明,但從文字中所透露出的資訊,無非就是那些陳腔濫調的理由之一。

 

【號外】《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淺談人生2》後記

距離看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和寫完書評至今已經四個月了,那種心有餘悸、為墨瑞憐憫的感覺依然在我心裏徘徊。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墨瑞的身體衰落實在比想像中來得太快,由當初墨瑞能夠和米奇共進佳餚,一直到身軀僵硬如死屍,只能以著食物喉、尿喉苟全時,實在教人唏噓。而正正這一本書就是白紙黑字記錄了墨瑞由一個健康的人,因漸凍人症被千刀萬剮成為一個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模樣,恕我誠實,當初看畢這本書時我的得著是心痛大於受啟發。這本書並不是自傳,焦點所以放在墨瑞的人生哲學上,但真的為何一個作育英才、一生奉獻給教育的良師需要受這酷刑折磨?為何為虎作倀、草菅人命的壞人能夠一直存活下去?上天是否閉了雙眼、不懂是非黑白?為何人總是躲不過「好人不長命」的咀咒?我只能說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公平。